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生姓名年级初二学科科学上课时间教师姓名课题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溶解度的含义3.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4.查阅溶解度表,理解溶解度曲线教学过程1.一装有水的杯中飘浮有一塑料块,如图所示。沿杯壁缓慢加入酒精并进行搅拌,使塑料块下沉。在此过程中塑料块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可船是图中的(已知它们的密度关系是ρ水>ρ塑料>ρ酒精)()ABCD2.下列取用试剂的操作图示错误的是()A.用药匙取用粉末B.读取液体体积倾倒液体D.取用块状固体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C.溶液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D.只要条件不变,糖水中的糖不会分离出来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2、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①温度;②是否搅拌(震荡);③溶质的颗粒大小。3、硝酸铵溶解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烧碱)溶解时放热,溶液温度升高;还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氯化钠(食盐)。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可用“温度不变时,充分搅拌静置后,容器底部仍有该溶质的晶体剩余”这一现象来证明溶液已达到饱和。)5、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与溶液的浓与稀没有必然关系,只是对溶液的分类的依据不同而已。但在一定温度下,在同种溶剂的条件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6、溶解度: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用S表示)(1)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单位:g)[溶解程度难溶微溶可溶易溶溶解度S<0.01g0.01g](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剂、溶质本身的性质(内因)。即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②温度: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熟石灰)(3)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剂、溶质本身的性质(内因)。②温度: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例:喝下汽水后,因为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所以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③压强:气体溶解度虽压强增大而增大。例:开汽水后,因为气压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所以液体内有气泡冒出或有大量泡沫溢出。7、溶解度曲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的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溶解度曲线上各点的意义:(1)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某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2)两条曲线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8、溶质的质量分数(A%):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无单位,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9、计算公式:(1)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A%=×100%(2)对于一杯饱和溶液而言A%=×100%(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m浓×A浓%=m稀×A稀%10、溶液的配制的基本步骤:注意:称量时,若指针偏左,则需取出物质;量取时,若仰视,液体的真实值偏大,配制的溶液将偏稀。1.物质的溶解性(1)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下列三种情况下进行比较: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有的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显著升高,如___________;有的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显著降低,溶如_____________;有的物质溶于水,水温无明显变化,如______________。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一定_______下,在一定量的_______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3.浓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________溶质的是浓溶液,溶有_________溶质的是稀溶液。4.在进行食盐、蔗糖和淀粉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A.溶质颗粒大小B.溶剂的温度C.溶剂的种类D.溶剂的质量5.下列既能影响食盐的溶解能力,又能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是()①温度 ②食盐颗粒大小 ③是否搅拌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6.氢氧化钙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钠;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⑤7.有一份20℃时的蔗糖溶液,可以证明它是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A.加入少量固体,还能全部溶解则原蔗糖溶液为不饱和溶液B.降低温度,仅有少量固体析出则原蔗糖溶液为不饱和溶液C.升高温度,若没有固体析出则原蔗糖溶液为不饱和溶液D.恒温蒸发2g水,若没有固体析出则原蔗糖溶液为不饱和溶液8.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A.很浓的溶液B.含100克水的溶液C.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D.含100克该物质的溶液总结:【查漏补缺】1.下列对物质的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也有弱,强弱不同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C.溶解性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2.向50克水中加100克稀硫酸,混合后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2%,则原稀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A.20%B.18%C.8%D.6%[小明用50℃的水泡了一杯蔗糖水,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子底部还有部分蔗糖不能溶解,已知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下列能使杯底的蔗糖继续溶解的方法是()把蔗糖水放入冰箱B.给蔗糖水加热C.往蔗糖水里继续加蔗糖D.把蔗糖水放在通风处【举一反三】1.植物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却可以溶解在香蕉水中,由此说明()A.香蕉水的溶解能力比水强B.水的溶解能力比香蕉水差C.一切物质都能溶解在香蕉水中D.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2.把2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10%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A.50克B.100克C.200克D.400克3.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当硝酸钾晶体与其溶液稳定共存时,此溶液在该温度下是饱和的B.改变条件可以使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C.在温度不变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氯化钠固体D.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一定是饱和溶液1.(1)将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水倒出1/5,余下蔗糖水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2)一杯食盐溶液,上层的质量分数为10%,则下层的质量分数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3)将90℃时质量分数为15%的硫酸铜溶液降温到10℃(无晶体析出),此时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2.将80克质量分数为35%的浓盐酸,稀释成10%的稀盐酸,需加水的质量为()A.80克B.100克C.200克D.280克3.现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氯化钠固体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量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冲洗后有残留液体不会影响溶液的质量分数[来C.为加快固体溶解,用温度计搅拌D.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塞紧瓶塞并贴上标签4.20℃时,将一杯接近饱和的食盐水不断恒温蒸发水分,表示水分蒸干之前其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曲线正确的是()在25℃时,向不饱和氯化钾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钾固体至溶液刚好饱和,在这一过程中,下列各量不变的是()①溶液中水的质量 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③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 ④25℃时氯化钾的溶解度 ⑤氯化钾溶液的质量A.①④B.②③C.③④D.④⑤汽车、电动车一般使用铅酸蓄电池。某铅酸蓄电池使用的酸溶液是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若用100克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克/厘米3)配制该稀硫酸,需要蒸馏水(密度为1克/厘米3)的体积为_______毫升。(2)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俯视读数,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0%。6.已知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所示:温度/℃020406080溶解度/克12.615.320.025.038.2如果要配制该物质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饱和溶液200克,需要加水______克,此时溶液的温度应为_______℃。7.次氯酸钠是常用的消毒剂。现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次氯酸钠溶液的实际操作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图中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量筒、_______和玻璃棒,其中玻璃棒在此操作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2)指出图②中的错误操作:______________。(3)经改正后,再度称量时用质量为23.1克的烧杯盛放固体,在托盘上已放30克的砝码,则天平上的游码位置应是下图中的____(填字母)。(4)通过计算确定需要水的质量是____克,配制时应选择_____毫升(填“10毫升”“50毫升”或“100毫升”)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5)用图中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___________。(6)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次氯酸钠质量分数小于10%的原因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填序号)。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酸钠时,游码在零刻度右侧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⑤次氯酸钠固体中混有不溶性固体杂质 ⑥配制结束后,不小心碰洒一部分溶液8.配制20%的硫酸溶液490克,需要98%(密度为1.84克/厘米3)的浓硫酸多少毫升?同时需要水多少克?1.下列关于“10%的食盐水”的解释,说法错误的是()A.100克水中溶解了10克的食盐B.10克的食盐与90克的水配制的溶液C.100克食盐水溶液含有10克食盐D.食盐与水按1∶9的质量比配制的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晶体,则()A.有部分晶体溶解,晶体质量减少B.晶体不能溶解,晶体质量不变C.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D.溶液的溶解度增大3.现有100克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若要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1倍,可采用的方法是()A.增加15克的硝酸钾B.蒸发50克的水C.倒出50克的硝酸钾溶液D.使硝酸钾的溶解度达到30克4.在农业生产中,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的食盐水来选种。配制2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水,所需食盐的质量为()A.2千克B.4千克C.3.2千克D.8千克5.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为S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A%,则S与A数值上的关是()A.S=AB.S<AC.S>AD.无法确定6.在一定温度下,从500克的饱和溶液中倒出100克溶液,剩余的溶液里,下列数值比原溶液减少的是()(1)溶质的质量;(2)溶剂的质量;(3)溶液的密度;(4)溶液的质量;(5)溶质的质量分数A.(1)(2)(3)(4)B.(2)(3)(4)(5)C.(1)(2)(4)(5)D.(1)(2)(4)学生姓名年级初二学科科学上课时间教师姓名课题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溶解度的含义3.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4.查阅溶解度表,理解溶解度曲线教学过程1.一装有水的杯中飘浮有一塑料块,如图所示。沿杯壁缓慢加入酒精并进行搅拌,使塑料块下沉。在此过程中塑料块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可船是图中的(已知它们的密度关系是ρ水>ρ塑料>ρ酒精)(D)ABCD2.下列取用试剂的操作图示错误的是(D)A.用药匙取用粉末B.读取液体体积倾倒液体D.取用块状固体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D)A.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C.溶液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D.只要条件不变,糖水中的糖不会分离出来【新课引入】许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溶剂里面形成溶液,溶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许多化学反应也都要在溶液中才能进行,那么各种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哪些特性呢?看一看下面的故事,说一说妈妈说不会再甜了的原因。女孩:“妈妈,我要喝糖开水。”(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两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女孩:“妈妈,再加点糖吧~”妈妈:“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女孩:“为什么呀?”【预习指导1】我们知道,溶液是由溶质与溶剂组成的,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例如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而泥沙难溶于水,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呢?阅读书本P25-P26尝试着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预习指导2】根据实验,我们研究出了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那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释放热量呢?通过视频https://v.qq.com/x/page/i0383yubkvy.html,阅读书本P26到P27先将活动部分补充完整,再在书本中划出答案,并分别举出几个具体例子。【预习指导3】我们已经知道,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物质能够溶解的量是有限的。阅读书本P27到P28,划出重点,完成思考与讨论,并且说一说有哪些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饱和。【预习指导4】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不相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定量的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呢?阅读书本P28到P29完成思考与讨论,在书本中找出答案划出来,并且在下面写出20℃时,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预习指导5】在给农作物喷洒农药时,药液的浓度要适中,不然容易危害到农作物生长,那这个浓度我们应该用什么东西来表示呢?又应该怎样去计算呢?阅读P29到P31,在书本中划出答案,并且完成书本上活动以及思考与讨论部分部分。阅读时还要带着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实验室需要配制10%的盐酸500毫升,需要38%的盐酸多少毫升?并说出具体配置过程(已知10%盐酸密度为1.047g/cm338%盐酸密度为1.19g/cm3)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2、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①温度;②是否搅拌(震荡);③溶质的颗粒大小。3、硝酸铵溶解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烧碱)溶解时放热,溶液温度升高;还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氯化钠(食盐)。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可用“温度不变时,充分搅拌静置后,容器底部仍有该溶质的晶体剩余”这一现象来证明溶液已达到饱和。)5、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与溶液的浓与稀没有必然关系,只是对溶液的分类的依据不同而已。但在一定温度下,在同种溶剂的条件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6、溶解度: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用S表示)(1)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单位:g)[溶解程度难溶微溶可溶易溶溶解度S<0.01g0.01g](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剂、溶质本身的性质(内因)。即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②温度: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熟石灰)(3)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剂、溶质本身的性质(内因)。②温度: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例:喝下汽水后,因为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所以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③压强:气体溶解度虽压强增大而增大。例:开汽水后,因为气压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所以液体内有气泡冒出或有大量泡沫溢出。7、溶解度曲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的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溶解度曲线上各点的意义:(1)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某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2)两条曲线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8、溶质的质量分数(A%):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无单位,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9、计算公式:(1)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A%=×100%(2)对于一杯饱和溶液而言A%=×100%(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m浓×A浓%=m稀×A稀%10、溶液的配制的基本步骤:注意:称量时,若指针偏左,则需取出物质;量取时,若仰视,液体的真实值偏大,配制的溶液将偏稀。1.物质的溶解性(1)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下列三种情况下进行比较:①___相同温度___;②___相同溶剂__;③___相同压强__。有的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显著升高,如__氢氧化钠___;有的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显著降低,溶如__硝酸铵_;有的物质溶于水,水温无明显变化,如____氯化钠___。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一定_温度_下,在一定量的_溶剂__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饱和溶液___;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不饱和溶液__。3.浓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_较多__溶质的是浓溶液,溶有_较少___溶质的是稀溶液。4.在进行食盐、蔗糖和淀粉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A)A.溶质颗粒大小B.溶剂的温度C.溶剂的种类D.溶剂的质量5.下列既能影响食盐的溶解能力,又能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是(D)①温度 ②食盐颗粒大小 ③是否搅拌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6.氢氧化钙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钠;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D)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⑤7.有一份20℃时的蔗糖溶液,可以证明它是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D)A.加入少量固体,还能全部溶解则原蔗糖溶液为不饱和溶液B.降低温度,仅有少量固体析出则原蔗糖溶液为不饱和溶液C.升高温度,若没有固体析出则原蔗糖溶液为不饱和溶液D.恒温蒸发2g水,若没有固体析出则原蔗糖溶液为不饱和溶液8.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C)A.很浓的溶液B.含100克水的溶液C.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D.含100克该物质的溶液总结:【查漏补缺】1.下列对物质的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C)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也有弱,强弱不同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C.溶解性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2.向50克水中加100克稀硫酸,混合后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2%,则原稀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B)A.20%B.18%C.8%D.6%[小明用50℃的水泡了一杯蔗糖水,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子底部还有部分蔗糖不能溶解,已知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下列能使杯底的蔗糖继续溶解的方法是(B)把蔗糖水放入冰箱B.给蔗糖水加热C.往蔗糖水里继续加蔗糖D.把蔗糖水放在通风处【举一反三】1.植物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却可以溶解在香蕉水中,由此说明(D)A.香蕉水的溶解能力比水强B.水的溶解能力比香蕉水差C.一切物质都能溶解在香蕉水中D.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2.把2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10%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C)A.50克B.100克C.200克D.400克3.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A.当硝酸钾晶体与其溶液稳定共存时,此溶液在该温度下是饱和的B.改变条件可以使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C.在温度不变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氯化钠固体D.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一定是饱和溶液1.(1)将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水倒出1/5,余下蔗糖水的质量分数为_5%__。(2)一杯食盐溶液,上层的质量分数为10%,则下层的质量分数1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3)将90℃时质量分数为15%的硫酸铜溶液降温到10℃(无晶体析出),此时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15%__。2.将80克质量分数为35%的浓盐酸,稀释成10%的稀盐酸,需加水的质量为(C)A.80克B.100克C.200克D.280克3.现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将氯化钠固体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量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冲洗后有残留液体不会影响溶液的质量分数C.为加快固体溶解,用温度计搅拌D.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塞紧瓶塞并贴上标签4.20℃时,将一杯接近饱和的食盐水不断恒温蒸发水分,表示水分蒸干之前其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曲线正确的是(B)在25℃时,向不饱和氯化钾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钾固体至溶液刚好饱和,在这一过程中,下列各量不变的是(A)①溶液中水的质量 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③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 ④25℃时氯化钾的溶解度 ⑤氯化钾溶液的质量A.①④B.②③C.③④D.④⑤汽车、电动车一般使用铅酸蓄电池。某铅酸蓄电池使用的酸溶液是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若用100克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克/厘米3)配制该稀硫酸,需要蒸馏水(密度为1克/厘米3)的体积为_390.0_毫升。(2)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俯视读数,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小于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0%。6.已知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所示:温度/℃020406080溶解度/克12.615.320.025.038.2如果要配制该物质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饱和溶液200克,需要加水_160__克,此时溶液的温度应为_60__℃。7.次氯酸钠是常用的消毒剂。现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次氯酸钠溶液的实际操作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图中的玻璃仪器有__烧杯__、量筒、_烧瓶_和玻璃棒,其中玻璃棒在此操作中的作用是________搅拌加快溶解_。(2)指出图②中的错误操作:_次氯酸钠称量没有垫纸__。(3)经改正后,再度称量时用质量为23.1克的烧杯盛放固体,在托盘上已放30克的砝码,则天平上的游码位置应是下图中的_B_(填字母)。(4)通过计算确定需要水的质量是_90_克,配制时应选择_100_毫升(填“10毫升”“50毫升”或“100毫升”)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5)用图中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__4、2、1、5、3_。(6)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次氯酸钠质量分数小于10%的原因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_2、3、4、5、_(填序号)。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酸钠时,游码在零刻度右侧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⑤次氯酸钠固体中混有不溶性固体杂质 ⑥配制结束后,不小心碰洒一部分溶液8.配制20%的硫酸溶液490克,需要98%(密度为1.84克/厘米3)的浓硫酸多少毫升?同时需要水多少克?54.35毫升、390克1.下列关于“10%的食盐水”的解释,说法错误的是(A)A.100克水中溶解了10克的食盐B.10克的食盐与90克的水配制的溶液C.100克食盐水溶液含有10克食盐D.食盐与水按1∶9的质量比配制的溶液2.在一定的温度下,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晶体,则(B)A.有部分晶体溶解,晶体质量减少B.晶体不能溶解,晶体质量不变C.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D.溶液的溶解度增大3.现有100克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若要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1倍,可采用的方法是(B)A.增加15克的硝酸钾B.蒸发50克的水C.倒出50克的硝酸钾溶液D.使硝酸钾的溶解度达到30克4.在农业生产中,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的食盐水来选种。配制2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水,所需食盐的质量为(C)A.2千克B.4千克C.3.2千克D.8千克5.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为S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A%,则S与A数值上的关是(C)A.S=AB.S<AC.S>AD.无法确定6.在一定温度下,从500克的饱和溶液中倒出100克溶液,剩余的溶液里,下列数值比原溶液减少的是(D)(1)溶质的质量;(2)溶剂的质量;(3)溶液的密度;(4)溶液的质量;(5)溶质的质量分数A.(1)(2)(3)(4)B.(2)(3)(4)(5)C.(1)(2)(4)(5)D.(1)(2)(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05讲 物质的溶解(学生版).docx 第05讲 物质的溶解(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