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的能向内能转化的过程。2、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现象,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3、了解汽油机的结构及其工作过程,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史上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初步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竖立开发新能源的积极观念。二、重点难点(1)重点:1、认识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2、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2)难点: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和其中的能量转化过程。三、教学准备铁丝少许、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塑料盒、酒精、汽油机模型等。四、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1、复习提问:前几节课学习了用哪种方式可以改变物体内能?2、合作探究(1)小组活动:提供一根铁丝,让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能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并加以归类。提问:有些方法可以归入热传递方式,还有的一些使物体的内能增大的方法可以归入哪一种方式呢?教师点拨:弯折、摩擦铁丝,是对铁丝做了功,使铁丝的内能增大。二、新课传授(一)、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1、【演示实验】在空气压缩引火仪的厚部玻璃桶的底部放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将活塞迅速下压。思考:(1)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管内空气内能如何变化,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并回答:棉花燃烧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了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到达了棉花着火点。总结:在上述活动中,是通过对物体做功的方式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内能增大。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如锯条锯木头,锯条温度会升高;划火柴时,火柴头部温度升高,到达红磷着火点,火柴就燃烧起来了等等)2、提问:如果物体对外做功,会发生什么现象?内能如何变化?【演示实验】课本图12-32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思考:1、考到了什么现象?2、盖子为什么会飞出去?获得了什么能量?3、此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上述过程: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归纳:1、有几种方式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它们的本质分别是什么?2、能否根据物体内能的变化判断该变化是由做功还是热传递导致的?(二)热机1、【思考】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这一实验原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介绍热机及其原理:热机就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类机械。如蒸汽机、内燃机、喷气式发动机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出示汽油机模型,引导学生了解汽油机的构造。让学生认真看书p51内容自学并思考。利用汽油机模型演示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四个冲程。引导学生讲解各个冲程的工作过程及其原理,并回答问题: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包含哪几个冲程?各冲程中,进气门和排气门的开闭情况如何?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复运动几次?飞轮转几圈?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对外做功多少次?对外输出动力的哪个冲程?吸气、压缩、排气冲程是依靠什么完成的?压缩冲程与做功冲程中能量如何转化,与前面哪个实验情况类似?【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加深印象(三)、课堂小结(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能之间的相互转化。(2)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他们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3)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包括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五、板书设计第四节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热机:原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主要构造:(略)工作过程:1个工作循环---4个冲程—转2圈---对外做功1次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综合性比较强。通过几个实验很好地展示了机械能和内能相互转化的物理过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后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归纳出结论,教学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