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学习惯性的应用,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以及对惯性的理解。 教学资源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力的知识,请同学说说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成龙是如何让滑板运动起来的?他在与高中生比赛的过程中为什么不断地蹬地,不蹬地会怎样?如果不蹬地滑板会马上停下来吗? 学生讨论: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分别代表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亚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要力来维持。 教师提问:我们不蹬地后滑板会继续向前滑动一段距离,但最后还是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受到了阻力的作用) 新课教学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2.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要改变哪些条件?要注意观察什么?设计实验记录表。 3.进行实验: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逐渐减小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 接触面 小车受到阻力(填“大、较大、最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填“短、较长、最长”) 小车速度的变化 毛巾 棉布 木板 4.分析与论证: 对数据比较分析能得到什么结论? <二>牛顿第一定律 根据上面的实验结果思考:小车在比木板更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时,能比在木板上前进更远吗?设想一下,如果小车运动时不受任何阻力,小车会会怎样? 这个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吗?伽利略开创了实验+推理的完美实验法。 法国的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补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结论,对比伽利略的结论,笛卡尔的观点又有了哪些进步? 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一个人的贡献吗?(让学生认识到对科学规律的认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三>惯性 学生观看视频,体会到根据牛顿第一定律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惯性。 学生把笔等文具放在白纸上,快速拉动白纸,观察现象,感受惯性。 试着利用惯性知识解释汽车开动的时候人为什么会后仰? 学生活动:模拟情景,在行驶的汽车上,出现加速、刹车、左拐弯、右拐弯,人会出现什么样的状态。 我们要在生活中理解惯性,在生活中学习物理。 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惯性现象?(理解惯性的利用和危害) 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