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通过生活体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知道声音具有能量。能利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重点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难点:感知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设计思想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知。利用好这些基础条件,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探究“声音产生原因”这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器材发出各种声音,然后尝试归纳各种发声方式的共性,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培养他们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在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好课本设计的敲击衣架实验,提出关键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也方便过渡到进一步的教学。●教学资源纸、音叉、水、衣架、绳子、水槽、石头、广口瓶、手机,PPT(见附件)●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探究声音的产生请学生设计方案:一张纸、一杯水、一把尺、一个笔帽,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亦可自选器材,发出声音)比比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更多。各组提出实验方案并进行讨论。(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当引导,启发,对于与众不同的方法给予鼓励。)用摩擦、搓揉、指弹等方法使纸发出声音,也可把它做成纸筒,纸笛,纸炮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摸着喉头,然后发出声音,感受手指有什么感觉。击打音叉,把发声的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有什么感觉。一杯水倒在地上会发出声音,向笔帽中吹起会发出声让学生探究用哪些方法可发出声音,在此基础上找到发声体的特点:振动。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选择某一实验,如尺的振动发声,引导学生思考:尺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其他方案中的物体发声是否也有这一共同的特征?●声音能在固体、特体、气体中传播吗?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在真空中能传播吗?演示图1-4实验注意:由于手机铃声较小,以及抽气效果不好,这两个因素导致抽气前后声音强弱变化不明显,建议用电铃代替手机。●声音的传播方式及声速演示:一滴水滴入水中,引起水波。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的水波。介绍:1、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类似的方式传播的。但是人眼看不见。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具有能量演示实验:扬声器与蜡烛说明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声能。介绍:医学上的超声碎石的原理。音,拨动小尺和橡皮筋会发出声音,敲击文具盒或桌面会发出声音。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出声音。自己动手完成图1-2和图1-3的实验,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举例说明声音可以再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观察后得出结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观察到水波的扩散,传播。观察到烛焰在摇晃在第一次活动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二次活动。去寻找声源的共同点:振动。关于衣架试验。提出两个问题:(1)前后两次听到的声音,声源是什么?(2)既然声源都是衣架,那为什么听到声音的感觉不同?方便学生得出结论和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可以补充如下问题:为什么抽气后,前排同学还是可以听到铃声?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巩固了相关知识点。本实验也可以用薯片的包装盒代替扬声器,包装盒两端可用薄膜封上,选择一端开个小孔,用手拍打另一端,效果也不错。板书探究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作为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是一种波。声音具有能量——声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