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4课。本课与教科书中的第2课、第3课一起完成了课程标准里的“13.1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学段目标。此前,通过哥白尼学说已经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周期是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本课的内容则落在“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自转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上。 本课通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按不同方向转动“地球”,观察谁先迎来黎明。再通过“地球椅”体验活动,结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事实,推理得出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运动。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之后,结合“人体地球”的模拟实验,就能知道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即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最后,再利用地球模型进行一次模拟实验,验证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巩固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在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认识:①有较为丰富的相对运动经验,如汽车与窗外树木的相对运动关系,有这样的基础,根据“地球椅”实验推理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就容易得多。②学生对北京与乌鲁木齐的位置有所认识,能在地球仪上快速找到它们。③能在地球仪上分清东西南北。但经了解这些基础认知都是学生比较欠缺的,所以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前概念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一些设备及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2.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模拟实验证明地球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转,然后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的结论。 难点:“地球椅”实验条件要求较高,不容易获得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生活体验不足,影响相对运动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理解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大记录表、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图引入。 播放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提问:“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 学生回答问题。 2.过渡。 谈话: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先后的,那么,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呢? 设计意图:在问题抛出后,学生必定认为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不同的。有这个共认,研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探索 活动一:谁先看到“太阳” 1.猜测。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 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3.模拟实验。 实验组:小组成员手拉手围成圈模拟地球,一位学生贴“北京”“东”纸片,一位学生贴“乌鲁木齐”“西”纸片。在围成圈的地上,中心画点模拟地轴,外面画圈模拟自转轨道,一位同学站在圈外,举着红色圆卡纸模拟太阳。请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 观察组:记录实验结果。 4.研讨“谁先迎来黎明”。 观察组成员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班级大记录表上记录结果。 5.小结。 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转,北京先迎来黎明;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只有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 设计意图:这是个实验推理过程,层层铺垫,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认知到位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学生得先清楚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座城市的位置关系,才能进行模拟实验。只有进行了模拟实验才会发现得先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 活动二:转椅体验活动 1.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坐在汽车上看到两边车窗外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 车向东,树木向西;车向西,树木向东。 2.让学生说出坐在转动的椅子上,看到的周围物体是什么运动规律。 椅子自西向东转,周围的景物会自东向西转;椅子反转,景物就会自西向东。 3.“地球椅”模拟实验。 一位学生举着红色圆卡纸代表“太阳”,一位学生坐在椅子上,教师转动椅子,学生说出“太阳”的运动方向。 4.推理: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东升西落的,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汇报。 5.小结: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并且形成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 6.研讨: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经过“地球椅”的模拟实验以及相对运动规律的推理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推理出谁先迎来黎明。 活动三:利用地球模型验证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1.改进实验条件。 在地球模型上,用反光小圆片贴在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 2.明确实验方法。 手电筒模拟太阳,让地球模型自西向东旋转。观察贴在北京位置的小圆片和贴在乌鲁木齐位置的小圆片哪个在照射下先闪烁。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4.研讨: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用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验证上一环节推理出的结论,这是科学推理常见的研究过程,也是科学家常用的实验方法。 活动四:集体研讨 1. 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你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2.小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现象,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因此地球自转一周,地球上的每个位置只迎来一次黎明。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解决地球自转周期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24小时。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也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254127076200活动手册对教材的三个探究活动都有对应的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活动一,当“地球”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时,北京先看到“太阳”;当“地球”转动方向是自东向西时,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活动二,当“地球椅”由西向东转时,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当“地球椅”由东向西转时,观察到“太阳”西升东落。结合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可以确定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活动三,学生按自西向东模拟实验时,实验结果是北京先迎来黎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