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形图的判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明白地形图中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并引出绝对高度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等高线” “等深线”的概念并结合适当练习以加深其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读图,分析、整理资料,使学生掌握了解地形图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法制渗透):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其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南极条约:南极是地球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南极科考在地球环境气候、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项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南极是地球的共同财富,其蕴藏的丰富资源和能源,对于科考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南极科考领域的不断纵深发展,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激励民族精神,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海拔和相对高度定义 教学难点:分层设色图的理解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图表展示法 学法:分组讨论研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策略:通过学生的读图,分析、整理资料,使学生掌握了解地形图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思路。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的盆地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山、有低地。然而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她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动脑思考,如何表示,讨论发言。 锻炼学生思考组织表达能力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 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 2、等高线的概念及等高线地图的判读方法 3、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概念及判读方法 3、地形剖面图的概念及绘制方法 提出问题,学生自学 1、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何区别? 2 、什么是等高线,有何特点? 3 、如何在地形图中表示出山脊 山谷和山顶。 4 、什么叫分层设色地图? 观察课本“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 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 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 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 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 等高线。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 “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 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 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板书: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读课本第“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 ~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 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板书:三、地形剖面图 讲解:为更直观地表示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需要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要求学生参照教材上的绘制步骤,补充完整另一半地形剖面图。 南极条约:南极是地球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南极科考在地球环境气候、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项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南极是地球的共同财富,其蕴藏的丰富资源和能源,对于科考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南极科考领域的不断纵深发展,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激励民族精神,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法制渗透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展示,学生掌握了对分层设色图的理解。 ? 课堂练习 书本26页活动题 作业布置 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