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及资料片探究重力的存在.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观看资料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及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引入新课 通过(讲述)牛顿与苹果的故事,观看图片,纸片与纸团下落以及向上抛乒乓球演示实验的分析引出。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如:河里的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苹果落地等。 新课教学 一、重力的产生 教师:通过对刚才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重力的概念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符号:G。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产生涉及两个物体,所以,重力也涉及两个物体。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二、重力的三要素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本节课主要来学习重力的大小,其他两个要素下节课再学习。 重力的大小:叫重量、又叫物重,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实验探究: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1).分析:大家看两支大小、形状和材料都相同的书写笔,它们的质量都相等。我们用手拿起一支和两支的力是不一样的,这说明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是有关系的。我们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50克、100克、150克和2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及补画表格内,并完成坐标描点作图。 (学生操作) (3).结论 教师:从实验数据以及图像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g=G1/m1=G2/m2=G3/m3=G4/m4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公式: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为: 由g=G/m 得 G = mg m=Gg 使用这个公式时,关键要注意:单位统一 即质量m用于千克(Kg)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N)作单位,g=9.8牛/千克 (N/Kg) 三、应用:例题 四、作业:1、课后P14 1、2、3题及配套练习1、3、8、9题 2、预习本节剩余部分内容 小 结: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重力 重力:1、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G 2、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619250158750 施力物体:地球 3、两个物体 受力物体:研究对象 1695450149225二、三要素:大小:G=mg得m=Gg 方向: 作用点: 三、应用:公式G=mg及m=Gg的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