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 总结上节课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学习西汉“与民休息”的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西汉为巩固统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从东汉的兴衰认识到朝代更迭的历史规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辩证的看待两汉取得的成就与灭亡的原因。 2.时空观念 正确认识两汉所处的时代背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看待两汉时期采取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 3.史料证实 在本课的教学中,大量充分地运用了史料,让学生在史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 4.历史解释 从图片和文字资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在了解基本历史史实的前提之下学会归纳升华。学会对历史进行解释,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深层次的内涵。 5.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该课,学生增强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断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理解国家兴衰存亡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丝绸之路的历史由来、理解光武之兴、党锢之祸。 难点: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采取的措施河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是很遗憾,秦朝经历两代君主就灭亡了,经过农民起义,刘邦取而代之建立了西汉王朝。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教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汉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代秦而立的汉完全继承了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然而,刘邦却没有完全继承秦的郡县制,而在实施兼行分封与郡县的郡国并行制。这种郡国并行制既有对秦亡教训的反思,更多的则是刘邦同样无法使山东六国人民从内心里愿意接受“承秦之制”的汉法。对于山东六国与关中地区不同的文化风俗,汉朝中央政府没有像秦那样试图用法家文化来整合、统--全国的文化,相反,它采取了一种不干预的政策,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无为而治”。刘邦选择郡国并行制,选择了无为而治,那么它就必须有那么一种理论,一种比较宽容的理论来证明他这么做的合理性或者说合法性,所以刘邦即使知道儒家思想有利于统治,也仍然要选择能够论证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在这样一种无为而治的氛围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产生了。 【讲授新课】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 (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3)地方体制 ①概况:汉高祖先后分封了大批诸侯王,势力增强,而中央直辖的郡只有15个,这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为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②结果:刘邦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楚国等七国叛乱,最终被平定。 2.“文景之治” (1)原因:汉初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政治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表现: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举措: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4)意义: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二、西汉的强盛 【师】对比汉初同姓王分封图和汉武帝时行政区划图,观察有何变化? 老师总结:出现了州;郡国并行制被废弃;汉朝的疆域极大的扩张了,西城和闽越、西南夷等都被纳入汉的版图。问:我们会发现,原来的诸侯国不见了。汉初曾严重威胁中央政府统治的封国体制是如何被破解的呢? 1.政治上:加强集权 (1)颁布“推恩令”,成功分解了诸侯王的势力。 (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 (3)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4)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巡视监察。 (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师】同学们观察图片,这是西汉时期的五铢钱,那么汉武帝在经济方面是如何巩固统治的呢? 2.经济上:国家控制 (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和史料,分析汉武帝在思想方面是如何做的? 3.思想上:尊崇儒术 (1)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前124年,建立太学。 (2)使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师】同学们观察西汉时期的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的示意图,学习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 4.军事上:开拓疆域 (1)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2)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 5.影响:经过汉武帝的经营,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过渡: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汉自立,是为新朝。 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的衰亡 (1)社会危机: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王莽新政与农民起义 ①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由于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②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王莽政权被推翻。 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师】结合课本和史料思考: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的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老师总结:由于王莽对外连年争战,加上刑法苛深,赋税沉重,致使各阶层人民都无法生活下去。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经历西汉末年的黑暗统治和王莽政权的混乱,光武帝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面对如此困境,光武帝该如何巩固新生政权呢?概括光武帝的措施。 3.“光武中兴” (1)政治上 ①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②裁并机构,裁减地方官吏,提倡节俭。 ③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上 ①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 ②实施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③六次下诏释放奴婢。 思想上:提倡文教,重视儒学,以“柔道”治天下。 (4)评价:光武帝出身皇室,在政治上有号召力,其本人智勇双全、谋略过人。刘秀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者,但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的伟大事业。他在推翻王莽政权,削平割据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采取的一系列强化集权、发展生产、复兴儒学等措施,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统一。使经济、文化呈现繁荣局面,缔造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南怀瑾先生叹曰:“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光武帝刘秀一人。“ 【师】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双方争权夺利,攻伐不已,导致东汉政权日益黑暗腐朽。 4.东汉衰亡 (1)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 ①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政治腐朽黑暗。 ②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遭受“党锢之祸”。 (2)土地兼并、农民起义与军阀割据 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②“黄巾起义”起义军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③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师】黄巾起义虽被镇压失败,但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形成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两汉的文化 【师】同学们观察图片,感悟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造就了西汉文化恢宏博大的气势之美,在史学、文学、医药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 1.史学与文学 (1)史学的代表性成就:是《史记》与《汉书》。 ①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②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 2.科技 (1)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3)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4)《九章算术》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师】西汉的文化成就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范围远及于整个东亚地区。 史料分析: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統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学生展示: (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渊源:承袭秦制。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课后总结】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首先我们学习了两汉时期为巩固统治在政治、经济、思想放面采取的措施要求同学们重点记忆,能够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然后学习了两汉时期取得的文化成就,希望同学们课下及时复习,掌握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的建立 “文景之治” 西汉的强盛 政治上:加强集权 经济上:国家控制 文化上:独尊儒术 东汉的兴衰 西汉灭亡 东汉的建立 两汉的文化 史学和文学 科技 【课后作业】 把同步练习做完,并记忆书中勾画的知识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