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平面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分析及。(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通过观察感知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用探究的方法探索事物本质的方法与能力(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像与物等大以及虚像的概念(知识难点);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点(探究活动的难点)。教学器材:平面镜、刻度尺、方格纸、铅笔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旁注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浇不灭的蜡烛(视频)二、自主学习,点击问题体验活动1:给学生提出5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激发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三、小组合作,基本解决问题探究活动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师生共同探究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你觉得物体和像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猜想与假设: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探究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是否相等(1)将透明玻璃板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两个相同的物体(如棋子)以及刻度尺、铅笔等。(2)将棋子A放在平面镜前,观察它的像在镜面后的位置(3)将另一个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到镜面后,使它与棋子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重合,此时棋子B的位置就是棋子A的像的位置(4)观察并比较棋子A的像与棋子B的大小,(5)改变棋子A在镜前的位置,再重复以上实验实验结论:像确实在镜子的后面,成等大的像。活动二猜想与假设: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探究活动2:探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6)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画出平面镜的位置、棋子A的位置、棋子B的位置,取走平面镜和两个棋子,并画出两个棋子标志位置到镜面位置的距离(7)改变棋子A的位置,重复步骤6)探究活动3: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否为虚像?(8)将一张白屏竖直放在棋子B所在位置,仔细观察,能否直接从白屏上看到棋子A的像(9)改变A的位置,使棋子B和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后,重复步骤8现象:直接在白屏上看不到像实验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思考:根据方格纸上所做的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引导同学从数学角度分析得出像与物关于镜面的对称关系小游戏:自己和“自己”跳舞四、全班探究,全面解决问题1、分析归纳平面镜成像特点2、平面镜作图(提出作图的注意点)3、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和不当使用平面镜所造成的污染五、提出新问题六、课堂小小练体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看到自己)时,像在平面镜的前方还是后方?观察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和物是否关于镜面对称?学生活动思考两个问题:1)如何找到像的位置;2)如何比较物体和像的大小关系?学生活动将实验数据记录到设计好的表格中(提出虚像的概念)通过小游戏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总结探究实验的结论时间不宜长第一步很关键,因为一旦玻璃板发生移动,像的位置往往会变化,实验就很难进行,测量就会不准确虚像的概念是学生难理解的难点,本课没有必要在此纠缠,只要通过“信息快递”让学生对虚像有大致了解就可以了,在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再将虚像弄清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