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西中考历史研讨:把握趋势与规律,明确方向与节奏 ——学习《中考命题研究蓝皮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年山西中考历史研讨:把握趋势与规律,明确方向与节奏 ——学习《中考命题研究蓝皮书》

资源简介

把握趋势与规律,明确方向与节奏
——学习《中考命题研究蓝皮书》
九年级 历史组
命题综述
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近年来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在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目标指引下,以山西中考命题改革的理论构建“一核?六维?四手段”(“一核”指山西中考命题的核心思想:立德树人、素养立意、导向教学:“六维”指山西中考命题的“六个维度”:立足学科素养,加大开放探究,注重阅读能力,关注表达,交流、共享,借鉴PISA测试理念,落实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四手段”指山西中考命题中核心素养落地的四大段”包括跨学科整合、不确定性结构、真实任务情境、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为导思想)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秉承如何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中思想性、人文性、基础性、综合性的学科性质,遵循“考改促课改,课改推考改”的原则,努力做到把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功能有机统一,发挥好中考考试评价这一“指挥棒”的作用,使之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助推器。试题的命制立意确定为:
1、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2、以学科素养为目标,实现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
3、以课标知识体系为依托,以多元情境为载体,以问题导向为手段。
力求呈现出一份立意高远,导向明确,思维开放,情境多元,问题有效,形式活泼的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考卷,真正能够起到对中考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做到以考试命题为契合点,达到教、学、考、评的一体化,进而真正发挥历史学科育人为本的功能,让情怀生根,让素养落地。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山西省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创新,每年的中考试题一步一个新台阶,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已从能力立意逐步过渡到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并重,在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唯一依据的前提下,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发掘学科特点,引导体验探究,注重创新思维,试题在呈现形式的不确定、难易度的把控、开放探究的程度等方面都做了有利于“教、学、考”的调整变化,进而达到教育教学目标的逐层落实,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学方法,总结历史规律,提升历史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过程中,升华爱国情感,厚植家国情怀。这样的试题契合历史学科育人为本的教育功能,更加符合国家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
二、试卷结构
(-)命题依据
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为命题的唯一依据,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以教育部审定的部编历史教科书为依托进行命制。
(二)试卷基本结构
1.试卷结构:全卷为闭卷笔答,满分75分,考试时间为70分钟,共8页。分客观题(选择题)和主观题(非选择题)两部分。
2.题型及分值和考试内容及分值比例
(1)中考题型、分值保持基本不変。但呈现形式会相对灵活。选择题(共30分)和非选择题(共45分)简答题、材料解析题、探究题
(2)中考各部分内容比例
中国历史60%,其中古代史大约25%,中国近现代史35%(山西地方史隐含其中);世界历史40%,其中世界古代史相对占比较少。
(3)试题难易度预设:易、中、难比例约为6:2:2
三、试卷突出的亮点分析
1.价值引领,凸显思想性
近年来山西省的中考历史试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和考查,特别是凸显家国情怀下历史学科多种情感的考查,从而体现历史学科的思想性特征。试题注重价值观引领,让学生在试题情境和设问中实现对正确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与感悟。这些考点有的是显性考查,有的是隐性渗透,但最终都会提升到情感价值观的认识层面。特别是一些以主题形式考查的试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四个自信”等有明确的体现。突出价值导向,彰显家国情怀。
2.创设多元情境,提升思维品质
表现1:简单的学科情境(学习情境),考查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
表现2:复杂的真实情境(生活情境),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题的能力。
真实任务情境的创设是新时代下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策略。本题创设的是穿越时空的真实生活情境,题干中有效的信息是1930年这一“时间”和美国这一地域“空间”。
表现3:整合的学科化情境(学术情境),考查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
挖掘知识内涵,拓展历史视野
4.构建思维框架,形成历史解释
5.落实活动建议,凸显实践创新
类型1:方法训练类的活动
类型2:阅读观察类活动
例第5题.我国的疆域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观察下面四幅疆域图,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概括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类型3:搜集整理类
课标:搜集唐诗,从唐诗中感受唐朝社会风貌。
第3题.诗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出
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重农扣商的经济政策
类型4:参观考察类
这类教学活动在课下组织进行的居多,我国各地有一些历史的遗存或历史纪念的场所,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参观与历史有关的场所,如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历史展览馆、历史文化遗址、历史名胜古迹等,可以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遗留下来的场所和物品,获得真实的历史感受。
试题从始至终贯彻素养导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发掘学科特点,引导体验探究,注重创新思维,在呈现形式、难易度把握、开放的程度等方面做了有利于“教、学、考”的调整変化,以此达到以考试评价为契合点,做到三者的有机统一,形成育人合力。
试卷最大的“亮点”体现在
“一标准”(即课程标准)为唯一依据的前提下,“两核心”(即核心素养立意和核心价值观)为立足点,突出家国情怀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其最明显的“変化”表现为“新”“巧”“实”三方面的相互融通,进而达到目标的逐层落实,即掌握学习方法,总结历史规律,契合学科育人为本的功能,符合国家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
四、挖掘内涵,学以致用
1.突出思想性,强化正确价值观
(1)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民族自信心。
(2)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3)革命与改革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必然趋势。
(4)人类社会历史从分散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5)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坚持课标唯一,突出主干知识
(1)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內容”为命题依据,可适当体现地方历史课程內容。
(2)突出考查初中三年所学习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外纵横联系等主知识。
3.落实核心素养,注重学科能力
课标明确规定: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上提出衣次递进的更明确的要求。概括地说
初一:主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
初二:主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阅读、分析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初三:主要培养学生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折、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运用综合、概括、比较等方法认识历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探究与解决问题。
五、教育教学的建议
1.应对新变化,培养新素养
统编教材蕴含的新理念:凸显历史教学的权威性,凸显历史教学的时序性,彰显了历史教学的价值观。突出了历史教学的时代感
强调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回归教育本质,发挥历史的教育职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唯物史观,有正确的历史价值判断能力,能够在对历史进行评述与判断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社会责任与民族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2.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
(1)创设情境需注意
*真实任务情境(人物、事件都是真实发生的)
*模拟仼务情境(人物可以虚拟,事情必须真实,不能凭主观意愿胡编乱造)
*根据情境设置,提出问题,问题有价值,有实效。
(2)创设情境需关注
*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跨学科整合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迁移能力
*体会和提升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判断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打造课堂新高度。
(1)优化课堂施教新理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比如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过程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等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上。以课程标准为根本,做到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与素养,就教材的关键知识点和主要能力点进行教学的整合和重建,做到张合有度。
(3)优化教学环节。充分挖掘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功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科素养为根本,适度跨界,与其他学科正合融通,形成合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必备品格。
(4)优化教学情景创设和问题设计。充分利用高观点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推动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5)优化作业设置。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还将生活中的知识和课内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考试命题改革对教学提出新要求,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新挑战。未雨绸缪,方能决胜将来,孝义七中的老师将顺势而为,积极探索,真正理解和接纳新形势,新理念,为孝义教育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为孝义七中中考再创新高竭尽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