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寒假作业(6) (Word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寒假作业(6) (Word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寒假作业(6)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如图所示(小圆圈代表碳原子)。下列关于金刚石和石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式都为C,因此两者为同种物质
B.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石墨可以合成金刚石。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C.金刚石和石墨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D.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但两者的物理性质相同
2.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
C.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3.如图是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B.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即可证明碳与氧化铜发生了反应
C.碳在反应中发生了氧化反应,表现出还原性
D.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再停止加热
4.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
5.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 B.二氧化碳有毒,不能供人呼吸
C.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 D.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6.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①二氧化碳 ②氧气 ③空气 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
A.①或② B.②或③ C.①或④ D.③或④
7.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和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相比较,正确的是( )
A.反应都不需要加热 B.都是分解反应
C.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D.都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8.下列有关和CO的知识归纳,正确的是( )
A.组成:都是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B.性质: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用途:都可以用于冶炼金属 D.鉴别:可以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
9.甲、乙装置是某同学设计的两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对两套装置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此时甲装置中的止水夹M处于关闭状态
B.甲装置具有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的功能
C.乙装置的长颈漏斗下端一定要伸入液体中起液封作用
D.乙装置N处添加止水夹可以与甲装置具有相同功能
二、实验题
10.下列装置用于实验室的制备、净化、检验和收集,最后可收集一瓶,请回答下列问题。
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的选择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如下:
组别
药品
实验现象

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
产生气泡速率很快

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
产生气泡速率缓慢并逐渐停止

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
产生气泡速率适中
(1)从制取和收集的角度分析,一般选择第__________(填序号)组药品,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装置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则B中所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过程中将弹簧夹关闭,在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中的收集方法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题
11.在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③为喷水的紫色石蕊试纸,②为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C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整个实验中,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现象是__________。


12.为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验条件,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干燥混合物进行系列实验。
(査阅资料)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氧化亚铜;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
(进行实验)实验1:取质量比1:11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进行实验。
序号
1-1
1-2
装置


反应后物质的
颜色、状态
黑色粉末中混有少量红色固体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实验2: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1-2装置进行实验。
序号
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2-1
1:9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
混有少量黑色物质
2-2
1:10

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
2-3
1:11

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2-4
1:12

无黑色物质
2-5
1:13

混有较多黑色物质
(1)实验1-2中,证明产生了的现象是______。
(2)实验1-2比1-1更好的原因是______。
(3)实验2的结论是______。(反思与评价)
(4)实验2没有进行质量比为1:14的实验,理由是______。
(5)为检验2-4的红色固体中是否请你设计实验方案三(方法、现象及结论)
方法:___________。可能的现象及结论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式都为C,但两者物理性质不同,是不同种物质,故A错误;B、石墨和金刚石不是同一种物质,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石墨可以合成金刚石。这一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金刚石不能导电,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故C错误;D、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但两者的物理性质不相同,例如金刚石是最硬物质之一,石墨是最软的物质之一,故D错误。故选B。
2.答案:C
解析:A、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A说法正确;
B、CO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故B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也不能和水反应,煤炉上放水无法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C说法错误;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3.答案:B
解析: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故不符合题意;B、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能是碳与试管内的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能证明碳与氧化铜发生了反应,要证明二者反应,还需要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故符合题意;C、碳在反应中发生了氧化反应,表现出还原性,故不符合题意;D、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故不符合题意。
4.答案:C
解析: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因此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故A正确;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以利用CO的还原性来炼铁,故B正确;CO是无色无味气体,故C错误;石墨和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故D正确。
5.答案:B
解析:A、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故选项说法错误. C、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6.答案:C
解析:集气瓶装满某气体,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说明该气体不能支持燃烧;①二氧化碳和氮气均不能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均会立即熄灭;②一氧化碳能够燃烧,所以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瓶内的气体会燃烧;③空气中含有氧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不会立即熄灭;因此该瓶气体可能是氮气或二氧化碳,不可能是一氧化碳或空气。故选:C。
7.答案:A
解析: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和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均属于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发生的反应,反应都不需要加热,A正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和水不属于分解反应,B错误;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能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D错误。
8.答案:A
解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A选项正确;一氧化碳不与石灰水反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选项错误;CO具有还原性,可以用于冶炼金属,而二氧化碳不能,C选项错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无色气体,观察颜色不能鉴别,D选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甲装置U形管右侧固体与液体分离,此时甲装置中的止水夹M处于关闭状态;甲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为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长颈漏斗下端一定要伸入液体中起液封作用;乙装置N处添加止水夹不能与甲装置具有相同的功能,因为乙中固体与液体不能分离。
10.答案:(1)③;
(2)澄清石灰水;
(3)A中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4)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1)从制取和收集的角度分析,实验室制取气体应选择反应速率适中的药品,这样便于收集到气体,且收集到的气体的纯度更高,故选③;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3)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过程中将弹簧夹关闭,锥形瓶中的压强增大,A中锥形瓶内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内,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4)二氧化碳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说明其密度比空气大。
11.答案:(1)
(2)二氧化碳排出烧杯内的空气(氧气),使蜡烛与氧气隔绝
(3)B装置中③比①先变红
解析:(1)A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排出烧杯内的空气(氧气),使蜡烛与氧气隔绝。
(3)整个实验中,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现象是B装置中③比①先变红。
12.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使热量聚集,更好的加热氧化铜
(3)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1:12时恰好完全反应,因此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最佳质量比为1:12
(4)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13时,氧化铜已过量
(5)取样品,加入稀硫酸 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且有红色固体剩余,样品中含有氧化亚铜
解析:(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实验1-2中,证明产生了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通过分析反应装置可知,实验1-2比1-1更好的原因是:使热量聚集,更好的加热氧化铜;
(3)实验2提供的数据以及实验现象可以看出,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1:12时恰好完全反应,因此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最佳质量比为1:12;
(4)实验2没有进行质量比为1:14的实验,是因为当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13时,氧化铜已过量;
(5)检验④的红色固体中含有的方法是:向红色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可以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且有红色固体剩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