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学 科 化 学 年 级 九年级 教学形式 新授课 教 师 单 位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继微观知识学习之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退减了许多,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而且对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活动:比如,“我会填”“我会答”“讨论与交流”等。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为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得出结论,激发学习兴趣,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既能联系到碳单质,又学习到了碳酸和碳酸钙等化合物知识,同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课题内容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和纽带。本节教学总体来说难度不大,许多知识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的化学问题,提高科学素养水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紫色石蕊试纸来进行实验探究,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3)通过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感受化学就在他们身边,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会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处于协作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的发展。课堂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以生活实例获得二氧化碳性质用途的知识线,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 【引入】猜谜语和讲故事《意大利屠狗洞》引入二氧化碳的学习 学生思考、回答 利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回顾】回顾课题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知识,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指导学生结合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猜想其物理性质。 【创设问题】如何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学生思考、回答 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讨论交流】检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 空气大 【实验验证】根据器材和实验方案 利用已学知识和展示实物,激发学生自助分析总结的能力。 探究活动一 【演示】二氧化碳使烧杯中一高一矮的两支点燃的蜡烛先后熄灭 【板书】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不可燃,不助燃。 【展示图片】深井救人 【设疑】救人时为什么先通氧气? 【板书】不供给呼吸 学生认真观察、记录总结 【实验现象】底下的蜡烛先熄灭,上方的蜡烛后熄灭。 【归纳小结】总结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不可燃,不助燃。 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解决疑惑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联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二 【创设问题】如何证明二氧化碳的水溶性? 【交流展示】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讲述自己的设计和如何实施实验 【评价反思】师生共同相互交流学生讨论方案 【实验验证】根据给出的器材,确定实验方案。 【解释与结论】分析实验后矿泉水瓶子变瘪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评价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通过这个具有魔术色彩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激发探究热情有效的突破CO2与水反应的这一难点。 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提高表述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探究的快乐,激发探究热情。 探究活动四 【设疑】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引导】判断化学反应的主要依据 【提供素材】演示把盐酸溶液中滴加到石蕊试纸上 【启发设疑】碳酸也是一种酸,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那么“碳酸饮料”中有没有碳酸,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板书总结】 CO2+H2O=H2CO3 【讲解】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时候一部分发生反应了 聆听、思考、讨论、交流 【讨论】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 【猜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能是碳酸 【探究活动四】 【观察】学生将刚才变瘪矿泉水瓶子中的液体滴到紫色石蕊试纸上观察变色情况 【分析推测】刚才得到的液体中都有二氧化碳、水、碳酸,是那种物质使石蕊变色? 【讨论设计】: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实验探究】 1、将水滴在干燥的石蕊试纸上 2、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中 3、将润湿的石蕊试纸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中 4、将变红的石蕊试纸烘干 【总结归纳】碳酸容易分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探究活动三 【展示】同学们熟悉的雪碧汽水 【引入】可乐中产生的气泡是什么气体?如何用实验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总结板书】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 【多媒体展示】反应方程式 【介绍】有关的用途 【探究活动三】 【设计方案】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讲述自己的设计和如何实施实验 观看,联想,跃跃欲试 【探究活动三】 【猜想假设】气体是二氧化碳 【讨论交流】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实验验证】根据器材和实验方案 【归纳小结】总结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 【播放图片】“干冰”的汽化,介绍“干冰”的性质 【播放视频】温室效应的危害让同学们建立环境观念 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知道二氧化碳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又会因“温室效应”的加剧而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利用好、控制好二氧化碳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懂得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反思与小结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有关我们学习二氧化碳的知识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述一下 【反思与小结】聆听、思考、跃跃欲试、展示交流 我是二氧化碳分子,我可以营造云雾缭绕的仙境;可以驱散炎炎夏日的暑气;甚至奋不顾身扑向烈火;能带给大地勃勃生机,你们暂时就记住我的中文名字吧——干冰。 在有趣的故事中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课后实践 查阅有关资料,通过有关媒体,多了解二氧化碳的知识。然后以“二氧化碳分子流浪记”为题写一篇科普小文章,将其有关知识尽量多的展示出来。 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心得和体会,对化学的学习也就更有兴趣。 板书设计 分层作业设计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训练,还练习了一部分的实际生活相关的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学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拨尖和减负的目的。 1、课堂作业教材123页第3、4题; 2、学习之友57页第5题。以及我从参考书中选取的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