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普版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模拟实验、世界六大洲卡片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电影《海王》里亚特兰蒂斯沉没的场景导入新课 曾经盛极一时的亚特兰蒂斯最终被大海吞没,消失在深不可测的大海之中。在真实世界中是否从在这样的海底城市? 日本与那国岛水下金字塔——这说明了什么? 这里可能曾经是陆地。现在却成为了海洋。 投影贺兰山贺兰石的图片,说明贺兰石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沉积后变质形成的。投影贺兰山头足类,腹足类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贺兰山曾经是海洋,现在隆起变成陆地。 过渡:陆地和海洋会变迁。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海陆的变迁。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呢?我们动一动手,通过实验来找到答案。 板书: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实 验 探 究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呢? 请我的实验助手现场直播实验现况。大家请看,水槽里的水代表海洋、土代表陆地。在海洋中有一处标记五角星的地方。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五角星处有海洋变成陆地。 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 处由海洋变成陆地? 办法一:我们看到这位同学试图减少水槽中的水。使得水位降低露出五角星。这是什么办法呢?——降低海平面。 办法二:这位同学移动了陆地使得水槽中的五角星出露水面。这种办法是——地壳运动。 办法三:这位女同学通过人为填充海底,使得五角星出露水面。这是什么办法呢?——人为填海造陆。 小结: 我们已经知道了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那么请看下列几幅图片告诉我这样的地貌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自然原因:地壳运动 台湾海峡深沪湾海底发现了森林——海平面上升导致的自然原因:海平面的升降 迪拜人为填海造陆——人为原因:填海造陆 活动:我们已经知道了今天世界的海陆分布格局, 请完成世界陆地的拼图 学生上台拼图,老师指导 地球表面海陆轮廓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固定不变吗? 地球过去的面貌我们一无所知,对这一领域的探索,科学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0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科学家在观察海陆分布图时有了新的发现,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1.魏格纳提出了什么假说?内容是什么? 2.为了论证这一假说魏格纳找到了哪些证据? 板书:二、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内容:两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相互连接在一起,是一块庞大的陆地,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开始破裂,分裂成几块大陆,各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形成了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态。 科学证据:地形、气候、化石等 魏格纳推出他的理论的时候,被一堆科学名流笑话抨击的,说他仅仅是一个浪漫诗人的美梦。由于不能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原动力进行充分证明,魏格纳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服反对者。尽管如此,魏格纳还继续坚持他的看法,进行大胆的调查以收集证据。在格陵兰的考察之旅,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 魏格纳大胆假设,科学求证,勇于探索,不惜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永存,值得我们学习。 板书:三、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共分为哪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分别包括哪些大陆、大洋? 3.仔细观察板块边界是否相同? 板块的边界有相对运动,相反运动。相对运动是板块碰撞挤压的边界,相反运动是板块张裂拉伸的边界。 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大陆解体→新海洋出现→新大洋形成 碰撞挤压运动→海洋缩小、消失→地表隆起抬升→高原、高山 小结板块运动特点: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表现为多火山、地震、高大山系 比较: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于板块分布图关系。 说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多地震。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火山地震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地震无法预测,可是地震可以预警。预警能救命。播放四川省宜宾市地震预警视频。 这项技术利用了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抢在地震波到来之前,通过电视、短信和地震预警终端等设备对人们提前发出警报,让人们有一定的时间采取避险措施,以减少当地的损失和伤亡。 最后我们来完成一个小游戏,看看你的板块知识掌握的怎么样? 思考:喜马拉雅山还在升高,大西洋、红海还在扩大 问题:这些材料说明什么现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