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滑轮》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原有水平分析:(1)学生已经知道了三种杠杆即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2)学生基本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滑轮”是初中物理力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它是在同学们学习了杠杆后,对一些变形的杠杆的进一步认识,对生活中现象的进一步观察和应用。由于滑轮按使用情况可以分为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而且学生对滑轮组的绕线及段数的判断不容易理解。为了降低坡度,分散教学难点,我们让学生始终处于问题的氛围中,去猜想、去设计实验验证,并和其他的同学交流讨论,学生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热烈情境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够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3.能够根据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2.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然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索滑轮的作用2、难点:理解滑轮的实质,滑轮组的分析四、教学资源1.滑轮、铁架台、??钩码、细线、(学生实验20组??、演示实验)??杠杆、弹簧秤、刻度尺、多媒体设备及课件2.物体机械运动录像片段。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同学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除建筑工地外,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滑轮?或在我们的校园中有没有用滑轮的地方?1、升国旗2、科学漫画:请您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观察生活实际或上网查找资料,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先请同学们观看图片,建筑工地的工人如何将重物提起,使学生对简单机械—滑轮有感性认识。再通过观察实物,了解其构造,给出滑轮定义。(二)新课教学同学动手尝试体会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得到动、定滑轮的定义。然后,放漫画让同学看到动滑轮和定滑轮在使用时作用确实不同。那么使用这两种滑轮各有什么好处?请同学猜测可能出现结果:①省力②省距离③或﹍结合学生讨论结果,确立研究课题。知识点一:滑轮【实验探究一】:首先按图(甲)或(乙)组装器材(任选一组),用弹簧秤和刻度尺分别测出力和距离,将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再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结论。?课题:使用定(动)滑轮是否省力?或省距离???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教师提出要求:??(1)实验准备??(2)方案设计(3)实验探究(4)实验结论表格:提供实验需要参考的表格,让学生任选,也可自己设计。表1??使用定滑轮提升物体实验次数拉力方向拉力大小(牛)钩码重(牛)钩码移动的距离(厘米)弹簧称移动距离(厘米)1竖直向下????2斜向下????3水平????分析、归纳实验数据,可得结论是?????????????????????????????????。表2??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实验次数拉力方向拉力大小(牛)钩码重(牛)钩码移动的距离(厘米)弹簧称移动距离(厘米)1竖直向上????2竖直向上????3竖直向上?????分析、归纳实验数据,可得结论是???????????????????????????????????。实验结论:分析用哪种方法更省力?为什么呢?(师生一起分析定滑轮的五要素)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什么杠杆呢?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与阻力臂相等的杠杆。根据杠杆平衡条件,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力。板书: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分析用哪种方法更省力?为什么呢?(师生一起分析动滑轮的五要素)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什么杠杆呢?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杠杆。根据杠杆平衡条件,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 板书: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多媒体课件演示: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释滑轮的实质)知识点二:滑轮组 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实验探究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教师演示实验)(边做边说)(刚绕完1个动滑轮时)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与物重G什么关系?(动滑轮重忽略不计)等于(又绕完1个定滑轮后)此时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不变,仍然,?。可见,在使用滑轮组时,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根,绳子上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问: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能省距离吗? 不能。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所通过的距离就是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的几倍。 【实验探究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滑轮组旁立着一个直尺)。请学生观察钩码上升1个格时,绳子的自由端下降了几个格。以此验证学生的推论。 实验结论:(板书)滑轮组: ,?(其中——绳子的段数,——物重?,——物体移动的距离,——拉力,——拉力移动的距离) 六、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