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声音是什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多种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⑵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⑶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和声波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观察实验,从关键现象中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从而得出规律; ⑵通过自身实验体验,日常常见现象中,体会分析该现象中包含的物理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 ⑵结合,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动手实验,从亲身体验中去发现发声物体所具有共同物征,并通过观察、实验、尝试从现象中提炼出规律; 教学难点: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通过演示“瓶罩实验”使学生了解、分析、推理是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完成固体、液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中加工整理得出结论。三、教学资源教师用:多媒体、“钟罩实验”装置、玻璃缸(铁棒),水槽、音叉、铁架台、吉它、锣、鼓、镲子等。 学生用(2用一组):尺子、纸、水、笔套、竖笛、衣架等。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上课前出示:锣、鼓、镲子 设问:刚刚三位同学在表演时,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设疑:你们是否思考过,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那声是什么?声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被听到的?——引入新课,屏显:声是什么请三位同学即兴表演一段。同学们答:(看到敲打乐器,听到锣、鼓、镲子发出的声音)让学生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首先请刚刚表演的同学谈谈,在使你手中的乐器发声时有什么感觉?做实验的过程中,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①同一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屏显:(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刚刚在实验的过程,大家使尺子、纸、水、笔帽、竖笛等都发出了声音,哪些是由固体发声产生的,哪些是由液体、气体发声的,请同学们大概分分类。屏显(2、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4.直接屏显:(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1、出示一件乐器:问是否是声源?突出“正在” 2、我正在讲话时,我的声带是不是声源?你讲话时,,你的声带是不是声源?设问我和同学们之间能互相听到对方的声音,是不是我们之间的空气在起作用呢?学生答:(……)学生动手做实验:利用身边的尺、纸、水、笔帽、竖笛等器材,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学生答:(……)学生讨论……共同讨论分析,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多种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训练学生运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表述观察到物理现象;问题2:声音在固体、液体、真空中能否传播?1.钟罩实验:(出示器具)并提醒学生注意: (1).抽气前,你能不能听到铃声? (2).抽气过程中,铃声有没有变化,怎么变? (3).进气后,你听到的铃声有没有变化,怎么变? 演示并做说明:在实验的基础上,假如真的抽成真空,你还能听到吗?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屏显结论: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2.提问设疑1:声音在液体中能传声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提问设疑2: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屏显:声音也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提问: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证明上述结论? 教师小结,应用举例: ⑴人们用“电子发声器”播放鱼爱听的声音,大大地提高了捕鱼产量; ⑵相传贝多芬晚年失聪,他克服困难,用硬棒来“听”钢琴,学生答:(……)学生答:(……)学生答:(……)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说出自己的看法。看书,请三位同学上讲台做实验下面也通过实验来验证。 做实验前看书,并猜想结论。实验后,学生回答,得出结论:学生回答:(……)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并训练学生学习用物理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问题3:声音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设疑提问: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呢?提出问题,声音在水中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③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以类似的方式传播,但人眼看不到。讲解: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声波设疑:声音能使耳膜振动,声音能否使其他物体振动?声波能使其它物体振动,在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应用找学生演示 ①水波实验; ②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音叉振动也能在水面击起水波 实验演示:声波使烛焰在摇晃, 请同学们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和声波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问题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快慢如何?设问①: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出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引出结论:声音传播快慢用声速表示设问②:阅读课本14页开头相关内容,你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讨论……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总结①声音通常情况下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m②声音在不同物质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较小,水中较大,钢铁中更大典型例题选讲例7.一辆保时捷轿车正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鸣笛6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时的速度是12m/s,则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有多远?【解 析】:声音向前传播的过程中,汽车也向前行驶,也就是说声音传播了6s,汽车也前进了6s.从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汽车向前行驶的距离是s1=v1t=12m/s×6s=72m,声音在6s内传播的距离是s2=v2t=340m/s×6s=2040m,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高山s===984m。【答 案】:984m【思维过程】:汽车鸣笛后,汽车仍向前匀速行驶,司机听到的回声是笛声发出后,传播到高山,再反射回来与汽车相遇,根据此情景可画出如下过程,由过程图可知,汽车行驶的距离与汽笛声运动的路程之和为汽车发声处距高山距离的2倍,而整个过程中,汽车行驶的时间与笛声行驶的时间是相同的。【易错警示】:解本题时注意汽车呜笛后仍前进,故不能将声音传播的距离理解为汽车距高山距离的2倍,应该在理解题中情景的基础上,画出简图再利用距离关系,列式求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