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单元 营养与健康 3.饮食与健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活动中,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科学知识 1.知道食用变质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 教学过程 活动安全饮食 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给出的3种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 变质的食品: 认识变质食品,观察、闻变质食物的特征。 调查生活中的常见变质食品:厨房的霉变食品、酸腐食品、市场上的过期食品等。 如果误食变质食品,可能造成食物中毒,应及时治疗。 2.有毒生物制作的食品:含有剧毒成分的生物,对人体的危害就非常大了,甚至会造成死亡。有毒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不明生物都是不能食用的。 阅读材料一:如何识别有毒蘑菇呢? 1、可以在煮蘑菇的时候,在锅内放进几粒白米饭。如果白米饭变黑,说明那就是毒蘑菇,不可食用。如果米饭没有变黑,那也不一定不是无毒蘑菇,应谨慎食用。 2、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3、看形状:毒蘑菇一般比较黏滑,菌盖上常沾些杂物或生长一些像补丁状的斑块。菌柄上常有菌环(像穿了超短裙一样)。无毒蘑菇很少有菌环。 4、观颜色:毒蘑菇多呈金黄、粉红、白、黑、绿。无毒蘑菇多为咖啡、淡紫或灰红色。 5、闻气味: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为杏仁或水果味。 6、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红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7、化学鉴别: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8、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 9、另外,如果没有把握确定蘑菇是无毒的,千万不要食用,如果不慎误食了有毒蘑菇,应及时采取呕吐、洗胃、导泻等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并及时送医院诊治。 阅读材料二:怎样预防有毒动植物中毒。 常见的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河豚鱼中毒 中毒原因:误食河豚鱼或河豚鱼加工处理不当。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数分钟至3小时内发病,症状为腹部不适、口唇指端麻木、四肢乏力继而麻痹甚至瘫痪、血压下降、昏迷,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预防方法:不食用任何品种的河豚鱼(巴鱼)或河豚鱼干制品。国家禁止在餐饮服务单位加工制作河豚鱼。 二、高组胺鱼类中毒 中毒原因:食用了不新鲜的高组胺鱼类(如鲐鱼、秋刀鱼、金枪鱼等青皮红肉鱼)。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病,症状为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疼、头晕、心跳呼吸加快等,皮肤可出现斑疹或荨麻疹。 预防方法:采购新鲜的鱼,如发现鱼眼变红、色泽黯淡、鱼体无弹性时,不要购买,储存要保持低温冷藏,烹调时放醋,可以使鱼体内的组胺含量下降。 注意青皮红肉鱼的冷藏保鲜,避免长时间室温下存放引起大量组胺产生。 三、豆荚类中毒 中毒原因:四季豆、扁豆、刀豆、豇豆等豆荚类食品未烧熟煮透,其中的皂素、红细胞凝集素等有毒物质未被彻底破坏。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1至5小时内发病,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出冷汗等。 预防方法:烹调时先将豆荚类食品放八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熟。 四、豆浆中毒 中毒原因:豆浆未经彻底煮沸,其中的皂素、抗胰蛋白酶等有毒物质未被彻底破坏。 主要症状:存食用后30分钟至1小时内,出现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头晕、无力等中毒症状。 预防方法: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维持沸腾5分钟左右。豆浆烧煮到80℃时,会有许多泡沫上浮,这是“假沸”现象,应继续加热至泡沫消失,待沸腾后,再持续加热数分钟。 五、毒蘑菇中毒 中毒原因:毒蘑菇在自然界到处都有,从外观上却很难与无毒蘑菇分别开来,毒蘑菇一旦被误食,就会引起中毒,甚至引起死亡。 主要症状:由于毒蘑菇的种娄很多,所含毒素的种类也不一样,因此中毒表现有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出四种类型:胃肠炎型大多在食用10多分钟至2小时左右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单纯由胃肠毒引起的中毒,通常病程短,预后较好,死亡率较低;神经精神型多出现精神兴奋或错乱,或精神抑制及幻觉等表现溶血型除了胃肠道症状外,在中毒两天内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肝损害型由于毒蘑菇的毒性大,会出现肝脏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等表现。 预防方法:切匆采摘、进食野生蘑菇。也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蘑菇。 3.被污染的牲畜或粮食作物制作的食品: 调查被污染的食物有哪些?从动物、植物两个角度,说明被污染食物包括动物、植物。 这种食品对人体的危害潜伏期长,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大,又不易被人所察觉,因此格外引人注意。 食物被污染的源头有哪些? 怎样预防食物的污染? 阅读材料三:貌似卫生的不良卫生习惯 白纸用于包食品为了白纸的“白” 许多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使用_???_白剂,而漂白剂在与食品接触_???_,会引起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一些有害物质,极易对食品造成污染。 卫生纸擦拭餐具、水果 国家质检部门抽查结果表明,许多种类的卫生纸都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上面含有大量细菌,很容易粘附在擦拭的物体上。只有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的高级餐巾纸才符合卫生标准。 饭桌上铺塑料布餐桌 上铺了塑料布,虽然好看,但容易积累灰尘、细菌等,而且有的塑料布是由有毒的_?°?_乙烯树脂制成的,餐具和食物长期与塑料布接触,会沾染有害物质 用毛巾擦干锅、碗、盆、杯等餐具及水果 将变质食物加热加压后再吃 一些家庭主妇将一些变质的食物高温高压煮过再吃,以为这样就可以彻底消灭细菌。医学证明,细菌在进入人体之前分泌的毒素非常耐高温,不易被破坏分解。 把水果烂的部分剜掉再吃 有些人吃水果时,碰到水果烂了一部分,就把烂掉的部分剜掉再吃,以为这样就卫生了。实际上,即使把水果烂掉的部分削去,剩余的部分也已通过果汁传入了细菌的代谢物,甚至还有微生物开始繁殖,其中的霉菌可导致人体细胞突变而致癌。因此,尽管水果只烂了一部分,也还是扔掉为好。 食色素超标食品,慢慢损害健康。 色素是一种化学品,对食用色素的使用和限量国家有严格的卫生标准。一些小食品加工厂为扩大销售,降低成本,大量使用色素,甚至使用非食用色素,利用色素来吸引孩子们购物,长期食用色素超标的食品对身体极为有害。 常光顾街边小食摊,不知不觉潜伏疾病。 街边小食摊,特别是校门口的临时食摊,缺乏卫生条件,食品易受灰尘、废气等带菌空气污染,加上有的油炸食品原料来源不明,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学生长期食用不洁净的油炸食品,后果将不堪设想。 烧烤好吃,代价太大。 学生吃熏烧食物太多是有害健康的。如果经常在饭前摄入大量热量高、但没有营养价值的零食,天长日久会引起胃肠功能失调;而且体内长期摄入熏烧太过的蛋白类食物易诱发癌症。 三、调查与研究 1.布置任务:课后调查,做好记录。 2.阅读指南车信箱:实物中毒的事例。 明确:了解知识,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反思: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找事例偏少,说明学生生活体验积累不够。 2.教学中学生谈论发言不够积极,说明教学设计中问题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不够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