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3课。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微小的动物,了解人肉眼看不清的物体结构。教科书提供了一张用放大镜观察蚱蜢的图片,提示学生可以以昆虫为例来进行观察研究。第二部分探索,在学习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三种不同方式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用示意图和文字记录自己的发现,通过对三者的比较来体会观察工具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研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通过交流,知道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越小。第四部分拓展,通过资料阅读,让学生明白人类的很多发明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从而建立起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联。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对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有所了解,但大多学生没有亲自观察过这些物体的微小结构,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的机会就更少了。他们对物体微小结构的探索充满兴趣,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份求知欲,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同时,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的同时,提供更多的独立探究的机会,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同一个微小的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2. 能够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自主地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能用示意图和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 3. 知道人类的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能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探索微小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2. 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自主地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能用示意图和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 难点: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蝴蝶标本、红色卡纸、放大镜、手持式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观察记录表。 教师准备:光学显微镜、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 1. 图片导入。 (1)出示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的图片:沙子、浮萍、苔藓、花蕊、蜜蜂、蚜虫、瓢虫、蟋蟀、蝴蝶。 (2)学生欣赏图片后,组内讨论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之处。(板书:微小的物体) (3)揭示课题: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板书补充课题) 2. 提问:要看清楚这些微小物体,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呢?(板书:肉眼、放大镜、显微镜) 3. 聚焦问题:这些微小物体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以身边各种微小的物体图片导入,引出本课的研究对象——微小物体。 二、探索 (一)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引言: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为五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板书: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光学显微镜。 1. 出示光学显微镜及其操作步骤图文,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操作。 (1)安放: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镜座离桌子边缘大约7厘米。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白亮的视野。 (3)上片:将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正对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4)调焦:眼睛看着物镜,转动调节旋钮(或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用左眼从目镜往下看,同时反方向转动调节旋钮(或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再略微转动调节旋钮(或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 (5)观察:慢慢移动载玻片,用左眼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一边观察一边将观察到的图像画在学习单上。 2. 学生亲手操作,学习使用光学显微镜,教师巡视指导。 手持式显微镜。 1. 谈话:实验室还有一种简易的显微镜——手持式显微镜。(板书:手持式显微镜) 2. 出示手持式显微镜及其操作步骤,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操作。 (1)掰开镜筒,打开灯泡。 (2)透明罩对准、紧贴被观察物体。 (3)眼睛对准目镜观察。 (4)转动调焦旋钮进行调焦,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 (5)观察并将图像画在学习表上。 3. 出示红色卡纸和显微镜下的卡纸图像,学生使用手持式显微镜观察红色卡纸,直到观察到目标图像,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边讲解边演示的方法教学显微镜的使用,这样更为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两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别为本课和后续学习观察、研究做铺垫。红色卡纸的观察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手持式显微镜,为本课后面的观察做好准备。 (二)观察蝴蝶 1. 谈话:今天,我们用手持式显微镜来观察一种我们比较熟悉的昆虫——蝴蝶。 2. 出示蝴蝶标本图片。 (1)布置观察任务: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选择蝴蝶身体上的一个部位进行观察,把我们观察到的图像画下来,并用文字记录我们的发现。 (2)出示学习表1,介绍学习表及记录方法,可以参考教科书第7页上方的内容。 3. 蝴蝶标本观察结束后,再任选两样微小物体,用手持式显微镜进行观察,并画出示意图,记录在学习表2中。 4.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显微镜的使用步骤以及观察内容的描述。 设计意图:蝴蝶标本的各部分结构基本上是不透光的,所以选择手持式显微镜来观察比较合适。使用观察工具来观察物体时,安排了两人一组,轮流观察。 三、研讨交流 1. 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汇报观察结果。 2. 重点研讨问题。 (1)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的某个部位,各发现了什么? (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这个部位时,图像大小和视野大小有什么不同? (3)你用手持式显微镜观察到了什么微小物体?有什么新发现?图像大小和视野大小与用肉眼观察有什么不同? (4)观察中,让你最惊奇的是什么? 3. 出示肉眼、放大镜、高倍显微镜下的植物叶片照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结果,说一说使用不同观察工具,图像大小和视野大小各有什么特点。 4. 小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板书: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设计意图:利用重点问题来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能够使学生更容易发现同一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是不同的,认识到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 四、拓展 1. 资料学习:昆虫给人类发明的启发。 (1)谈话: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的应用使得人类对微小物体的研究更加深入、透彻,人类还从一些昆虫的身体结构上得到启发,发明了先进的产品,让我们来看一看。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页《受昆虫启发的发明创造》,找一找,资料中人类是受到昆虫身体结构的哪些启发,发明了有益于人类的探测仪器? 2. 集体交流。 3. 说一说,人类还有哪些发明也是受到自然界生物的启发的? (例如,鱼鳔——潜水艇、蝙蝠——雷达、萤火虫——人工冷光、电鱼——伏特电池、蛙眼——电子蛙眼、鱼鳍——船桨、锯齿草——锯子、苍耳——尼龙搭扣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资料找重点的学习方式,来了解人类的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培养学生阅读科学资料的能力。 【板书设计】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一、肉眼 放大镜 显微镜 二、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三、手持式显微镜 四、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 2707005288925【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是让学生画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小物体,并注明微小物体的名称。要求边观察边画图,尽量将整个视野范围内的所有内容都画下来。这里设计了三个画图位置,并非让学生必须画出三种微小物体,学生可以根据课堂中实际观察的物体数量来使用,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学习表,让学生结合使用。 附:学习表1 蝴蝶的观察记录 班级: 姓名: 日期: 观察方法 肉眼观察 放大镜观察 显微镜观察 示意图 我的发现 图像大小 范围大小 任务清单: 1.画一画,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的蝴蝶某一个部位的示意图。 2.写一写,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这个部位时,各有什么特点。 3.比一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同一个部位时的图像大小、视野大小有什么不同。 附:学习表2 用手持式显微镜自由观察的微小物体。 物体名称: 物体名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