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端午的鸭蛋》教案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孩子对分析文章的结构有一定的认知,对语言的品味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本节课主要想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并学以致用。二、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文章结构,学会理清文章结构。2、揣摩语言,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3、传承中华民俗文化。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整理文章结构,学会理清文章结构。2、揣摩语言,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语言启迪法导入新课(二)检查学生利用学案的情况(三)课堂学习研讨1、知内容看结构(1) 快速阅读内容,你觉得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呢?(2)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3) 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有怎样的感情?(4) 作者讲了端午的鸭蛋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品语言 本文的语言特点:(1)平淡而有味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平淡而有味”例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子①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②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有淡淡的幽默”例子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学生自己在文中找找句子品析(四)课内练习学习本文一种语言特色,写一段100字以内的文字来介绍我国的其它传统佳节,用来让大家保护中国节,传承中国民俗文化。(五)课后拓展 完善课内练习,与同学交流.六、教学反思:(注:多媒体资料来源于三学苑 远程教育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9张PPT)第17课 端午的鸭蛋21世纪教育网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系列精品教学课件端午的鸭蛋汪曾祺端午的由来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 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两个五,故又称“重五”。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 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资深文化界名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曾长期任职北京京剧院编剧。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汪曾祺学习目标1、通过整理文章结构,学会理清文章结构。2、揣摩语言,口味作者的语言特色。3、传承中华民俗文化。读文本汪曾祺系百索子倘若熏五毒苋菜似的用酒和门楣拧成小绳车胤大襟城隍络子籍贯腌腊硝药qíjìjíxiāoníngyānhuòhuángméilàoyìnxiàntǎngjīnshì·dexūn避邪xié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内容,你觉得课文写了哪几方面?请概括出来。端午风俗(1)家乡鸭蛋(2、3)端午鸭蛋(4、5、6)1、系百索子2.做香角子3.贴五毒,贴符4、喝雄黄酒,画“王”字鸭蛋络子线绳结成的网状的袋子家乡的鸭蛋到底有什么特点 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有怎样的感情?家乡鸭蛋的特点名声久远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问起籍贯 会肃然起敬上海店里 会特别标明双黄鸭蛋 会成批输出引袁枚文作证以北京鸭蛋相比我对家乡鸭蛋的情感曾经沧海难为水.充满了自豪与热爱之情。3.作者讲了端午的鸭蛋哪几件事 这几件事怎么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趣事挂鸭蛋络子空蛋壳装萤火虫联到囊萤映雪的故事怀念童年端午的鸭蛋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名声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课文小结对故乡的自豪、热爱之情,对童年生活的怀想。情感:1.平淡而有味,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3.有淡淡的幽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1.“平淡而有味”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空头”白嘴吃3.“有淡淡的幽默”例:唐代诗人元缜作《无题》一诗悼亡妻: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看过沧海之后,别的水就都看不上了。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此句“文(言)白(话)夹杂” ,增添了“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语言特色1、平淡有味好处是:读起来亲切自然2、方言入文好处是:作者脱口而出,直率朴素3、带有文言色彩好处是:使文章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4、有点幽默好处是:增加文章的幽默感除了端午节外,你还知道哪些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保护中国节,保护中国文化!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删去“吱——”,效果有什么不同?“吱——”,绘声绘色,真切生动;其中的动感、快感,活灵活现。删去就没有这种味道了。请再找出几个有口语色彩的句子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请再找出几个有文言色彩的句子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端午的鸭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课文特点《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汪曾祺。这个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了解民俗,关注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中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文章在悠然恬淡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学习本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更能唤起学生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品味出生活中的趣味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文章结构,学会理清文章结构 2、揣摩语言,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3、传承中华民俗文化教学重难点:1、通过整理文章结构、学会理清文章结构 2、揣摩语言,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3、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孩子对分析文章的结构有一定的认知,对语言的品味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本节主要是用“学案导学”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阅读文章能力并学以致用。二、说教法基于以上分析,在课前将本节的学习方案交给孩子们,让他能了解本文的学习目标,用以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针对重点、难点,采用情景激励法,多媒体的运用,朗读法,点拨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教法流程:学案导学——阅读指导——拓展练习三、说学法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学案导学方式为主,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来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四、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语言启迪法导入新课 (板书: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二)检查学生利用学案的情况1、对端午的了解2、对作者的了解3、读准字音,看准字形(三)课堂学习研讨1、知内容看结构(1)快速阅读课文,你觉得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呢?(板书:端午的风俗(1)家乡的鸭蛋(2、3)端午的鸭蛋(4))(2)抓关键字词阅读第1段,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呢?(学生找出后用多媒体显示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3)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有怎样的感情?(板书: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之情)(4)作者讲了端午的鸭蛋哪几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板书: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留恋之情)根据对以上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理清本文的结构,小结课文结构可以由学生来完成。如果有欠佳之处可以让学生相互补充来达到较好效果(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我采用学案加多种形式的“读”来贯穿,让学生能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对鸭蛋特点和围绕鸭蛋的趣事来分析文中包含的情与趣,最终让学生学会理清文章结构)2、品语言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其语言特点有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教师示例“平淡而有味”的例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色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这点语言特色学生难理解,适时拿出两个鸭蛋:淡青色和白色,一个修长,一个扁圆,相比之后学生可以理解)学生找找其它具有特点的句子,品一品。师生共同美读这些句子,总结这种语言的好处。(板书:语言 平淡有味 典雅幽默)(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了解文中特有的语言特色)(四)课内练习 话佳节学生说说其它的传统佳节学习本文一种语言特色,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来介绍我国的其它传统佳节,用来让大家保护中国节,传承中国民俗文化(写完之后学生自评,互评所写文章)(这个环节将学生关注点迁移到传统佳节中来了,唤醒学生保护中国节,传承中国民俗文化,同时让学生能把学习的语言特色进行运用并学习欣赏、品评文章)(五)课后拓展 完善课内练习与同学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用“学案导学”的学习方式,带动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并结合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突破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细节。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这才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品味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板书设计: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情 感 语言特点端午的风俗 平 典家乡的鸭蛋 热爱、自豪 淡 雅 有 幽端午的鸭蛋 怀想留恋 味 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端午的鸭蛋》点评《端午的鸭蛋》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一整组课文都是民俗的叙写和介绍,内容异彩纷呈、生动有趣。教材选取的文章范围也比较广,很有代表性。这一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本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小小的端午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浓厚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对本地中学生来说,可能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受西方和港台文化的一些影响,削减了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就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对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民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执教老师就是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理解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富有表现力。根据文章这一特点,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采用了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用心品味;自主探究法;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从读到写,拓展读写,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体现了五个结合:1、语言与情感结合。执教老师教学基本功强,教态自然,特别是语言表达力强,加上对文本情感的体会和解读,声情并茂的过渡语,感染力极强,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对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2、内容与形式结合。本节课容量大,多媒体课件的呈现很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老师从理结构,品语言,悟生活,拓展读写方面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3、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结合。执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如利用学案让学生自学,教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播,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4、理解感悟与朗读指导结合。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具有语言特色的语句,朗读品味。5、拓展读与写结合。执教老师恰当运用文本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从读中悟写,读写结合。在“话佳节”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写一段100字以内的文字来介绍我国的其它传统佳节,让大家保护中国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民俗文化。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氛围愉悦、和谐。学生思维活跃,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学生答案多样且语言丰富、表达流畅,教师评价语言中肯、恰当。这节课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端午的鸭蛋》周蕾.avi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 《端午的鸭蛋》评课稿.doc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doc 《端午的鸭蛋》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