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三民主义思想1.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的努力未能成功。(2)1894年孙中山天津上书提出的改革主张未果,他毅然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反动统治的道路。(3)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2.主张:略 P64—653.民族、民权、民生之间的关系: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4.评价:进步性 P65(补充)局限性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也没有提出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方案,这是其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二.新三民主义思想1.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和过程:(1)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都失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孙中山开始寻找救国道路。(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孙中山开始 “以俄为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3)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略P66 注意同旧三民主义的异同比较3.对新三民主义的评价:(1)新三民主义反映了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关心民众的疾苦和国家的命运,更新思想,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新主张。(2)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相一致,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3)新三民主义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但是,以新三民主义为理论纲领,以三大政策为根本路线,是孙中山推动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注意: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的关系(1)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有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或完善的方法和手段,纲领和目标就无法实现;反之,只有方法和手段,而无纲领和目标,再好的方法也是空的。(2)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体现。三.毛泽东思想1.背景:中共成立以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俄国人走的大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共产党需要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略。2.形成过程:(1)萌芽——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入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等文章,批判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和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总结这一伟大实践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提出了“红色政权理论”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成熟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重要文章,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完整的论述。首次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述,规划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战略部署,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纲。(4)发展时期——新中国建立前和建国后初期:①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提出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和革命胜利以后的总任务。②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③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三大改造的过程中,采用了逐步过渡的形式与和平改造的方法,实现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9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共八大,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奋斗纲领。⑤八大之后,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对社会主义的矛盾作了理论上的探索。3.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长期革命和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理论概括,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4.评价:(1)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作用:①指引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②指引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成为后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3)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座光辉的里程碑。四.邓小平理论1.形成过程:(1)1978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形成建国以来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拨乱反正、开创未来奠定思想基础。(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3)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命题。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4)邓小平于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的体系。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5)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正式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2.科学内涵: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评价:(1)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提出:2.主要内容:3.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4.评价: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关系(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成的。①它们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它们都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和根本方法。③它们都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④它们都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许多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www.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www.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