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生姓名年级初二学科科学上课时间教师姓名课题地球上的水教学目标1.熟悉水的分布2.认识水循环的成因以及环节和三个过程3.能够说出水对生命体的意义和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4.知道水的组成以及水电解后的产物5.水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水能电解、水与氧化物反应等)教学过程1、从太空中看,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极为秀丽的球体。为什么地球具有鲜艳的蓝色?(1)地球上存在______________。(2)地球表面覆盖了大量的水,所以说,地球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球。(3)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种生物体内也含有水,那么我们周围空气中是否还有水呢?实验:从冰箱中刚拿出的饮料罐,罐的外壁会有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早晨的花草上的露水,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2、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1)水的分布:海洋、大气、陆地、生物体内。(2)水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洋是地球水的最主要部分,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尽管少,只占2.53%,但水体种类非常多。而在陆地淡水中,冰川水又占了大部分,可以真正利用的淡水资源其实是非常少的,可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上全部淡水的0.3%,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节约用水。3、水的循环所谓水循环,就是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蒸发和蒸腾进入大气,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致雨,又回到地面。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降落在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在运动过程中,水又重新经历蒸发、输送、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指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之间的互相转换和运动)。4、水循环的过程(1)成因:水的三态变化(内因);太阳照射、地球引力(外因)(2)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3)途径: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5、水循环的意义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得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6、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名称含水量一般动物70%~80%水母98%草本植物70%~85%黄瓜95%植物风干的种子15%以下7、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1)动物和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离不开水。如食物的消化离不开水、营养物质的输送是血液离不开水、代谢产物的排出通过尿液也离不开水。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中不喝水。(2)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光合作用需要水分。地球上的水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内,其中_______是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_______,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_______。2.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以_______的形式存在。在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_______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_______的形式存在。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水的状态可以发生改变。3.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_________和_________之中。4._______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_______的更新周期最长。水体更新快慢与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可供人们使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提供______________的水。显然,它和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活跃程度密切相关。如果这个地区的______________,水资源就比较丰富。6.地球上的水最多的是()A.海洋水B.冰川水C.淡水D.大气水7.以下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是()A.河流水、埋藏较深的地下淡水、固体冰川水B.河流水、固体冰川水、土壤水C.河流水、固体冰川水、湖泊淡水D.河流水、湖泊淡水、埋藏较浅的地下淡水8.下列水循环过程中,物态变化是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是()A.海洋上空的降水B.陆地上下雪C.冰川融化成水流入江河D.植物的蒸腾作用【新课引入2】水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都需要饮用适量的水来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你可曾想过,水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预习指导4】学生阅读课本P8—P9,让学生将活动部分的填空补充完整。并且在预习的同时,请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水通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变成其他物质吗?【预习指导5】学生阅读课本P9—P10,让学生将自己认为的和水的组成相关的知识点划出来,并且在预习的同时,请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水、氢气和氧气都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构成这些物质的粒子很小,但这些粒子中是否存在比它更小的粒子呢?1、水的三态变化(1)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而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2)化学变化实质是生成新物质,而不是现象。(3)水循环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了怎样变化?没有,只是状态发生变化2、水的电解(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水中加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溶液,以增强溶液的导电性),接通直流电。(2)电解水实验的观察内容及步骤:A.电极上产生的现象:电极上出现气泡并向上运动。阴极上产生气泡又快又多,阳极上生成的气泡较慢也较少。两支玻璃管内液面出现的变化:产生的气体向上升至玻璃管上端,两只玻璃管内的液面都在下降,但阴极的液面下降较快。C.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阴极气体和阳极气体的体积比为2:1D.验证两种气体所采用的不同的方法:直接点燃、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E.出现的不同的现象:淡蓝色火焰带火星木条复燃F.变化的过程可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结论:(1)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一种更小的微粒——原子(2)在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1.电解水的实验中,要向水中加入少量的浓硫酸,目的是()。A.增强水的导电性B.浓硫酸能使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C.使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更加纯净D.使生成的氢气和氧气之间不发生反应2.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了()。A.水是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混合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任何物质在通电时都能够分解3.在电解水实验中,有关检验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方法及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B.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火焰红色C.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负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4.水是由组成的,是由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构成的。5.右图所示的是电解水实验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收集到气体A和气体B.请回答:(1)气体A为;(2)实验室检验气体B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某次电解水的实验中,实验所得数据两极生成的气体体积之比大于2:1,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查漏补缺】1.如图所示的水循环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各数字在水循环中所表示的环节:①;②;③;④;⑤;⑥;⑦;2.有关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B.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海水C.目前人类可以大量使用的水资源有湖泊水、河水、冰川水等D.冰川是淡水中储存水量最多的,只分布在南北两极地区3.关于电解水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正极产生的气体不能燃烧,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B.正、负极产生的气体都是水蒸气C.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约是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的两倍D.做电解水实验时,通的是直流电【举一反三】1.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小明为你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如图所示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获取淡水。回答问题:(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形成水蒸气。(2)水蒸气在塑料膜上,形成小水滴。(3)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重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得到(填“淡水”或“海水”)2.水是生命之源,既普通又宝贵。下列对水的“多”与“少”的描述错误的是()A.我国的降水冬春多,夏秋少B.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量少C.地球上水的总量多,淡水少D.我国南方水的储量多,北方水的储量少3.如图是实验室电解水的简易装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接通直流电后,甲试管产生的是_______气,乙试管产生的是________气;导线A接电源________极,导线B接电源极。(2)甲试管与乙试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约为。(3)电解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1.诗仙李白曾高呼“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中包含的科学原理分别是()A.降水和径流B.径流和下渗C.蒸发和降水D.水汽输送和径流2.下列有关地球水体储量由大到小的排列,正确的是()A.海洋水、河流水、地下淡水B.土壤水、湖泊淡水、大气水C.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淡水D.地下淡水、河流水、湖泊淡水3.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有()A.液态和固态B.液态和气态C.气态和固态D.固态、液态和气态4.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地运动和相互转化中,下列不属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的是()A.蒸发B.径流C.太阳辐射D.水汽输送5.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的是()A.大气水B.河流水C.海洋水D.冰川水6.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的划分依据是()A.水的空间分布B.水的化学性质C.水的物理性质D.水汽含量的多少7.随着海绵城市试点越来越多,台州也在全力助推海绵城市发展。海绵城市是指降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列做法不符合建设海绵城市要求的是()A.植树种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B.疏浚河道、沟渠,建设并保护湿地C.采用透水材料铺装城市的绿道、广场D.大量建设水泥道路,改善城市交通8.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A.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C.氢和氧组成的一种物质D.一种混合物组成的物质9.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在通常状况下不稳定B.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水在加热的情况下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D.纯净的水也可以导电10.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下面是某同学对水的一些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①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一种物质②水是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③水通常以液态和气态存在④有许多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如果产生的氢气的体积为5cm3,则产生的氧气的体积为()A.10cm3B.2.5cm3C.5cm3D.1cm31.在下列水体中,占陆地淡水比例最大的是()A.地下淡水B.冰川水C.江湖水D.大气水2.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循环是()A.海上内循环B.海陆间循环C.陆上内循环D.大洋循环3.下列关于水资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干旱的沙漠地区,水资源比较贫乏B.赤道附近和距海较近的地区,水资源丰富C.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水循环比较活跃D.全球大约有30%的地区面临着缺水危机4.如图是水电解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电解属于物理变化B.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C.水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5.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B,则B是______,b应接电源的_______。(2)图中现象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一段时间”?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3)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毫升,则生成氢气的体积是____毫升。(4)该实验可以说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请书写其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年级初二学科科学上课时间教师姓名课题地球上的水教学目标1.熟悉水的分布2.认识水循环的成因以及环节和三个过程3.能够说出水对生命体的意义和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4.知道水的组成以及水电解后的产物5.水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水能电解、水与氧化物反应等)教学过程1、从太空中看,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极为秀丽的深蓝色的球体。为什么地球具有鲜艳的蓝色?(1)地球上存在大量水资源。(2)地球表面覆盖了大量的水,所以说,地球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水球。(3)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种生物体内也含有水,那么我们周围空气中是否还有水呢?实验:从冰箱中刚拿出的饮料罐,罐的外壁会有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早晨的花草上的露水,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2、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1)水的分布:海洋、大气、陆地、生物体内。(2)水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洋是地球水的最主要部分,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尽管少,只占2.53%,但水体种类非常多。而在陆地淡水中,冰川水又占了大部分,可以真正利用的淡水资源其实是非常少的,可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上全部淡水的0.3%,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节约用水。3、水的循环所谓水循环,就是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蒸发和蒸腾进入大气,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致雨,又回到地面。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降落在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在运动过程中,水又重新经历蒸发、输送、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指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之间的互相转换和运动)。4、水循环的过程(1)成因:水的三态变化(内因);太阳照射、地球引力(外因)(2)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3)途径: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5、水循环的意义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得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6、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名称含水量一般动物70%~80%水母98%草本植物70%~85%黄瓜95%植物风干的种子15%以下7、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1)动物和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离不开水。如食物的消化离不开水、营养物质的输送是血液离不开水、代谢产物的排出通过尿液也离不开水。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中不喝水。(2)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光合作用需要水分。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内,其中海洋水是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2.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在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固态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气态的形式存在。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水的状态可以发生改变。3.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4.大气水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冰川水的更新周期最长。水体更新快慢与温度、空气等因素有关。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可供人们使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总量与同期蒸发量之差,即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显然,它和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活跃程度密切相关。如果这个地区的水循环活跃,水资源就比较丰富。6.地球上的水最多的是(A)A.海洋水B.冰川水C.淡水D.大气水7.以下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是(D)A.河流水、埋藏较深的地下淡水、固体冰川水B.河流水、固体冰川水、土壤水C.河流水、固体冰川水、湖泊淡水D.河流水、湖泊淡水、埋藏较浅的地下淡水8.下列水循环过程中,物态变化是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是(D)A.海洋上空的降水B.陆地上下雪C.冰川融化成水流入江河D.植物的蒸腾作用【新课引入2】水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都需要饮用适量的水来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你可曾想过,水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预习指导4】学生阅读课本P8—P9,让学生将活动部分的填空补充完整。并且在预习的同时,请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水通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变成其他物质吗?【预习指导5】学生阅读课本P9—P10,让学生将自己认为的和水的组成相关的知识点划出来,并且在预习的同时,请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水、氢气和氧气都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构成这些物质的粒子很小,但这些粒子中是否存在比它更小的粒子呢?1、水的三态变化(1)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而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2)化学变化实质是生成新物质,而不是现象。(3)水循环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了怎样变化?没有,只是状态发生变化2、水的电解(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水中加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溶液,以增强溶液的导电性),接通直流电。(2)电解水实验的观察内容及步骤:A.电极上产生的现象:电极上出现气泡并向上运动。阴极上产生气泡又快又多,阳极上生成的气泡较慢也较少。两支玻璃管内液面出现的变化:产生的气体向上升至玻璃管上端,两只玻璃管内的液面都在下降,但阴极的液面下降较快。C.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阴极气体和阳极气体的体积比为2:1D.验证两种气体所采用的不同的方法:直接点燃、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E.出现的不同的现象:淡蓝色火焰带火星木条复燃F.变化的过程可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结论:(1)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一种更小的微粒——原子(2)在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1.电解水的实验中,要向水中加入少量的浓硫酸,目的是(A)。A.增强水的导电性B.浓硫酸能使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C.使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更加纯净D.使生成的氢气和氧气之间不发生反应2.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了(C)。A.水是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混合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任何物质在通电时都能够分解3.在电解水实验中,有关检验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方法及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B.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火焰红色C.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负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4.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5.右图所示的是电解水实验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收集到气体A和气体B.请回答:(1)气体A为氢气;(2)实验室检验气体B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3)在某次电解水的实验中,实验所得数据两极生成的气体体积之比大于2:1,可能的原因是氢气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总结:【查漏补缺】1.如图所示的水循环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各数字在水循环中所表示的环节:①降水;②蒸发;③水汽输送;④降水;⑤植物蒸腾作用;⑥地表径流;⑦地下径流;2.有关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A.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B.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海水C.目前人类可以大量使用的水资源有湖泊水、河水、冰川水等D.冰川是淡水中储存水量最多的,只分布在南北两极地区3.关于电解水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A.正极产生的气体不能燃烧,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B.正、负极产生的气体都是水蒸气C.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约是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的两倍D.做电解水实验时,通的是直流电【举一反三】1.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小明为你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如图所示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获取淡水。回答问题:(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蒸发,形成水蒸气。(2)水蒸气在塑料膜上液化,形成小水滴。(3)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重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得到淡水(填“淡水”或“海水”)2.水是生命之源,既普通又宝贵。下列对水的“多”与“少”的描述错误的是(A)A.我国的降水冬春多,夏秋少B.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量少C.地球上水的总量多,淡水少D.我国南方水的储量多,北方水的储量少3.如图是实验室电解水的简易装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接通直流电后,甲试管产生的是氧气,乙试管产生的是氢气;导线A接电源正极,导线B接电源负极。(2)甲试管与乙试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3)电解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1.诗仙李白曾高呼“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中包含的科学原理分别是(A)A.降水和径流B.径流和下渗C.蒸发和降水D.水汽输送和径流2.下列有关地球水体储量由大到小的排列,正确的是(C)A.海洋水、河流水、地下淡水B.土壤水、湖泊淡水、大气水C.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淡水D.地下淡水、河流水、湖泊淡水3.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有(D)A.液态和固态B.液态和气态C.气态和固态D.固态、液态和气态4.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地运动和相互转化中,下列不属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的是(C)A.蒸发B.径流C.太阳辐射D.水汽输送5.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的是(A)A.大气水B.河流水C.海洋水D.冰川水6.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的划分依据是(A)A.水的空间分布B.水的化学性质C.水的物理性质D.水汽含量的多少7.随着海绵城市试点越来越多,台州也在全力助推海绵城市发展。海绵城市是指降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列做法不符合建设海绵城市要求的是(D)A.植树种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B.疏浚河道、沟渠,建设并保护湿地C.采用透水材料铺装城市的绿道、广场D.大量建设水泥道路,改善城市交通8.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C)A.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C.氢和氧组成的一种物质D.一种混合物组成的物质9.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B)A.水在通常状况下不稳定B.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水在加热的情况下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D.纯净的水也可以导电10.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下面是某同学对水的一些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B)①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一种物质②水是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③水通常以液态和气态存在④有许多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如果产生的氢气的体积为5cm3,则产生的氧气的体积为(B)A.10cm3B.2.5cm3C.5cm3D.1cm31.在下列水体中,占陆地淡水比例最大的是(B)A.地下淡水B.冰川水C.江湖水D.大气水2.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循环是(B)A.海上内循环B.海陆间循环C.陆上内循环D.大洋循环3.下列关于水资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A.干旱的沙漠地区,水资源比较贫乏B.赤道附近和距海较近的地区,水资源丰富C.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水循环比较活跃D.全球大约有30%的地区面临着缺水危机4.如图是水电解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水电解属于物理变化B.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C.水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5.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B,则B是氧气,b应接电源的正极。(2)图中现象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一段时间”?请说明理由已经进行一段时间,因为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大致为2:1。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毫升,则生成氢气的体积是16毫升。该实验表明,水在通电情况下可以生成两种气体,写出它的表达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01讲 地球上的水和水的组成(学生版).docx 第01讲 地球上的水和水的组成(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