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湘科版(2017)四年级上册 复习知识点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科学湘科版(2017)四年级上册 复习知识点汇总

资源简介

新湘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
夏选超
第一单元
声音
第1课
各种各样的声音
声音是多样的。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第2课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锣停止振动,声音就会终止。
第3课
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大,音量大;振动幅度小,音量小。
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4课
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就会听不到声音。
声音传播的应用:
(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
第5五课
噪声控制
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级”,单位:分贝。
噪声的危害:噪声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在噪声级85分贝和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在噪声级70分贝的环境中,谈话就感到困难。
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方面控制噪声
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保护听力的方法:①戒挖掏耳道,以防发炎;②经常按摩耳部,加快耳朵的血液循环;③正确使用耳机,音量不超过耳机最大音量的60%;④远离噪声。
第二单元
消化与呼吸
第1课
我们的消化
1.人类对人体研究历史
从公元前500年开始,我国的《黄帝内经》中就用“解剖(pōu)的方法”来研究人体。
古罗马医学家盖伦(129—199年)根据动物内脏绘(huì)制了人体内部的结构图。
到了1543年,比利时医学家维(wéi)萨(sà)里冒着受宗教迫害的危险,做了大量的人体解剖实验,系统地记录了人体各器官的形态和结构,并编写了《人体的构造》一书,从而使解剖学步入了科学正轨(guǐ)。
随(suí)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B超、CT、磁(cí)共振等医学设备观察。
2.
人体的消化道及各部分的作用(写出各线段所指的器官名称)
人体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胃和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胃位于腹腔的中上部偏左的地方。上端与食管相连,下端与小肠相连。胃能分泌(mì)胃液。
成人小肠长5—7米,内壁上长有密密麻麻的小肠绒毛。小肠绒毛能吸收营养物质。
大肠的一端与小肠连接,另一端与肛门相通,长约1.5米。
消化器官各部分的作用
口腔:牙齿将食物磨;舌头搅拌,食物与唾液混合。初步消化
胃:蠕动,将食物与胃液混合并磨碎,把食物变成食糜
小肠:将胃送来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变成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养料,并吸收这些养料。?
大肠:是吸收水分的地方。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体外。
人体的消化道像一部机器,各器官相互配合,把食物消化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透过小肠肠壁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器官。
第2课
我们的呼吸
1.
认识呼吸器官(写出各线段所指的器官名称)
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
2.
认识呼吸的形成
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吸气时,胸腔扩大,肺扩张,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其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呼气时,胸腔缩小,肺收缩,血液带回来的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体外。
3.
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
人体吸进的是空气中的氧气。氧气能支持人体呼吸和燃烧。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能使能石灰水变浑浊。
第3课
保护呼吸、消化器官
肺活量是指人在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肺活量是衡(héng)量一个人呼吸功能的重要标志,是健康检查时常要测定的指标。同年龄段的人,肺活量大意味着肺能为身体提供足够多的氧气,表明呼吸器官功能好。
影响呼吸器官健康(肺活量大小)的因素:本人的身体状况,是否经常锻炼等。
影响消化器官健康的因素:生活习惯、饮食习惯。
列举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
1.
不随地吐痰;
2.
注意室内通风,吸入新鲜空气;
3.
保持生活环境的洁净;
4.
坚持锻炼身体;
5.
不吸烟;
6.
外出戴口罩等。
知道食用变质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了解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列举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1.安全饮食
①不食变质食物;
②不误食的有毒生物;
③不食含有害添加剂和被污染的食物等。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①不边吃饭边看书、电视或手机等;
②刚吃完饭不剧烈运动;
③不暴饮暴食;
④不挑食、偏食;
⑤保持正常体重等。
第三单元
影子的变化
第1课
光与影
1.知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阴影即影子。
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阻挡物、(墙壁、地面及其它不透明物体)。
应用:皮影戏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在北宋时已有演出,元代曾传到西亚和欧(ōu)洲。
2.了解影子的变化与光照射的位置有关系。
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形状等都随光源的变化而变化。遮挡物不动,光的位置变化,影子的长短和方向都也随之变化。光照射的方位、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遮挡物的形状、屏以及光源间位置关系等与影子的变化有关……
第2课
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阳光下,竖直物体的影子随太阳移动而移动,影子不仅有方向的变化(方向相反),还有长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竖直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都是一样的。
第3课
自制日晷
日晷是古人利用太阳投影方向测定、划分时刻的重要工具。早在汉代,我国已使用赤道式日晷。赤道式日晷的晷面与晷针垂直,其时间刻度是均匀的。
人们发现测量竖直立杆的日影来计时有偏差,为了消除偏差,人们让立杆倾斜指向正北发明了赤道式日晷来计时。赤道式日晷的晷针上端总是指向北极星,日晷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
第四单元
地球与月球
第1课
地球的故事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
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假设——推测——求证”的过程。
猜想:古人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假设: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港,大胆猜测: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个大圆球。
推测:公元前350
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的事实,作出了“地球是个球体”的推测。
求证: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1972

12

7
日,乘坐“阿波罗(luó)17
号”的宇航员拍摄了一张著名的地球照片,被命名为“蓝色弹珠”。
2003

10

15
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
14
圈后,于次日返回地球。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其赤道的周长大约为4万千米,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
第2课
蓝色的星球
知道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小部分是陆地。
知道地球上的水体类型: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和地下水等。
航天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颗以蓝色为主的星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如同一颗蓝色的宝石。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航天员看到的地球是蓝色?大海是蓝色的。
经过科学计算,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
29%,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
71%。
地球上到处有水,但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淡水只占地球上水量的3%。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淡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节约用水。
知道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净化、喷灌、滴灌等是节约水资源的技术。一水多用,及时关水龙头都是节约用水的方法。
第3课
在地球上看月球
知道农历每月月相的主要变化是从新月开始,依次是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满月、亏凸月、下弦月、残月,这种变化每月重复,这就是月相变化的规律。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月球自己不发光,它是被太阳照亮的。任何时间“月亮”都被“太阳”照亮半个球面。如果月球能自己发光,它就会随时是一个光亮的大圆盘了,不会有月相变化了。
在地球上看到月球形状的圆缺变化叫月相变化。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随着月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面向地球的亮面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月相变化的周期是29.53天。
第4课
探索月球的秘密
1609年,伽(jiā)利略(lüè)用自制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这是人类首次用望远镜观察天体。他发现月面上有些看起来比较暗的地方很像地球上的海,于是便将其称为“月海”;同时把那些四周边缘高耸突出的圆状物命名为“环形山”。
知道月球表面有环形山,有岩石,有月海(月球月面上比较低洼的平原)等。
知道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揭示的月球秘密会越来越多。
人们登上月球的梦想,直到
1969

7月
16
日才实现。这一天,美国“阿波罗
11号”宇宙飞船载着
3
名宇航员,带着人类的良好愿望,踏上了登月的征途,并获得成功。
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工程”
“嫦娥工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的无人探测,第二阶段的载人登月以及第三阶段的建立月球基地。
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发射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的无人探测器,它们主要负责的是“嫦娥工程”第一阶段中绕、落、回
三大目标中的前两个。而“嫦娥五号”的任务则是三大目标的最后一个——回。
绕:实现环绕月球探测,由“嫦娥一号”执(zhí)行。
落: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xún)视勘(kān)察,由“嫦
娥二号、三号、四号”执行。
回:实现无人采样返回,由“嫦娥五号”执行。
资料: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升空,中国探月工程进入新阶段。12月2日22时,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月球表面土壤自动采样。
第五单元
运动与力
第1课
谁在运动
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我们在判断谁动过,需要选定一个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改变,就说物体在运动;反之,没有发生改变,则称为静止。
通过实验我们会发现,以路边的静物为参照,汽车和车上的人的位置随时在发生变化。我们还可以想象以车上的人为参照,路边静物的位置也在随时发生变化。
知道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叫作物体的运动轨迹。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叫作直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作曲线运动。
第2课
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知道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这些运动又在本质上分为两类:平动和转动。其他所有运动,如滚动、摆动、转弯等,都是这两种运动的合成。
直线运动:震动:弹簧的运动
平动:小车、飞机的运动
运动
曲线运动:转动:风车、齿轮的运动
摆动:钟摆的运动
两种运动的合成:滚动、摆动、转弯等
飞机的运动是平动;吊扇的运动是转动;抛出篮球的运动是平动与转动;铁环的运动也是平动与转动,还可以定义为滚动;钟摆的运动是在圆周运动当中截取了一小部分并且是一种往复的循环运动,可定义为摆动;蹦极的运动是上下的往复运动,可称为振动。
第3课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
方法a.
相同距离,比所用的时间。
方法b.
相同时间,比通过的距离。
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人们通常用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距离)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距离/时间
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有:米/秒、千米/时。
物体的运动速度通常是变化的,可以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能够举例说出运输技术给个人生活带来便利的产品,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第4课
怎样让物体动起来
力可以让静止的小球运动。常见的力有推力、拉力、弹力、
浮力、磁力等。
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浮力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让乒乓球和小铁球动起来,我们用到了推力、拉力,或者磁力、弹力等,总之,都是给这些球施加了力。
小球落地后形状发生改变,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弹力,弹力使小球弹起来。水中的小球受到一种向上的力——浮力,浮力让球浮上水面。
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可以让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可以产生撞击力。生活中强烈的撞击力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第5课
怎样测量力的大小
知道力有大小,力的大小可以使用测力计进行测量。
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
N
表示。
测力计一般由提环、弹簧、刻度板、指针、挂钩等几部分组成(写出测力计划线所指各部分的名称)。
正确使用测力计:
a.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处,若不是则要把它调节到零刻度。
b.食指套在测力计的提环内,用挂钩钩住物体,把物体竖直提起。
c.读数时眼睛平视指针所指刻度,尽量减少误差。
特别注意:使用弹簧测力计不能超过量程,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第6课
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
在桌子上拉木块时,木块与桌子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木块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当拉力大于摩擦力时,木块才会运动。木块由运动到静止,也是摩擦力的作用。
用测力计缓慢地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测得的拉力大小就是木块在桌面上运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把木块放在桌面上用力一推,木块首先滑动得很快,说明手施加的力大于摩擦力,然后木块慢下来,最终停了下来,这说明由于手没有继续施加力,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木块停下来了。
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加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我们认识哪些运动需要加大摩擦力,哪些需要减小摩擦力。
第六单元
我们的小车
第1课
设计制作小车
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以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车一般由车身、车轮、动力及控制等部分组成。
制作小车
(1)准备材料。
(2)加工制作。
制作步骤示例:
a.纸盒上画车轴位置记号,用锥子打孔。
b.在4个瓶盖中心打孔,作为车轮。
c.穿车轴、安车轮。
d.用一些黏合剂粘在车轴末端。
(3)产品调试。
第2课
改进小车
知道改变轮轴的光滑度和左右距离、小车的重量等方法可以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影响小车的运动效果。
2
/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