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下册识记基础知识 八年级下册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必背基础知识: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因及要求: 原因: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也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2)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3、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做法: 立法方面: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执法方面: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监察方面: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司法方面: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普法方面: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4、如何理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组织国家机构。 规范权力运行。 宪法规范权力运行的原因(为什么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1)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 (2)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3)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6、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区别: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其他法律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联系:①都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反映。②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③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④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7、宪法如何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如何正确行使国家权力?) (1)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应当有法律依据,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能滥用权力,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 (2)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3)宪法和法律还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凡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4)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8、宪法的地位(重要性) (1)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4)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5)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9、为什么要增强宪法意识? (1)加强宪法监督,既需要完备的制度措施,更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 (2)增强宪法意识有助于国家公职人员珍惜宪法赋予的权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3)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 10、如何增强宪法意识?(公民应如何维护宪法尊严,促进宪法实施?) (1)学习宪法。 (2)认同宪法。 (3)践行宪法。 (4)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 11、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宪法? ①我们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②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 ③还应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让宪法走近群众、深入人心等。 12、我国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目的)? ①对宪法:有利于弘扬宪法精神,彰显宪法权威,全面推进依宪治国、依法治国。 ②对公职人员:有利于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观念,树立宪法信仰,忠于和维护宪法; ③对社会: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的社会氛围; ④对公民:有利于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法治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宪法。 13、为什么要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②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④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⑤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⑥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⑦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⑧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⑨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 易错易混: 1.我国的国家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根本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我国的根本任务: 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6.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 7.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 8.宪法是母法,是法律的法律,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 9.其他法律是子法,是宪法的具体化,但宪法不是所有法律的总和; 10.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11.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 12.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 必背基础知识: 1、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背) (1)政治自由和权利 (2)人身自由 (3)社会经济权利 (4)文化教育权利 (5)平等权 (6)宗教信仰自由 (7)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等。(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文化权利) 2、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及重要性(P33)(难点) (1)条件:(识记) ①年龄条件: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政治权利方面的条件: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重要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背) 3、公民的人身自由权 意义: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4、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背) 5、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内容、重要性及行使途径 (1)内容:①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②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2)重要性: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背) (3)行使途径:向人大代表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地方人大反映;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体进行监督;通过互联网在线交流的形式反映。(背) 6、公民应如何依法(正确)行使权利?(背) ①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 ②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③ 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 7、公民应如何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背) ①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②公民权利受到伤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8、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背)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维护国家利益。 (3)依法服兵役。 (4)依法纳税。 (5)劳动的义务。 (6)受教育的义务。 (7)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8)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9)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9、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何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定义务)(背) 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②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我们每个人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③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又是义务 10、如何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背) 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②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11、公民应该怎样履行法定义务?(背) ①我们要依法履行法定义务,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 ②我们要依法履行法定义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12、、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基本义务。 教育有何重要意义?(背) ①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背) 13、如何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每个公民都应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维护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第三单元思维导图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确立依据 (1)内容: 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确立依据: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1、我国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注意:按劳分配实行的范围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农民承包土地所得的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实行的范围是非公有制经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4、人大代表的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5、人大代表的义务: (1)人大代表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2)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3)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6、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根本宗旨、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分别是什么?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人民政协的性质、工作主题、职能分别是什么? 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工作主题:团结和民主。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我国宪法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3)自治机关为: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民族自治地区与中央的关系:中央领导自治地方,自治地方服从中央 9、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地位: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包括: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性质: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0、国家机构 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机关:国家主席 行政机关:人民政府 监察机关:监察委员会 司法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11、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任免权、监督权、决定权 注意: 立法机关是唯一的,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只有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不等于法律)的权力,不是立法机关。 国家主席 (1)性质: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 (2)任期: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3)职权:公布法律、发布命令;??任免权;??外事权;??荣典权。 13、行政机关 (1)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2)行政机关如何行使职权? ①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 ②必须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权责要对等,失责要追究,侵权要赔偿。 国家监察机关 性质:是行使监察权的机关。 职权:监督职责、调查职责、处置职责 国家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行使审判权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行使检察权 易错易混: 1、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必要的限制?(自由的真谛) (1)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2)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2、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1)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2)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 (3)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3、如何实现自由的追求?(珍视自由的举措) (1)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 (2)必须依法行使权利。 4、平等的含义及重要性(意义) (1)含义:①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②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 (2)重要性(意义):①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5、如何实现平等的追求?(践行平等的举措) (1)反对特权。 (2)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 (3)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4)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6、公平的重要性/意义(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的原因) (1)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2)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7、正义的价值/意义 ①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 ②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 ③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 ④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8、为什么维护公平正义? ①公平正义是一个美好社会应有的价值,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共同的理想。 ②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③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正义的要求 ①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 ②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③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如何守护正义?(守护正义的要求) (1)个人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2)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①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②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