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 人与社会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 (2)社会离不开个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立的。 (3)个人离不开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2、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3、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①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②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③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青少年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P8) (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亲社会行为的作用) 5、青少年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②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③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 ④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 6、青少年要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主动关心社会。 (2)积极融入社会。 (3)倾力奉献社会。 网络的影响 积极影响:(P10~P13) (1)网络丰富日常生活:①网络让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②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③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网络推动社会进步:①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②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③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网络的消极影响: 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②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③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8、青少年如何合理利用网络? (1)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①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②学会“信息节食”,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沉溺于网络。 ③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④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2)传播网络正能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言献策。 ①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②在网上传播正能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网络谣言有何危害?(道德、法律) ①制造、传播网络谣言,危害社会诚信,损害社会道德,败坏社会风气; ②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很容易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 ③容易诱发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10面对网络谣言,我们青少年该如何做? ①要遵守道德和法律,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②要善于辨别网络虚假信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拒绝不良诱惑; ③坚决同制造传播网络虚假信息的行为作斗争,发现网络造谣、传谣行为,要及时举报,自觉维护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青少年如何做到文明上网? (1)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依法取缔非法网吧。(社会保护) (2)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开通校园绿色网站,教育学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学校保护) (3)家庭:加强对子女的引导和监督,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扼制不文明上网行为。(家庭保护) (4)个人:遵守道德、法律,严格自律;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谨慎使用网络支付,遭遇诈骗后及时报案。(自我保护) 12、网络问政的作用? ①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②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1、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1)对社会: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2)对个人: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2、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社会规则如何维护社会秩序? (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3、自由与社会规则的关系(为什么说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建立规则的重要性) 4、公民应该怎样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2)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为什么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意义) (1)对个人:①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②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③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2)对社会:①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②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③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6、怎样尊重他人?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2)平等对待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 (4)学会欣赏他人。 7、礼的主要表现: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 8、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文明有礼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1)对个人: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2)对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3)对国家:体现国家形象。 9、怎样做文明有礼的人?(怎样做到以礼人?) (1)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2)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3)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10、诚实守信的地位: ①道德角度。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法律角度。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11、诚信的重要性 (1)对个人: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2)对企业: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3)对社会、国家: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12、怎样践行诚信?(怎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1)树立诚信意识。 (2)运用诚信智慧。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及法律后果 (1)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①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②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3)法律后果:刑罚。 14、未成年人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依法维护权益的途径和方式(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途径有哪些? (1)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 (2)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青少年怎样做到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①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②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生活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应该怎么做?(青少年应怎样尊法守法?) (1)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2)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第三单元 承担社会责任 责任的含义及来源 (1)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 (2)来源: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职业要求、道德规范、法律规定等。 责任与角色的关系 (1)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随着时代发展和所处环境的变化,我们会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调节角色行为。 (2)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人人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承担应尽的责任,才能构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3、承担责任的意义 (1)对自己: ①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②有利于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能激励自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克服种种困难。 ③有利于赢得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④有利于增长才干,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2)对他人:有利于他人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得到有效帮助,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3)对社会: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 的社会氛围。 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1)代价: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意味着可能因为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 (2)回报: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 既包括物质方面,又包括精神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回报,如良好的自我感觉、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等。 5、怎样做负责任的人?(怎样承担责任?) ①自觉主动的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②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 ③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勇于直面承担责任所带来的后果。 ④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在承担责任中不断成长。 ⑤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亲社会行为,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6、关爱他人的重要性/意义 (1)对他人: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 (2)对社会: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 (3)对自己:关爱他人,收获幸福。 怎样关爱他人? (1)要心怀善意。(2)要尽己所能。(3)要讲究策略。 9、服务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1)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2)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知识不断丰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不断提高。 10、我们应怎样服务和奉献社会? (1)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在社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纠正不文明行为,到科技馆、博物馆做志愿者等。 (2)热爱劳动,爱岗敬业。要努力学习,增强劳动观念,培养敬业精神,学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网络公益、网络慈善、微公益活动的兴起有何意义 ①有利于拓宽参与公益活动的渠道,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 ②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③有利于汇聚网络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理解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1)在我们国家,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者相辅相成? (2)人民利益只有上升?集中到国家利益,运用国家的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 (3)国家利益只有反映人民利益,依靠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4)在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 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利益? (1)国家利益是广大人民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国家安全利益是国家的最高利益。 (2)维护国家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3)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3、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如何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 (1)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心怀爱国之情,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2)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 (3)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如何捍卫国家利益? (1)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2)为了国家利益,有时不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 (3)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捍卫国家尊严,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4)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积极维护国家团结稳定的局面? 5、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1)虽然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二者不完全等同? (2)国家利益是关系全局的?长远的利益,有时难免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 (3)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当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4)为了国家利益,有时不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 6、为什么说国家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为什么要重视(捍卫)国家安全? (1)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2)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