资源简介 中图版2011年王民主编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 第四节学习与探究—— 《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聚落会发生变化; 2、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那些变化; 3、了解引起聚落发生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比赛寻找地理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聚落相关知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变化,并归纳聚落会发生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引起聚落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保护环境,合理地发展经济等会促进聚落的发展;反之,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使好的聚落衰落,甚至消亡。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的变化,聚落会发生那些变化;人类活动对聚落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小游戏:看聚落图片寻找信息 (一)、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为AB两个小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规则如下: 1、在给予的图片中寻找信息,先观察30秒,然后用30秒倒计时内回答你能够找到的信息;信息要有关联性。 2、每小组的得分以回答的信息多少为准。 每小组内A组先回答一个信息,然后B组接龙回答一个信息,然后A组接龙回答一个信息,B组再接龙回答一个信息。30秒内回答的信息越多越好。 (二)、示例:图片“四合院” 信息如下:四合院、北京、温带季风气候、政治文化中心、中关村科技园、防风沙…… (三)、游戏阶段。示例完毕分四组观看图片,寻找信息,依次出示图片为 第一组:蒙古包 第二组:泰晤士河大桥 第三组:福建土楼 第四组:里约热内卢港口 、教师小结并评价 延伸: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共同特点。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究聚落发展的实例 、分为四个小组合作探究一个聚落发展实例,每一个组选一个中心发言人,讨论2分钟后,由中心发言人阐述实例中分析得出的信息结论。 第一组:实例一:法国巴黎的发展 第二组:实例二:德国埃森市职能变化 第三组:实例三:北京城区的地名 第四组:实例四:阿纳萨齐聚落的消亡 合作探究后,小组发言,教师一一点评。 案例一:西岱岛接近水源,且地处连通河流南北两岸的轴线上,便于通航、贸易。塞纳河为西岱岛提供了天然的防护,可以确保居民安全,巴黎城区呈放射状不断扩展,聚落日益繁荣。 结论:人们选择条件适宜的地方建立聚落,聚落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 案例二:1829年的埃森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聚落,1867年的埃森市是一个以钢铁、机械为主的工业城市现在的埃森市能见度高,空气清新,工业结构转型,污染得到治理。为了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当地的人们留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红色圆圈标出的塔) 结论:聚落的性质会发生变化。随着聚落职能的变化,聚落景观会相应变化。 案例三:颜色较暗的是1949年以前城区范围,颜色较浅的表示现在的城区,中关村、魏公村、明光村、北太平庄这些地方在1949年前不在城区,而在农村。 结论:作为聚落景观的一种标志,地名并不随着聚落的规模和性质的改变而变化。 案例四:阿纳萨齐人因大量砍伐森林破坏了生存环境,最终不得不远走他乡的实例来说明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人类活动是导致聚落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聚落并不都会日益繁荣,有些聚落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可能会被人们遗弃,或者因毁灭而消失 (三)、教师小结。人类要保护环境,合理的发展促进聚落的发展。 第三环节:我为家乡献言献策 列举家乡麻城市地图,简要介绍麻城市的发展状况。分组讨论家乡麻城市的发展方向。要求如下: 1、选定麻城市城区发展的方位,第一组:东方、第二组:南方、第三组:西方、第四组:北方; 2、根据家乡自然地理环境特点阐释选择发展的理由。 3、小组选择不得重复,也可以阐述不选择的理由。 (二)小组中心发言人发言,小组其他人可以补充; 第一组:东方(傍举水河,文教发展); 第二组:南方(地势地平,资源丰富); 第三组:西方(铁路、公路交错,交通发达); 第四组:北方(五脑山森林公园,厂矿企业)。 (三)教师小结并点评。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 点评小组合作探究情况。 布置作业: 根据小组讨论结果,撰写一篇关于家乡麻城的建设规划建议书。结构如下: 一、目前家乡建设现状; 二、选定家乡发展方向; 三、阐述发展理由(地形、地势、河流、交通等) 四、发展中的注意事项(环保)。 板书设计: 聚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