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4 平面镜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活动,二是平面镜的应用。重点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识的难点是对虚像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平面镜中的位置。 教材在设计实验,实验验证中采用直白的写法,是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探究具有开放性。教材还以文字和插图配合介绍了平面镜的应用,切合实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的虚像。 (3)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过程,学会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信息。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态度。 (2)通过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3)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过程。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 魔术表演: 1、教师将魔术箱全方位的展示给同学看,将开口的一面对着同学们,再用抽拉挡板将口封闭。 2、请一位同学上台将一张纸币从魔术箱顶端投币口投入。 3、教师拉开挡板,让同学们观察纸币在不在箱里,并对看到的现象展开讨论,发表看法。 4、分解魔术箱,取出平面镜,现出纸币。 板书课题:§3—4平面镜 活动探究 魔术箱的奥秒是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猜想:回忆我们平时照镜子的情形,猜一猜,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有什么关系? (1)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在平面镜的 (上面/前面/后面) (2)平面镜成的像,物与像的大小可能是 。 (3)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镜面的距离是_______。 2、设计实验:我们需要考虑: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怎样测定像的位置? 如图所示,将一块透明的玻璃板(平面镜)竖直地放在一张白纸上,另备两个相同的物体(如蜡烛)以及刻度尺、铅笔。 3、实验验证: 1、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看一看,它的像是在镜前还是在镜后? 2、把另一支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到镜后并移动,使它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此时未点燃蜡烛的位置就是点燃蜡烛的像的位置。 3、观察并比较点燃的蜡烛的像与未点燃的蜡烛的大小。 4、用铅笔在白纸上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再描下点燃的蜡烛与未点燃的蜡烛的位置,画出它们的连线,并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点燃的蜡烛与未点燃的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 5、把一张白纸竖直放在像的位置,观察纸上能否出现点燃的蜡烛的像。 6、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上面的实验,并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序号 (1) (2) (3)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4、交流与小结: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 (能/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 (实/虚)像。 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相等/不相等)。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不垂直)。 ④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 (相等/不相等)。 ⑤像与物 (是/不是)上下颠倒的; (是/不是) 左右相反的。 问:如果已知镜面前有一个物体,该怎样画出此物体在平 面镜中所成的像呢? 例:作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师示范作图,边 画图边讲解作图的要 领,并告诉同学们这 种方法叫“对称法”。 练习:用对称法作出下列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1、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平面镜对人类有益的一面。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平面镜对人类有害的一面。 课外调查(出示投影片) 1、夜间行车时,为什么车内不宜开灯? 为什么小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都是否斜的,而不是竖直的?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的基本达到,学生对课堂的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通过探究实验都掌握的不错。知识的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通过引导,学生的实验做的也很成功。不过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缺乏质疑的精神,往往都是忽略而过,不去进一步的探究。如:有些组没有能够把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平板玻璃上看到了2个像。等我评价实验的时候,讲到这些问题了,学生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们也发现这些问题了。深刻的反思下,觉得还是对学生实验前的引导不够,特别是学生自己对实验的评价。但是全班学生都能够把实验完成,并在交流的时候一起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总结了出来,已经完成了课堂的目标。一些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去验证自己的对探究活动的一些猜想,如:平面镜成像左右相反。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并要进一步规范实验过程,鼓励学生评价实验的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