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燃烧与灭火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 《第一课时》 【教学理念】 在教学的构建中,我将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入化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过程中,我会把课堂主动还给学生,紧密结合生活经验和常见的生活现象,适时质疑、答疑、释疑,激发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营造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和共同发展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我将结合教学预设,根据学情和课堂的动态生成,充分达成预设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突破重、难点。我还会利用及时有效的评价、适时恰当的点拨,引发学生思维的有效碰撞,在碰撞中对话,在对话中实践,在实践中达成,在达成中分享,在分享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最终实现高效的魅力课堂。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七单元课题——《燃烧与灭火》。从课题来看对学生既亲切有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课题内容的呈现从燃烧的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已经知道了许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生活经验,但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与化学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把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实验,实现由现实生活向科学内容的回归,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展示课采用异地、异校、异生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可能与教师的预设有出入,但九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是共性的,也喜欢从身边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去探究、思考,这是这节课设计的切入点和出发点。 【设计意图及指导思想】 这节课采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所以我要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初步形成自护自救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发展实验探究能力。 (2)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实验准备】 1、仪器:镊子、酒精灯、大烧杯、小烧杯、温度计等 2、药品及其它:水、碱面、白醋、火柴、木块、蜡烛、白磷、红磷、热水、胶水、滤纸、展示台、自制教具、小刀、湿抹布、沙土、药匙、石棉网、铁棒、纸条、纸卷、酒精、水、点滴板 3、多媒体、自制教具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展示课件: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燃烧,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创造了人类历史新的辉煌。 2.师演示神奇的小魔术: 烧不坏的手帕、 魔棒生火 观看图片 聆听老师导入 观看师演示 设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一:燃烧的定义 展示课件:镁条燃烧、硫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蜡烛燃烧等图片 问:这些反应的共同点是什么? 师生总结:燃烧的定义(课件) 观看课件 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环节二:燃烧的条件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猜想燃烧的条件? 2.学生活动一 学生小组活动,完成三个探究实验: [实验1]:在点滴板的两个凹槽中分别滴入酒精和水,用火柴点燃。 [实验2]:点燃两支小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实验3]:(准备两个纸卷)分别点燃纸卷①,点燃缠在铁棒上的另一纸卷② 分析比较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3.师引出“着火点”概念、分析、讲解.并课件展示不同物质的着火点。 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小组实验 小组观察现象并分析讨论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聆听并思考 让学生体会对比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分析概括能力 环节三:师演示课本P7-1实验,继续探究燃烧的条件 1.实验先以课件形式讲解,指出该实验的不足指出,生成的产物五氧化二磷对环境的污染,并改进实验. 2.师演示改进实验。 3.学生活动二 学生完成改进实验,记录现象,小组讨论。 4.师生共同讨论燃烧的条件,获得“缺一不可”的结论 完成自制教具“火三角”板演 学生观看课件 学生观察师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探究出燃烧的三个条件,且缺一不可 树立学生安全环保意识 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 过渡:火是双刃剑,有利也有害,火善用则为福,不善用则为害。控制不好,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课件展示火灾图片 环节四:学生活动,看谁灭蜡烛的“鬼”点子多 学生依据教师准备的材料,想出尽可能多的灭蜡烛的方法,并小组讨论每种方法的原理,并汇报分享 小组汇报灭蜡烛的方法及灭火原理 师总结出灭火原理并板书 学生聆听、观看课件 学生小组实验、讨论 学生汇报结果分享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表达能力 环节五:学以致用,联系生活 课件展示:(一)化学与生活 生活中一些失火事件,你的灭火方法是什么,依据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油锅着火。 酒精灯不慎失火。 家用电器或线路着火。 森林着火。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 煤气着火了。 (二)化学与语文 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 杯水车薪、釜底抽薪、煽风点火、钻木取火、火上浇油。 学生思考回答 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 处处有化学,目的让 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 知识和说联系起来。 环节六:介绍灭火器 过渡:火灾的危害巨大,防火甚于灭火,灭火器是防火最重要的工具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自学灭火器使用方法和原理及适用范围。 课件展示: 学生阅读 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自学阅读课本能力 环节七:如何预防火灾。火灾发生如何逃生自救 播放视频 请学生谈,通过视频自己学到的哪些防火灾、逃生自救的方法?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回答 教会学生如何预防火灾及火灾中如何自救,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环节八,畅谈收获,升华主题 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掌握了生活中失火怎么去灭火及火灾中自救和逃生的方法 学生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环节九:布置作业: 课后调查:1.学校什么地方放了哪种灭火器? 调查家庭、学校、大型商场有哪些灭火措施? 根据自己家庭周边的环境设计预防火灾的预案? 学生思考回答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体现化学与社会的责任感。 【板书设计】 7-1燃烧与灭火 燃烧条件(缺一不可) 灭火原理(缺一即可) 可燃物 清除可燃物 与氧气(空气)接触 隔绝氧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教学反思】 1. 备课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联系紧密,在设计时,我注重了两个体现和两个突出,两个体现主要是:(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2)体现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两个突出概括为:(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运能力,(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课后反思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