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2.了解《战国策》。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德育目标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2.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读准字音与停顿;2.掌握重点词句;3.感知课文内容。一、导语设计唐太宗李世民对敢于直谏的魏征的一句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二、预习交流1.解析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兼语句;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2.《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3.关于刘向。刘向(约前77年—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一生著述颇丰,对保存我国古籍文献做出过重要贡献。他留下了多少部历史、文学名著?《战国策》《说苑》《列女传》……三、朗读课文,正音节奏四、译读课文,理解文意(多媒体显示)重点提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名词作状语。④闻寡人之耳者闻:使……闻。⑤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⑦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委婉劝说。⑧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公开指责。(2)翻译下列句子。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②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五、品味赏析(一)第一段赏析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彩。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3.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题2变式)明确: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不同点:妻子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回答比较敷衍(如“徐公何能及君也”);客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所以回答用了一个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5.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明确: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二)第二段赏析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明确: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明确: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4.(第1、2段小结)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讽谏齐王,用了类比推理方法,说说邹忌讽谏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三)第三段赏析1.下面三句应该怎么读?①“善”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明确:①“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2.“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明确: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4.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明确: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明确“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6.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明确: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7.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明确: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六、本课小结(PPT)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复述故事,根据对话分析人物形象;2.领会邹忌的进谏技巧;3.探讨“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的意义。一、课前检测(PPT)二、复述课文根据注解,用自己的话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看谁能够将人物的对话讲得惟妙惟肖。三、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明确:邹忌:(1)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并分析思索;(2)在政治上有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坚持真理;(3)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齐威王: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且行动果断、迅速。四、写作技巧《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1.精彩的对话。(1)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为什么问的对象不同,人称也不同?明确: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正规也有点生硬。(2)为什么三问和三答的语气和神态都不同?明确: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2.精巧的结构。(1)课文的故事情节有六个“三”,谁能找出来?提示:①邹忌向几个人询问自己有没有徐公美?②他们的答案一致吗?③邹忌对他们的回答分别如何分析?④邹忌进谏齐王时将自己和齐王进行了几方面比较?⑤齐王有几种级别的奖赏?⑥下令后按时间顺序发生了几次变化?明确:《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思(思美我原因);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2)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哪两个字:明确: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五、进谏艺术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六、拓展延伸1.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2.《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七、课堂小结《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情境练习请任选以下话题设想劝阻。话题: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3.讽谏同学要讲究公共卫生。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九、文言知识归纳(PPT)十、当堂训练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义,理清思路。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学习类比推理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3.领会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学习重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2.欣赏邹忌委婉的讽刺艺术以及古代明君纳谏的重要性。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反复朗读课文,理解与日常小事类比,层层推进的技巧,思考这种技巧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的借鉴意义。熟读深思,看看从邹忌的敢于谏言与齐威王的从善如流中能获得哪些启示。【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设喻和比喻。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如“你帮不了他的,他就像是“扶不起的阿斗”,别白费力气了。”比喻是指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比喻里被打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比喻是指一种修辞手法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类比。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3.兼语句。兼语句是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它有下列特点:第一,兼语句的谓语是由动宾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例如:父亲叫闰土坐在椅子上。⑴“闰土”既作“叫”的宾语,又作“坐”的主语,“闰土”因一身兼二任,所以叫做兼语。第二,兼语句多有命令的意思,所以句中前一个谓语多由使令动词充当。常见的使令动词有:使、让、叫、派、命令、吩咐、禁止、请求、选举、教、劝、号召等。此外前一个谓语也可以是“有”字。例如:⑵大家一致选小萍做代表。⑶我有个弟弟今年考大学。第三,兼语句中兼语的谓语(第二个动词)是前边动作所要表达的目的或产生的结果。即兼语前后两个动词的语义上有一定联系。例如:⑷护士叫他快去请大夫。(“去请大夫”是“叫他”的目的。)⑸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风格。句中的兼语的谓语“想起”是前一个动词“使”的结果。二、预习任务1.初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字词句障碍。2.同桌相互口译或复述故事。3.试着完成文后“思考探究”三道题。三、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___体历史著作《__________》。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期年()形貌昳丽()窥镜()朝服衣冠()暮寝()能谤讥于市朝()3.判断下列句子停顿的正误。(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邹忌讽齐王纳谏()(2)邹忌修八尺有余()(3)朝服衣冠()(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5)明日徐公来()(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7)王之蔽甚矣()(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9)能谤讥于市朝()(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5.翻译下列句子。(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4)虽欲言,无可进者。(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简要回答以下问题。(1)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2)文中三次写进谏的效果,区别是人数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3)文章最后以怎样的句子作结?揭示了什么道理?7.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记叙了战国初期邹忌劝谏齐王采纳雅言,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B.妻、妾、客三者在回答邹忌与徐公谁美的问题上,都是由衷赞美,语气也一致。C.齐王纳谏,颁布政令,并取得巨大成效,这表明他是个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君主。D.邹忌劝谏齐王时讲究策略,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由家到国,道理由浅人深。【课中导读】第一课时一、朗读课文,正音节奏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多媒体显示)重点提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_______________,形容词用作动词。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_______,名词作状语。④闻寡人之耳者闻:______________。⑤今齐地方千里地方:______________。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______________。⑦邹忌讽齐王纳谏讽:_______________。⑧能谤讥于市朝谤讥: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握“……孰与……”的句式)②忌不自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握宾语前置)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品味赏析(一)第一段赏析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明确: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彩。明确:3.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题2变式)明确:相同点:不同点:4.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明确:5.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明确:(二)第二段赏析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明确: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明确:(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明确:4.(第1、2段小结)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讽谏齐王,用了类比推理方法,说说邹忌讽谏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明确:(三)第三段赏析1.下面三句应该怎么读?①“善”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明确:2.“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明确: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明确:4.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明确: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明确:6.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明确:7.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明确:邹忌(进谏者):齐威王(纳谏者):第二课时一、课前检测(PPT)二、复述课文根据注解,用自己的话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看谁能够将人物的对话讲得惟妙惟肖。三、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明确:邹忌:齐威王:四、写作技巧《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1.精彩的对话。(1)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为什么问的对象不同,人称也不同?明确:(2)为什么三问和三答的语气和神态都不同?明确:2.精巧的结构。(1)课文的故事情节有六个“三”,谁能找出来?提示:①邹忌向几个人询问自己有没有徐公美?②他们的答案一致吗?③邹忌对他们的回答分别如何分析?④邹忌进谏齐王时将自己和齐王进行了几方面比较?⑤齐王有几种级别的奖赏?⑥下令后按时间顺序发生了几次变化?明确:(2)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哪两个字:明确:一是“_____”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______”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五、进谏艺术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六、拓展延伸1.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明确:2.《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明确:七、情境练习请任选以下话题设想劝阻。话题: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3.讽谏同学要讲究公共卫生。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八、文言知识归纳(PPT)九、当堂训练(PPT)【课后导练】阅读课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填空。本文选自《》或《》,是西汉末年???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________________?的策略和言论。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________,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门庭若市”是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其反义词是___________。2.用“/”标示下列语句的语义停顿。(每句标一处)(1)吾妻之美我者???⑵宫妇左右莫不私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朝服衣冠??朝晖夕阴B.时时而间进?又何间焉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D.吾妻之美我者??执策而临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5.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句子是:。(2)写邹忌进谏取得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2)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3)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王身上学到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7.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体现了他的治国之才。B.从“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中可看出妻子对邹忌的偏爱,反问句更加强了肯定的语气。C.选文第二段写邹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单刀直入规劝齐王除蔽纳谏。D.文章别具匠心,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同有异,富于变化。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义,理清思路。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学习类比推理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3.领会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学习重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2.欣赏邹忌委婉的讽刺艺术以及古代明君纳谏的重要性。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反复朗读课文,理解与日常小事类比,层层推进的技巧,思考这种技巧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的借鉴意义。熟读深思,看看从邹忌的敢于谏言与齐威王的从善如流中能获得哪些启示。【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设喻和比喻。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如“你帮不了他的,他就像是“扶不起的阿斗”,别白费力气了。”比喻是指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比喻里被打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比喻是指一种修辞手法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类比。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3.兼语句。兼语句是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它有下列特点:第一,兼语句的谓语是由动宾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例如:父亲叫闰土坐在椅子上。⑴“闰土”既作“叫”的宾语,又作“坐”的主语,“闰土”因一身兼二任,所以叫做兼语。第二,兼语句多有命令的意思,所以句中前一个谓语多由使令动词充当。常见的使令动词有:使、让、叫、派、命令、吩咐、禁止、请求、选举、教、劝、号召等。此外前一个谓语也可以是“有”字。例如:⑵大家一致选小萍做代表。⑶我有个弟弟今年考大学。第三,兼语句中兼语的谓语(第二个动词)是前边动作所要表达的目的或产生的结果。即兼语前后两个动词的语义上有一定联系。例如:⑷护士叫他快去请大夫。(“去请大夫”是“叫他”的目的。)⑸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风格。句中的兼语的谓语“想起”是前一个动词“使”的结果。二、预习任务1.初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字词句障碍。2.同桌相互口译或复述故事。3.试着完成文后“思考探究”三道题。三、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___体历史著作《__________》。答案:国别战国策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期年()形貌昳丽()窥镜()朝服衣冠()暮寝()能谤讥于市朝()答案:jīyìkuīguānqǐnbàng3.判断下列句子停顿的正误。(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邹忌讽齐王纳谏()(2)邹忌修八尺有余()(3)朝服衣冠()(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5)明日徐公来()(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7)王之蔽甚矣()(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9)能谤讥于市朝()(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答案:(1)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2)长,这里指身高(3)穿戴(4)又(5)次日,第二天(6)偏爱(7)所受的蒙蔽(8)当面指责(9)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10)偶然进谏5.翻译下列句子。(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4)虽欲言,无可进者。(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答案:(1)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2)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3)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缺点),使我听到的。(4)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5)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6.简要回答以下问题。(1)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2)文中三次写进谏的效果,区别是人数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3)文章最后以怎样的句子作结?揭示了什么道理?答案:(1)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2)通过列举人数的变化,暗示弊端逐渐被根除,齐国政治日益清明。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3)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一句评论作结,深刻揭示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7.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本文记叙了战国初期邹忌劝谏齐王采纳雅言,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B.妻、妾、客三者在回答邹忌与徐公谁美的问题上,都是由衷赞美,语气也一致。C.齐王纳谏,颁布政令,并取得巨大成效,这表明他是个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君主。D.邹忌劝谏齐王时讲究策略,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由家到国,道理由浅人深。【课中导读】第一课时一、朗读课文,正音节奏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多媒体显示)重点提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名词作状语。④闻寡人之耳者闻:使……闻。⑤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⑦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委婉劝说。⑧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公开指责。(2)翻译下列句子。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②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三、品味赏析(一)第一段赏析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彩。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3.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题2变式)明确: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不同点:妻子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回答比较敷衍(如“徐公何能及君也”);客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所以回答用了一个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5.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明确: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二)第二段赏析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明确: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明确: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4.(第1、2段小结)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讽谏齐王,用了类比推理方法,说说邹忌讽谏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三)第三段赏析1.下面三句应该怎么读?①“善”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明确:①“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2.“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明确: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4.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明确: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明确:“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6.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明确: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7.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明确: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四、本课小结(PPT)第二课时一、课前检测(PPT)二、复述课文根据注解,用自己的话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看谁能够将人物的对话讲得惟妙惟肖。三、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明确:邹忌:(1)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并分析思索;(2)在政治上有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坚持真理;(3)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齐威王: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且行动果断、迅速。四、写作技巧《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1.精彩的对话。(1)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为什么问的对象不同,人称也不同?明确: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正规也有点生硬。(2)为什么三问和三答的语气和神态都不同?明确: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2.精巧的结构。(1)课文的故事情节有六个“三”,谁能找出来?提示:①邹忌向几个人询问自己有没有徐公美?②他们的答案一致吗?③邹忌对他们的回答分别如何分析?④邹忌进谏齐王时将自己和齐王进行了几方面比较?⑤齐王有几种级别的奖赏?⑥下令后按时间顺序发生了几次变化?明确:《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思(思美我原因);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2)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哪两个字:明确: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五、进谏艺术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六、拓展延伸1.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2.《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七、课堂小结《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情境练习请任选以下话题设想劝阻。话题: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3.讽谏同学要讲究公共卫生。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九、文言知识归纳(PPT)十、当堂训练(PPT)【课后导练】阅读课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填空。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门庭若市”是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其反义词是门可罗雀。2.用“/”标示下列语句的语义停顿。(每句标一处)(1)吾妻之美我者???⑵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答案:(1)吾妻/之美我者????(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朝服衣冠??朝晖夕阴B.时时而间进?又何间焉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D.吾妻之美我者??执策而临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答案:(1)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2)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5.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句子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2)写邹忌进谏取得效果的句子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2)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3)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王身上学到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面对复杂的社会,人很容易受受蒙蔽,要辨别真伪,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言之有理即可)(2)因为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意思对即可)。(3)一个人要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赞美或批评,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言之有理即可)7.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体现了他的治国之才。B.从“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中可看出妻子对邹忌的偏爱,反问句更加强了肯定的语气。C.选文第二段写邹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单刀直入规劝齐王除蔽纳谏。D.文章别具匠心,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同有异,富于变化。【解析】应该是含蓄委婉地规劝齐王。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检测(满分:70分时间:4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51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A.臣妾(qiè) 昳丽(yǐ) 朝服衣冠(zhāo)B.孰与(shú)弗如(fú)皆朝于齐(cháo)C.窥镜(kuī)期年(jī)数月之后(shuò)D.旦日(dàn)暮寝(qǐn)时时而间进(jiān)2.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今齐/地方/千里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徐公/何能及/君也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仔细)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缺点)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C.邹忌修八尺有余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人恒过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C.能谤讥于市朝朝服衣冠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B.表修饰;C.表承接;D.表转折;E.表因果;F.表假设。请对以下各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2分)(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4)暮寝而思之()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朝服衣冠朝:名词,早晨B.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D.夫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8.下面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2分)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B.吾与徐公孰美C.忌不自信D.何陋之有9.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2分)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D.皆以美于徐公10.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真是一个能够自省的君子。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11.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A.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翻译:说建议给我听的人,接受下等的奖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翻译:这就叫做在朝廷上取得胜利。孰视之,自以不如。翻译:仔细看他(徐公),自己认为自己比不上徐公美。虽欲言,无可进者。翻译: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1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B.文章未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C.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D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13.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12分)①唐太宗善纳魏徵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②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bà业,身边没有几位敢于进jiàn的大臣是不行的。③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④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⑤邹忌______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________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⑥在______时期______整理编辑的《战国策》里还记录了很多如邹忌一般的游说之士(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这可称得上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1)根据②句中的拼音写汉字。bà( )业 进jiàn( )(2)③句中“尔虞我诈”在语段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⑤句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4)在⑥句横线上填写正确的文常信息。(5)“诸侯林立”是________短语,“尔虞我诈”是________短语。(指出短语的结构类型)(6)请仿照①句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14.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同学们对邹忌的进谏策略和齐威王的纳谏魄力十分佩服,于是开展了一次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9分)(1)请根据课文内容,将下联补充完整。(2分)上联: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同学们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如果你是学生代表,你会怎样劝说李校长?(不超过40个字)(3分)(3)受齐王通过不同途径采纳谏言的启发,学校就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向大家征集建议。下面是小明同学建议书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修改。(4分)[甲]一、学校应聘请专业人员监管网络,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对网络中的有利信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二、学校应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律教育。[乙]三、学校应开展专题教育,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谨慎选择、合理使用网络。①[甲]处画线句子有不合逻辑的语病,应将“_______”改为“_______”。②[乙]处画线句子中有词语搭配不当,应将“______”改为“______”。15.按要求填空。(6分)(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_______》,“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学过的课文《__________________》也选自此书。(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对群臣吏民进谏的中等奖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群臣吏民进谏的第二阶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1分)(4)邹忌借助类比,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导出了“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5)齐王接纳邹忌的谏言取得的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19分)比较阅读下列两文,回答问题。(甲)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B】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悚惧,莫敢饰诈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礼品。④饰诈:作假骗人。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1)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2)窥镜而自视_______(3)毁言日至________(4)莫敢饰诈________3.理解原文内容,填空。(3分)【甲】文中邹忌用_______的方式,以家比国,劝谏齐威王;形象地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乙】文中,齐威王召见了即墨大夫和阿大夫,并分别说了几句话。其中“毁言日至”中“毁言”的意思是诽谤的言论,那么“誉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人民贫馁”的意思是人民贫困饥饿,那么“人民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翻译:理解:邹忌不如徐公美的事实得到了妻、妾、客的同情,所以妻、妾、客都说邹忌比徐公美。【B】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翻译:理解:有人说即墨大夫的坏话,是因为他不攀附权贵,一心一意办实事,才有了政绩,所以得到齐威王的封赐。5.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4分)6.阅读甲乙两文,请从齐威王的角度概括出齐国强大的原因。(2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检测(满分:70分时间:4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51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B )(2分)A.臣妾(qiè) 昳丽(yǐ) 朝服衣冠(zhāo)B.孰与(shú)弗如(fú)皆朝于齐(cháo)C.窥镜(kuī)期年(jī)数月之后(shuò)D.旦日(dàn)暮寝(qǐn)时时而间进(jiān)2.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D)(2分)A.今齐/地方/千里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徐公/何能及/君也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解析】A.有误。改为:今/齐地/方千里。B.有误。改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有误。改为:徐公/何能/及君也。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仔细)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缺点)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B项,蔽:受蒙蔽,在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D)(2分)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C.邹忌修八尺有余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解析】A.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或空间的一部分;B.古义:身边侍候的人,近臣;今义:方位词;C.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D.古今义相同,都是“不如”的意思。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人恒过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C.能谤讥于市朝朝服衣冠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意义的辨析。A项“过”的意义分别是:过错/犯错误;B项“孰”的意义分别是:谁/同“熟”,仔细;C项“朝”的意义分别是:偏指集市/早晨;D项两个“诚”的意义都为“确实”。“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B.表修饰;C.表承接;D.表转折;E.表因果;F.表假设。请对以下各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2分)(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4)暮寝而思之()答案:(1)A(2)C(3)B(4)B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A.朝服衣冠朝:名词,早晨B.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D.夫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朝: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8.下面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B)(2分)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B.吾与徐公孰美C.忌不自信D.何陋之有【解析】A.倒装句,应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C.倒装句,应“忌不信自”;D.倒装句,应为“宋有何罪”。9.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D)(2分)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D.皆以美于徐公10.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2分)A.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真是一个能够自省的君子。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11.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2分)A.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翻译:说建议给我听的人,接受下等的奖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翻译:这就叫做在朝廷上取得胜利。孰视之,自以不如。翻译:仔细看他(徐公),自己认为自己比不上徐公美。虽欲言,无可进者。翻译: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1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A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B.文章未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C.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D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解析:文章不注重形体刻画,而是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13.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12分)①唐太宗善纳魏徵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②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bà业,身边没有几位敢于进jiàn的大臣是不行的。③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④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⑤邹忌______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________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⑥在______时期______整理编辑的《战国策》里还记录了很多如邹忌一般的游说之士(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这可称得上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1)根据②句中的拼音写汉字。bà( )业 进jiàn( )(2)③句中“尔虞我诈”在语段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⑤句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4)在⑥句横线上填写正确的文常信息。(5)“诸侯林立”是________短语,“尔虞我诈”是________短语。(指出短语的结构类型)(6)请仿照①句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答案:(1)霸 谏(2)彼此猜疑,互相欺骗(3)不仅 而且(4)西汉 刘向(5)主谓 并列(6)示例: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14.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同学们对邹忌的进谏策略和齐威王的纳谏魄力十分佩服,于是开展了一次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9分)(1)请根据课文内容,将下联补充完整。(2分)上联: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下联:________齐王广开言路从谏如流(2)同学们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如果你是学生代表,你会怎样劝说李校长?(不超过40个字)(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校长,学校要是能设立一个“校长信箱”,让大家能为学校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那该多好啊!(3)受齐王通过不同途径采纳谏言的启发,学校就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向大家征集建议。下面是小明同学建议书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修改。(4分)[甲]一、学校应聘请专业人员监管网络,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对网络中的有利信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二、学校应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律教育。[乙]三、学校应开展专题教育,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谨慎选择、合理使用网络。①[甲]处画线句子有不合逻辑的语病,应将“____有利”改为“___不良”。②[乙]处画线句子中有词语搭配不当,应将“__引领”改为“___引导”。15.按要求填空。(6分)(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_战国策·齐策一__》,“讽”的意思是:__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__。我们学过的课文《__唐雎不辱使命__》也选自此书。(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对群臣吏民进谏的中等奖赏的句子是:__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__;描写群臣吏民进谏的第二阶段的句子是:__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3)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的道理是:__直言不易__(用自己的话概括)。(1分)(4)邹忌借助类比,以“__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朝廷之臣莫不畏王__,__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__”推导出了“__王之蔽甚矣__”的结论。(5)齐王接纳邹忌的谏言取得的成果是:__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或:战胜于朝廷)__。二、阅读理解(19分)比较阅读下列两文,回答问题。(甲)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B】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悚惧,莫敢饰诈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礼品。④饰诈:作假骗人。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本题可根据句式结构断句。“子不救”“子不知”句式结构相同,其前其后皆应断开。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1)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2)窥镜而自视_______(3)毁言日至________(4)莫敢饰诈________答案:(1)比得上(2)照(3)每天(4)没有3.理解原文内容,填空。(3分)【甲】文中邹忌用设喻的方式,以家比国,劝谏齐威王;形象地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乙】文中,齐威王召见了即墨大夫和阿大夫,并分别说了几句话。其中“毁言日至”中“毁言”的意思是诽谤的言论,那么“誉言”的意思是称赞的言论;“人民贫馁”的意思是人民贫困饥饿,那么“人民给”的意思是人民丰足。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3分)【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翻译: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理解:邹忌不如徐公美的事实得到了妻、妾、客的同情,所以妻、妾、客都说邹忌比徐公美。【B】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翻译: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近臣来谋求内援的缘故!理解:有人说即墨大夫的坏话,是因为他不攀附权贵,一心一意办实事,才有了政绩,所以得到齐威王的封赐。5.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4分)示例:①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6.阅读甲乙两文,请从齐威王的角度概括出齐国强大的原因。(2分)答案:统治者要善于纳谏,广开言路,不偏听偏信;赏罚分明。?【参考译文】【乙】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地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近臣来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营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这是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的缘故!”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众大臣毛骨悚然,没有人再敢弄虚作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治理得非常好,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0张PPT)唐太宗李世民对敢于直谏的魏征的一句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导入新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1.疏通文义,理清思路。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学习类比推理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3.领会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学习目标第一课时1.熟读全文,读准字音与停顿;2.掌握重点词句;3.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目标兼语句“邹忌讽纳谏”齐王解析文题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出处:《战国策》《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而成。《战国策》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国策。记载公元前453年—前209年共245年史实。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战国”一词,即源于此。关于刘向刘向(约前77年—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一生著述颇丰,对保存我国古籍文献做出过重要贡献。他留下了多少部历史、文学名著?《战国策》《说苑》《列女传》……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邹忌,齐人,有辩才,善鼓琴,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正音,正确朗读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yìzhāo正音,正确朗读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正音,正确朗读 2.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3.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cháobàngcháo正音,正确朗读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jiànjīyāncháo判断停顿的正误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长,这里指身高光艳美丽穿戴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呀!”“我与城北徐公孰美”的倒装第一段译读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徐公谁美?”妾说:“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我和徐公谁美?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译文: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美;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通“熟”。孰视,仔细地看。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想有求于我。”睡,但没睡着……的原因偏爱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彩。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品味赏析3、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题2变式)答: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不同点:妻子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回答比较敷衍(如“徐公何能及君也”);客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所以回答用了一个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5、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于是,邹忌上朝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实在,确实齐威王婴齐,齐桓公之子。在位三十七年,知人善任,改革政治,是个较有作为的国君。第二段 如今的齐国,有方圆一千多里的国土,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后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很深了。”土地,方圆没有谁受蒙蔽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品味赏析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皆以美于徐公妻私臣妾畏臣客求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求王王之蔽甚矣(生活小事)(国家大事)类比说理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讽谏齐王,用了类比推理方法,说说邹忌讽谏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家事喻国事矣甚蔽之王设喻以小见大以为人处世之小,见治国安邦之大第1、2段小结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过失,并传到我耳朵的,得下等奖赏。”指责讥刺当面指责公共场合使......听到第三段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门前庭院像集市一样;几个月后,有时偶而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要说,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门前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常常,不时。间或,偶尔满一年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朝拜1.下面三句应该怎么读?①“善”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品味赏析2.“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4.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6.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7.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威王受蔽(2)宫妇左右→私王朝廷大臣→畏王四境之内→求王邹忌比美臣之妻→私我臣之妾→畏我臣之客→求我(1)威王除蔽(3)三令面刺→上赏上书→中赏谤讥→下赏三变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除蔽结果:(4)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课文内容小结第二课时1.复述故事,根据对话分析人物形象;2.领会邹忌的进谏技巧;3.探讨“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的意义。学习目标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2.给划线字注音1)时时而间进()2)期年之后() 3.判断下列读音停顿的正误。(1)邹忌/修八尺/有余()(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5)今齐/地方千里 () 国别战国策西汉刘向jiànjī××√×√课前检测C5.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今齐地方千里今:某区域、地区 古:土地方圆4.说说加横线词的古今义。6.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7.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骗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根据注解,用自己的话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看谁能够将人物的对话讲得惟妙惟肖。复述课文?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邹忌:(1)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并分析思索;(2)在政治上有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坚持真理;(3)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齐威王: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且行动果断、迅速。人物形象善思:小中见大善谏:足智多谋求实:实事求是邹忌一代忠臣齐王善听:从善如流善做:改革创新一代明君人物形象比问课文的故事情节有六个“三”,谁能找出来?提示1.邹忌向几个人询问自己有没有徐公美? 2.他们的答案一致吗? 3.邹忌对他们的回答分别如何分析? 4.邹忌进谏齐王时将自己和齐王进行了几方面比较? 5.齐王有几种级别的奖赏? 6.下令后按时间顺序发生了几次变化?答思赏变三三三三三三六个“三”(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成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面刺上赏:书谏中赏:谤讥下赏:(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初:门庭若市;数月:间进;期年:无可进。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来看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发展规律。臣子劝谏君主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你认为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1.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2.要多去实践,多去观察。 3.要多角度看待问题。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5.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婉。《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课堂小结话题: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3.讽谏同学要讲究公共卫生。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请任选以下话题设想劝阻。情境练习请找出本文词类活用的例子。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思是“以……为美”4.朝服衣冠。5.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闻:使动用法,使……听到【词类活用】文言知识归纳1.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2.时时间进又何间焉3.吾妻之美我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早晨)(朝廷)(间或,偶然,)(参与)(以…….为美)(漂亮好看)(偏爱)(私情、私心)(朝见)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一词多义】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6、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上等)(送上,进献)7、乃下令受下赏(颁布,下达)(下等)8、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门庭若市(及,比得上)(像,如)9、邹忌修八尺有余欲有求于我也(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与“无”相对)于欲有求于我也皆以美于徐公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对比到在闻闻寡人之耳者燕、赵、韩、魏闻之使……听说听说比较下列“修”字的意思乃重修岳阳楼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邹忌修八尺有余修建、整修 治理高、长1.尺:2.窥:3.寝:4.地方:5.谤讥:6.邹忌讽齐王纳谏。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今:约33.3厘米。古:照今:偷偷地看古:躺而不睡今:睡觉古:指责,劝谏,中性词今:诽谤,讥讽,贬义词委婉劝说国君旁边的近臣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古今异义】1.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2.宾语前置:(否定句)忌不自信3.状语后置:战胜于朝廷。4.被动句:王之蔽甚矣5.省略句:与坐谈古代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用“……者……也”。【特殊句式】找出本文三个表示比较的句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还可以是:我孰与徐公美?——总之,“孰与”表示比较。1.用原文回答问题。(1)表现邹忌为何在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的句子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是: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3)邹忌劝谏齐王的原因的句子是:王之蔽甚矣(4)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是: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当堂训练2.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人物性格:邹忌齐王“善”“思”3.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请写出它的反义成语:___________门庭若市门可罗雀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示例1: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且行动果断、迅速。示例2:喜欢邹忌——他有责任担当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进谏需要讲艺术,纳谏需要有气度!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043121004217125.mp3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doc 21邹忌讽齐王纳谏.pptx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检测(原卷版).doc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检测(解析版).doc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学生版).doc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教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