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地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2.能够运用地形图上分辨出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3.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地图的了解和学习,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积极态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材分析 本节《地图》是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主要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教材结构合情合理,由浅入深,说明了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然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常见的山体各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在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教材设计思路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在信息的接收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识。特别是我校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不佳,所以教学易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切入,若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会感到枯燥,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这一主体因素,对于教法、教具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力求生动有趣、高效直观。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我们班准备到的山地进行越野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如果你是活动设计者,你能从地图上读取到哪些有效信息,会组织同学们在哪个山坡登山呢? 学生认真看图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利用创设的情景,让每名学生投入角色,思考如何去设计登山路线,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找出以下内容: 1.海拔、相对高度: 2.等高线、等深线: 3.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呢? 请同学们看老师给出的示意图,这是一座山,首先测量标记出海拔100米高度的各点,然后向一个平面上投射各点,接着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相连接,这就是100米等高线;继续再测量出200米高度的各点,300米各点,400米各点,最后均用平滑的曲线将海拔相同的各点相连接,就绘制出多条闭合的等高线。等高线上各点均相等。 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和坡度陡缓的互判关系。 在刚上课的时候,老师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登上活动的设计者,你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给出的信息,会带领同学们从哪个山坡登上呢,你能告诉我选择的依据吗? 如何通过等高线的特征来识别山体不同部位呢?老师准备了一节录制好的微课,请同学观看,并解决老师刚刚提出的问题。 请同学们看,老师现在给出的是一张什么图? 那么,老师现在把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颜色,又得到了一张什么图呢? 老师现在给出的就是一张分层设色地形图,它的绘制就是根据下面的景观图绘制而成的,在这两张图上,都显示出了五种基本地形,分别是什么? 下面请个小组同学进行合作探究,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并完成表格填写 地形 海拔特征 地表形态特征 平原 200米以下 地面_________ 高原 ___米以上 面积较___、外围较___、内部起伏较为______ 山地 500米以上 具有耸立的___、陡峭的___ 丘陵 ___米以下 地势起伏较大 盆地 四周___,中间___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一般绿色表示平原;棕、褐或黄色表示丘陵、山地或高原,颜色愈深,表示海拔越高;蓝色表示海洋,颜色愈深表示深度越深。 我们刚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将等高线地形图着上不同的颜色得到的,那么,我们现在要看的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那么地形剖面图是如何绘制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并完成教材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1.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又称为绝对高度。 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为相对高度。 2.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3.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学生紧跟老师步骤,一步一步完成等高线的绘制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得出: 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反之亦可判定,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同学们纷纷回答,从等高线稀疏的缓坡登山,原因是缓坡登山省力。 同学们认真观看微课,并在微课中出现练习题时,能够快速准确的说出答案。 学生回答:等高线地形图 学生回答: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看图回答: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之后,汇报成果,完成表格 地形 海拔特征 地表形态特征 平原 200米以下 地面宽广平坦 高原 500米以上 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山地 500米以上 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丘陵 500米以下 地势起伏较大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出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步骤一: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画出直线AB; 步骤二:将一张纸条的直边放置在AB线上,在纸条上标出直线AB与等高线相交的点,并在对应位置标出等高线数值; 步骤三:把描好点的纸条放置在坐标图上,根据纸条上的数值,将相应点对应地描在坐标图上,然后用一条光滑的曲线把图上的各点连接起来 学生探究出绘制方法后,完成书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展示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别且乐于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利用课件动画,形象的展示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让学生把抽象的东西形成具体化的印象,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加强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展示学生的合作探究成果,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而且乐于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课堂内容前后呼应,用课上学到的知识,马上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非常有成就感。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微课的讲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老师通过给出地图的前后对比,让学生准确找到两种地形图的异同 加强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展示学生的合作探究成果,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别且乐于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合作探究之后,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加成就感。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过五关斩六将”学会了地形图的判读,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让学生总结,再一次复习新课内容 课后作业 了解了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名称,周末或者假期,跟亲戚朋友一起去旅游,感悟一下大自然中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陡坡、缓坡这些知识吧,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吧。同学们,在旅游中你有哪些新的感悟,回来后在地理课上和大家尽情地分享展示吧。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的是( ) A.丘陵 B.盆地 C.高原 D.平原 2、山地和高原的共同点是 ( ) A.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 B.海拔一般不超过500米 C.地面广阔,起伏和缓 D.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向高处突出的地方为( ) A.山脊 B.山谷 C.陡坡 D.缓坡 4、在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中帮助我们选址可利用( ) A.交通地图 B.政区图 C.城区图 D.地形图 二、填空题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向低处突出的地方为__________,等高线向高处突出的地方为__________;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__,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__。 三、读图分析题 读“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字母所在部位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EF和GF两个山坡相比,坡度较陡 的是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三节 地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三、地形剖面图 教学 反思 本节课利用创设出学生郊游的情境,导入新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学习了相应知识之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前遇到的问题,效果良好。在课堂上多媒体利用的效果较好,直观性较强,利用动感效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脑、眼协调运用。课堂中播放录制好的微课,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效果显著。 第 4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