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质量》第六章第1节教学设计——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参赛者:钟德浩授课班级:初二(3)班2/7一、指导思想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科学特性的品质。而课堂是实施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本文将以“培养物质观念和学天盘的使用”为教学目的,阐述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通过渗透物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着力把物理核心素养理念与物理教学实践进行无缝对接和继承发展。二、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物体的质量。能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1.质量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学生形成物质观念的根本。2.学会使用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是培养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以及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合作交流和分析解释的能力。3.能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则是培养学生在遇见问题时能基于事实构建物理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的科学思维。三、教学内容分析1.知识地位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1节内容:《质量》。质量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着统领全章、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也为学习密度、重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即质量的初步概念,质量的单位以及如何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2.任务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够使用托盘天平测定未知物体的质量,在课标中对本节课的要求主要是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质量的测量同长度体积的测量一样,属于科学学习的一个基本技能,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基础。四、学生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质量这一概念虽然还没具体学习,但是在平时生活中以及学习中,相信对质量的应用已经很多,如: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蔬菜多钱一千克等,车辆载重多少吨等等。就学生来讲对质量的单位已经特别熟悉,但是可能对质量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可能与用力大小相混淆。2.学生特点初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3.教学要求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学过对长度和温度的定量测量,可以引申到本节课质量的测量。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展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设计思路1.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教学设想和方法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在天平的使用方面,让他们自学后进行操作演示,在纠错中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掌握正确方法后再小组实验,在实验中再次巩固天平的使用方法。六、教学与评价目标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和比较,理解质量的概念,正确说出质量的单位和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并形成比较具体的物质观念。2.构建物理模型通过比较法对物体的质量进行估测,培养学生从定性的方面大胆推测和质疑的科学思维。3.通过观察现象和提出猜想,能够设计实验方案使用托盘天平对物体的质量进行定量测量的科学探究能力。4.养成主动寻求合作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认识物质的本质属性,形成节约资源的科学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评价目标1.理解质量是物质的本质属性。2.能够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和正确书写科学计数法。3.拥有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科学意识和构建模型从多种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4.能科学的设计测量物体质量的探究性实验,对实验中的疑点能进行小组探讨,正确处理信息和准确表述实验。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突破方法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发现并得出结论。教学难点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突破方法为突破难点,采用模型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八、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内容2.教师准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导学案编写、实验器材准备。九、教案设计教学流程图任务线素养线策略线评价线板块一:质量的概念感受物体有质量形式和质量的概念学习科学思维物质观念概念形成策略提问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评价板块二:描述物体质量的量纲质量单位的明确规范和换算常见物体质量的估测科学思维质疑创新解释交流情景教学策略发现教学策略提问简单的单位换算和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估测并评价板块三:质量的测量使用托盘天平对物体质量正确测量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实验探究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启发教学策略提问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评价提问如何设计测量实验并评价和指导实验教学过程总时间40分钟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板块一:质量的概念环节1:质量的物质观念引入:举得起的气球和举不起的石头。教师提问举得起和举不起的原因;教师对学生表现给予鼓励性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物体除了大小还有另一个影响重量的因素。并强调本节课重点就是究影响物体重量的“因素”学生对老师给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内积极的讨论并回答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的重点通过小对比的反差让学生积极活跃的进入课堂学习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维冲突,培养学生多方面、科学严谨的思考问题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点,加强注意与思考。环节2:物体质量概念的学习教师给出两张张图片让学生找出铁钉和铁锤的异同点。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鼓励性评价。教师由学生的回答引出铁钉和铁锤都是由铁物质组成,但是所含物质的量不同;教师提问物体长短用什么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用什么描述?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鼓励性评价。教师提问类比长度跟温度,物质的多少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词来描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量并评价。定义质量的概念质量(m)1.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基本属性)2.符号m教师提问当物体的形状、位置和状态改变时,物体的质量如何变化;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鼓励性评价。学生从物体形状、大小、颜色和组成成分对物体进行比较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回答出长度和温度学生认识到必有一个新的物理量用来研究物体的重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概念和符号。学生理解和记忆: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从生活中常见物体作为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原有知识不够用时必须要有有新的知识用来研究问题对不熟悉的质量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对物质观念进一步理解。板块二:描述物体质量的量纲环节1:质量的单位教师提问学生生活常见的质量单位并引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类比讨论它们之间的转换。较大数值学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鼓励性评价。教师展示什么是质量单位、常见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明确它们的符号。单位主单位:千克(kg)部分常用单位:毫克(mg)、克(g)、吨(t)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单位有毫克、克、千克、吨等学生根据已学的长度知识,猜测毫克、克、千克、吨之间的进制为一千。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入手,规范学习质量的单位。让学生学会质量的多种表示方法和灵活运用的科学思维。环节2:单位转换和质量估测教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单位转换和猜测物体质量。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鼓励性评价。学生根据已学内容和生活经验,构建物理模型进行科学推测,分析讨论的出合理的常见物体质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板块三:质量的测量环节1:认识测量工具教师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教师提问托盘天平构造并评价。教师介绍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演示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并强调注意事项。教师提问图中出现的操作错误并评价。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答托盘天平的构造;学生观看教师的演示同时铭记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找出图中出现的错误。让学生了解托盘天平才能更好地使用托盘天平。培养学生严谨地科学态度。环节2:托盘天盘地使用教师布置测量简单固体质量的任务并巡视指导学生操作;教师展示学生测量结果并评价。教师提问如何测量液体质量并介绍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教师检查学生设计的实验并给予鼓励性评价。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巡视指导。教师展示学生测量结果并评价。课堂练习和小结。使用嫦娥5号独立展示国旗的事例出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质量的变化。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测量简单固体质量。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思考问题,同时感受我国航天的艰辛与自豪。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及时给予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结合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科学的魅力,增强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十、板书设计6.1质量一、物质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m)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二、质量的单位和换算国际单位千克(kg)106mg=1000g=1kg=10-3t三、质量的测量1.托盘天盘构造和使用方法2.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实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