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物体的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分析:课标要求: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教材编排:《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体的运动章节的第一节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第一次科学正确的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且读数。教材通过“测量活动”贯穿教学,本节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测量活动,如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用秒表测出十次脉搏的时间。鉴于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测量知识和技能,教材编写的思路是以“测量活动”为核心展开。使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阅读、老师的指导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分析:虽然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测量知识和技能,但对于物理读数和记录数据的规范性还不能成为习惯。本节中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与学生前概念里的使用方法有区别,估读、秒表的读数这些琐碎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设计思想:基于教学分析,本节教学应注重活动探究、小组讨论,加强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借助学生的“测量活动”,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课堂,为发展学生学科素养提供素材和契机。比如让学生在“目测课桌的长、宽、高”活动中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在对微米、纳米等单位没有概念时以我们熟知的头发直径为依托,把头发分成约100份,这大概就是微米的大小等等。学习目标:通过“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知道测量首先要确定单位,了解长度的常见单位及其换算。练习使用刻度尺,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了解减小误差的方法。练习使用秒表,会正确读数。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认识长度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教学难点: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什么是误差。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米尺(1)、钢尺,30cm(1)、秒表,含说明书(1)演示实验:米尺(1)、钢尺,30cm(1)、卷尺(1)、游标卡尺(1)、螺旋测微器(1)、秒表,含说明书(1)、塑料盒,长约50cm(1)学习过程:引入:源自热门的微信步数做个小调查:知道自己一天的运动情况的同学请举手。生:不知道。启发:展示老师自己一天的运动时间与运动距离报表。(设计意图:现在的学生“拒绝套路”,一反原先用两条“看起来不一样长,实际一样长”的线段来导入,说明感觉不可靠,需要测量。现在微信步数很热门,用自己的运动情况来导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第一模块:长度单位与测量(一).活动5.1:比较课桌的长、宽、高1.目测课桌的长、宽、高,并比较它们的长度生:课桌的长长度大于高大于宽。2.不用尺,你如何证实自己目测的结果?写出你的做法(四人一组,每人一种方法)(设计意图:不用尺,学生会选用不同的标准,测量的结果就会不同,意识到统一标准的必要性,从而自然地引出单位。)生:用物理教科书的长、笔长、手拃等作为标准来测量。启发:桌子的长测出来结果不一样,难道是我们的课桌长度不一样吗?生:不是,是选用的标准不一样。(二).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常见单位师:单位的定义。长度的国际单位:米(m),以及常用单位。演示:中指指甲盖的宽度约为一厘米,拳头紧握的宽度约为一分米,人的一手长加肩宽约为一米。学生在底下看着老师自己也一起跟着比划。讲述:把头发丝再分成100份,约为一微米的大小,你体内看不见的病毒的直径约为一纳米的100倍。(设计意图:学生对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比较熟悉,但是对微米(μm)、纳米(nm)却完全没有概念,而此处的目的就是结合人体的自然尺寸来建立起学生对不同尺度的概念。该环节还把单调的单位认识与人体尺度结合到了一起,不仅可以让知识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2.单位换算某中学生身高1.73 = cm无锡到北京的距离1025 = m= μm(三).活动5.2:练习使用刻度尺1.测量工具过渡:制定了单位,人们就把单位刻到器具上,就变成了我们见到的刻度尺。刻度尺有很多种类。介绍:透明刻度尺、卷尺、米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2.练习使用刻度尺活动1:取出你的刻度尺,自己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分别是多少?师:请阅读P104“信息快递”,整理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活动2:请同学上台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桌上的塑料盒的长。(设计意图:用约50cm的塑料盒作为被测物体,只有米尺的量程是足够的,米尺有厚度。且此时学生只是基本会选刻度尺、知道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但尚未真正理解“紧靠”与“估读”,所以此处“故意”让学生犯错,为接下来的生生、师生交流提供素材。)交流:座位上的同学对其的测量方法改进补充。小结:“选、放、读、记”。(1)选:看清刻度尺的量程、0刻度、分度值、单位;?(2)放: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刻度尺的0刻度与被测对象的一端对齐;?(0刻度磨损情况)(3)读:观察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强化估读)(4)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设计意图:该环节本着学生在学习温度计的使用和平时对刻度尺熟悉的基础上,先自主观察,再请学生演示操作,再自主学习,再师生、生生交流。每一环节层层递进,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体会到能够正确地使用刻度尺还是有很多注意事项,之前自己的使用方法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3.估读设疑:找一找,下图两把刻度尺有何区别?生:分度值不一样,(a)的分度值是1cm,(b)的分度值是0.1cm。小结:分度值小的刻度尺更精确。(1)图(a)中,物体A长度为________cm;(2)图(b)中,物体A长度为_________cm。记录:学生的不同读数(合理范围内,不合理的可以立即分析排除。)例:学生对(a)图的读数,2.3cm、2.4cm,(b)图的读数,2.4cm(╳)、2.40cm。启发:分度值为1mm,读数为4.00cm中的0可省去一个吗?(设计意图:此处对这两幅图做到了充分利用:1、讲解分度值与精确度的关系;2、检测学生估读与记录掌握情况;3、不同同学对(a)图的读数不相同,以此来引入误差的概念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4、很多同学会把(b)图读成2.4cm,此处需要强调2.40cm里0存在的意义,是不能随意抹去的。)4.误差过渡:不同同学对同一个物体的读数结果不同,但我们没证据说谁的读数不正确(合理的范围内),这些读数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就这是读数时的误差。启发:读数有些偏大、有些偏小,那我们如何来减小误差呢?生:取平均值。小结: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这种误差。5.做一做活动: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与同学交流,确定自己的方案。(教科书P104)做一做:完善下方的表格,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实验次数一张纸的厚度/mm平均值/mm123第二模块:时间的单位及测量(一)时间单位提问:时间的单位有哪些?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年、天、h(小时)、min(分)。换算关系:1h=3600s、1min=60s(二)活动5.3:学会使用秒表1.秒表的使用:(学生自主阅读秒表使用说明书)(1)大表盘指针运动一周表示的时间是60s,大表盘的分度值是1s。(2)小表盘指针运动一周表示的时间是15min,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3)读出该秒表示数。2.测量10次脉搏的时间,设计一张可以记录数据的表格:课后作业利用你自己的“生物钟”估测从校门口到教室所用的时间是多少。完成学案“课后延伸”部分。板书设计物体的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刻度尺)(1)单位:(2)“四会”(3)估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时间(秒表)单位:s、h、min、天、年、月、日……课后反思第一、知识点融入活动1.长度与时间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依托教材和课标,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结合教师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对于长度、时间的基本单位,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结合身边物体的长度了解掌握长度和时间单位的基本概念。2.从苏教版的编写意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一节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中获取知识的课,故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活动中去。所以,本节课中长度、时间测量的工具使用以及秒表的使用主要是采取学生参与活动,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刻度尺和秒表对身边物体如书本、课桌、脉搏进行实际测量,使学生一些不正确的操作暴露出来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通过学生实际的动手,掌握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效果明显。第二、注重过程体验这一节教学思想主要是通过测量长度和时间,教给学生一种探究物理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通过这一节的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具体的测试方法。如果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自己讲授的太多,就会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能够做到开放。针对学生的回顾总结,应该加强物理的过程的教育,着重做好体验生活中的物理。本节课中我还存在如下不足:不善于巧用课堂生成。作为一个新教师,对于课堂上学生的一些回答,我不能做到最大化的利用以及合理的取材。比如,在“不用尺,证明学生对桌子长、宽、高长度的猜测”这一环节,有些学生选的标准比较“合我胃口”,但有些学生他选的标准比较奇特,他说“我选取一只墨水管很细的笔,然后用笔分别沿着桌子的长、宽、高画线,看哪一次用的墨水多,哪个就长。”对于这个方法,我一时之间不能给出最好的评价,并且我不能做到马上从中提取最关键的要点。过后想来其实这也是个标准,只是有些与众不同。我想这也正是我所要提升的评价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