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探讨浮力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什么是浮力,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⑴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⑵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⑶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⑷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⑸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浮力现象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学生根据生活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有些是片面的,本节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对于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至关重要,同时用“称重法”认识浮力并定性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后面顺利探究陈基米德原理提供了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另外了解了浮力的方向及产生的原因,也为进一步学习升力打下基础。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本节课从几幅图片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以及出现反现象的现象入手,然后要求学生从生活中举例。学生举出例子:人游泳,轮船在水中航行,及鸭子在水上漂浮等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其中教师需要在设计实验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统一的探究步骤。? 3.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到渠成的理论讲解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作用。4.最后师生共同做一个简短的小结。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演示实验器材: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水槽、烧杯、水、盐水、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铜块(用细线拴好)、空矿泉水瓶、乒乓球、石块(用细线拴好)。学生实验器材:自制量筒、弹簧测力计、一大一小两个石块、细线、水、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铜块。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新课引入:体会浮力的存在。PPT展示《死海不死》,让学生观察人们在死海里看书、打牌的图片。把学生引入与浮力有关的问题上,体会浮力的存在。观察图片录像,体会浮力的存在,重温《死海不死》中的描述。举例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浮力现象,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中进入物理的世界,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新课教学:一、什么是浮力[演示]体验浮力:将瓶盖旋紧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分析瓶子的受力情况,及每个力的施力物体。①用手托瓶子。②将瓶子放入水中待静止后。③把瓶子按入水底,松手后。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空矿泉水瓶在各种情况下的受力情况。总结出什么是浮力及浮力的方向。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入手,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教育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演示实验:图9-2测量浮力的实验提问: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吗?(完成活动1填空)观察思考,动手试做。选代表上台边操作边讲解。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为下面的实验探究做准备。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演示实验,推导浮力产生原因:乒乓球上浮、石块下沉等;提问:为什么它们会上浮、下沉,继续问:受到的浮力是怎样获得的?让学生阅读自学教科书活动2.中的内容,并思考讨论其中的问题。学生阅读后发言交流。学生观察、体验、对乒坛球、石块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实验结论分析浮力产生原因。演示的实验器材,都经过细心的精选,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思考。建立模型,进行理论分析: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学生用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平衡等知识分析;归纳总结出: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三、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根据浮力现象从浮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入手,提出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猜想并说出猜想依据。把学生的猜想总结到黑板上,以方便后面的实验探究。对大家大胆的猜想给予肯定,并鼓励大家也当一次小科学家用科学实验验证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式实验研究。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先探究与物体的关系,称为①②组;另一组先探究与液体的关系,称为②①组猜想:?根据猜想,依照教科书图9-4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给学生创设出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并逐步形成一种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可有效的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实验,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实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找两组实验数据,利用投影,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结论。演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分析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把实验数据填写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上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结论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猜想,总结出结论。讨论:教科书P87“想一想”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反馈调整教学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实验中所需的酒精和CuSO4溶液不易准备,因此设计成演示实验。为下节课《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做铺垫。考考你: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用投影打出题目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你记住了哪些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什么疑问审题,举手回答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提出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落实新课标要求,在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布置作业课本P88:1、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动手能力,又可以为下一节课做准备,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思维。板书设计9.1认识浮力一、什么是浮力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三、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学流程图七、教学评价设计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形式多样。通过小组的交流与评估,给学生更多机会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雄辩的口才,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2.学生通过分组完成一系列探究实验,教师关注学生在此次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以及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八、帮助和总结本节课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动手探究,观察思考,讨论总结,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对浮力的认识。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