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3.1原子的构成鲁教版八年级(全一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情境导入: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以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掌握“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能力目标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情感目标利用对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培养质疑、反思精神。教学工作内容教学工作内容原子结构发展史:1英国化学家道尔顿(J.Dalton,1766~1844)实心球模型2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J.J.Thomson,1856~1940)葡萄干布丁模型3英国科学家卢瑟福(Rutherford,1871~1937)有核行星模型……自主阅读重要教学内容原子结构发展史:道尔顿1803年,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物质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在化学反应中保持本性不变。原子模型: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汤姆森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电子带负电,若只有电子,怎么能保证原子为电中性呢?他猜测原子中一定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原子模型: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像一粒粒葡萄干一样镶嵌其中。卢瑟福1911年,卢瑟福和他的研究团队做了著名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实心球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的多的高速的α粒子轰击金箔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预期结果教学方案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详细说明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详细说明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详细说明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详细说明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详细说明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详细说明α粒子散射实验:交流共享:1.为什么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少数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而只有极少数的被反弹回来?2.这极少数的α粒子碰到了很大的阻力还是很小的阻力?3.如果当时你在现场,发现这一出乎意料的现象后,你会怎么想?213分析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较大的空间。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受到斥力。极少数碰到体积较小,质量较大的带正电的原子核。极少数的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少数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是因为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是因为发现根据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有核行星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里运动。教学方案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原子原子核原子核仍然是可以再分的揭开原子核的秘密原子核发现后,卢瑟福于1919年利用α射线轰击氮原子核,第一次实现了核反应。卢瑟福通过一系列核反应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中子后来由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并且最终确立了以质子和中子为基础的原子核结构模型。查德维克粒子种类电性质量(kg)质子1个单位正电荷1.6726×10-27中子不带电1.6749×10-27电子1个单位负电荷质子质量的1/1836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很小,但比电子大很多。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的电性由质子决定,因此原子核带正电,数目跟质子相等。原子的构成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带正电)质子中子(带正电)(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关键字教学说明教学说明教学说明活动天地3-1探寻原子构成的规律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101氧888钠111211镁121212氯171817碳-12666碳-13676碳-14686友情提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教学说明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详细说明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详细说明教学说明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详细说明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详细说明教学说明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详细说明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详细说明教学说明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详细说明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详细说明原子特征:原子哪些基本特性?1、原子的体积和质量均很小。2、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3、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4、原子自身具有一定的能量。5、原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并且其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哪些?金属:铁、金、铜等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固态非金属:碳(金刚石,石墨)等课堂总结:点击进入达标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1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pptx 原子弹爆炸.mp4 原子的构成.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