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力批注教材分析本书的编写思路是:首先讨论重力产生的原因,然后对力的三要素(方向、大小、作用点)逐一展开研究。教材通过几幅插图提出问题,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起学生的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归纳引出重力的概念,紧接着阐述了重力的重要性。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体验和观察,认识重力的方向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体验也很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记住g=9.8N/kg并知道其含义;(2)知道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并学会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2)通过调查和实际测量,了解一些常见物体重力的数值,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领略自然现象中的道理和奥妙,体验物理的有趣和有用。(2)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和重心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教学突破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教师在恰当的时候给予点播引导。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联想到牛顿及万有引力,引出重力。学生思考、讨论。引入新课一、重力的产生二、重力的方向三、重力的大小四、物体的重心一、重力的产生你有没有想过下面这些问题?树上的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而不是飞向空中?包围地球的大气为什么不会逃逸?月亮为什么单单绕着地球转动?水为什么由高处向低处流?为什么会有潮起潮落?如图8—2—1所示.说明:原来,宇宙问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问,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例如:地球之所以绕着太阳转就是由于地球与太阳间存在着万有引力.重力的产生: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说明:(1)地球对周围的一切物体都有向下吸引的作用.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不管质量大还是小,也不论有无生命,凡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体,皆受重力作用.(2)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一般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3)重力是非接触力,抛出去在空中运动的物体与静止时受到重力是不变的.(4)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课堂练习活动1:学生利用手中的东西做几个小实验,通过实验感受认识重力的方向二、重力的方向实验探究:如图8—2—2(a),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待球静止时,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如图8—2—2(b),将铁架台倾斜一个角度,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两图中细线都处于______位置,这说明什么?观察分析:当小球静止时,细线都处于竖直状态.这表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力的方向,可由铅垂线确定,总与当地的水平面垂直,切不可说成垂直向下,因为平面不同,其垂直向下的方向也不同.重力的方向不受其他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应用:用一细线拴上重锤即可做成重垂线,由于重锤的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重力作用下重垂线的方向也是竖直向下的,利用它可以检验墙、旗杆等是否竖直,以及平面是否水平.三、重力的大小活动3:A、测量文具盒和教科书受到的重力。观察比较你所测得数据你有什么发现?B、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的重力,完成表格。科学研究指出,物体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它受到的重力也越大.(1)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2)重力跟质量的比值约等于9.8N/kg.若用字母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物体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则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G=mg.通常取g=9.8N/kg,在粗略情况下,g可取10N/kg.说明:(1)在G=mg中,g=9.8N/kg的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地面附近所受重力的大小是9.8N.(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3)一个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受运动状态改变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他力也没有关系.(4)在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方测定的g略有差异,同一个物体在地球上不同地方受到的重力大小也略有差异.课堂练习信息浏览:月球上的物体由于被月球吸引也受到“重力”.1969年7月21日,登月宇航员穿的宇航服质量约为80kg,若在地面上,人会感到很重,但宇航员在月球上却很轻巧.这是由于月球上的g月大约是地球上g地的1/6同样道理,月球上的物体下落得会比地球上要慢些.四、物体的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重力的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力.引入重心的概念后,研究具体的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表示,于是,原来的一个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替代,如图8—2—3所示,说明:(1)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2)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如铅球的重心就在球心;(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4)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例如一个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铁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课堂练习:学生思考、讨论,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的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D.重力是由于地球受到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学生利用手中的东西做几个小实验,通过实验感受认识重力的方向,然后想办法把重力的方向显示出来。先回顾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再自己动手测量文具盒、课本、橡皮等大小不同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学生讨论、归纳,得出结论。2课堂练习:张华同学的质量是50kg,他的体重是多少牛?(g=10/kg)王芳同学的:体重是400N,她的质量是多少千克?(g=10N/kg)学生观看月球漫步3、关于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B.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C.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一定在其几何中心D.质量分布均匀木球的重心在球心,挖去球心部分后木球就没有重心了让学生感受物体的下落现象,意识到这种下落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重力的作用。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分析重力,区别引力,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重力方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什么是竖直向下。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告诉学生,垂直水平面向下的方向叫“竖直向下”。注意公式的变形,培养学生的对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能力。更正学生对体重的错误理解。并区分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规范答题格式和步骤及时检测巩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原来学会了心里也是很满足的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节的学习用到了你以前所学的哪些知识?学生总结回答布置作业1、以《假如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为题写一篇小短文。2、查阅资料了解牛顿的伟大成就。3、自制铅垂线检查家里的桌面是否水平,检查家里的挂画,挂的可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物理来源于生活,本节课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我们时时刻刻都受重力的作用,我们早已习惯了重力,以至于一些常见的现象也早已习惯,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本节课要求学生跳出这个思维圈,把眼界放宽,放宽到地球之外,对这些常见的现象提出疑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重力有了更科学更全面的认识,感受到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它对我们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节课使用了希沃授课助手,把学生的作业及时的分享给大家,一些优秀的作业可以作为模板供大家学习,在作业里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可以引起同学们注意,避免类似的错误出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