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七校联盟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七校联盟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七校联盟七年级上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脯(pǔ)
疮痍(chāng)
禀告(bǐng)
言行相
悖(bèi)
B.

藉(jiè)
嫉妒(jì)
鲫鱼(jí)
前仆后继(pū)
C.

悴(cuì)
秸秆(jiē)
秤砣(chèng)
仙露琼浆(qiòng)
D.
剽悍(biāo)怜悯(mǐn)
凛冽(lín)有的
放矢(shǐ)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竹竿  泛滥  鹅卵石  破破落落
B.
喧闹  惧掸  捂耳朵  摇摇晃晃
C.
溜冰  愧怍  夜盲症  雌雄难辩
D.
田垄  凑和  白桦林  荣归故里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已经过去了多年,但她在信中又提及此事,仍然耿耿于怀。
B.
调查显示,渑池县一所小学学生的近视患病率高到25%,这真是危言耸听。
C.
遇到复杂的问题,他总是泰然处之,沉着应付。
D.
袁隆平提出的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
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地上的珠玑。
C.
白杨树的干通常有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D.
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妹妹说:“雨停啦,太阳出来啦!”
B.
我迷惑了:萤火虫看起来那么小巧、柔弱和笨拙,怎么对付得了蜗牛呢?
C.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你出海远行。
D.
我知道今天卫生委员安排谁打扫教室?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
《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其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都有建树。“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三父子”指的就是曹氏三父子。
C.
古时一般尊右卑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指的是贬谪、降职。
D.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中的“里”是名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古诗文默写。
岑参《逢入京使》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恋的深情的诗句是
______

______

韩愈《晚春》中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诗句是
______

______

《竹里馆》一诗中,作者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了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的诗句是:
______

______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诗句是
______

______

“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______

______
。”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______

______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文中提到的“薄薄的一本书”是指《
______
》,也是选文的题目。这篇文章选自鲁迅的散文集
______
。文中说“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请你列举其中一个
______

作者为什么说“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1)[礼仪板报我设计]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设计三个板块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礼貌用语我知晓]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上。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派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
①??
(久违?
久仰)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
②??
(莅临?
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
③??
(阅读?
拜读)!”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3)[礼节风俗我评说]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

①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②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③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
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④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⑤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善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⑥“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⑦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⑧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⑨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⑩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特征;把夏雨比作_________,写出了她____________的特征;把秋雨比作_________,写出了她_________的特征。
春雨手执神奇的画笔,绘出许多美丽的图画。请从文中找出其中的三幅。
从感官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强调“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论语>十二章》(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______
②太丘舍去
去:
______
③不亦说乎
说:
______
④吾日三省吾身
日:
______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甲文中“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乙文多处与学习有关,请选择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请以“那一刻,我流下了的泪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真实,感情真挚。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少于600字。
八、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豫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某校开展了“豫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活动。作为筹备小组的成员,阅读下面材料,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一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正在变异、消亡,不少传统技艺濒临灭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我国克服困难,从2002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拨款为10.26亿元,而2011年的财政预算已经达到了4.15亿元。国家依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加投入,切实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这样做有效地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我国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二、三批代表作名录。而第四批名录中,我国有22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3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成为世界上入选代表作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材料二】豫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只就表演这一项,就包括唱、念、做、打四种门类。如果把音乐、美术(包括化妆、脸谱、舞台设计、布景绘制等)、灯光、服装(刺绣工艺)、道具(工艺品制作)等等都包括在内,豫剧实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综合艺术。京豫不仅使生活万象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而且形成了相对固定、相对规范的表演程式。比如唱腔板式的安排,嬉笑与哭怒的方式,开门、关门、骑马、登舟、乘车、坐轿、开打、水斗、上山和上下楼等等都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把这些程式根据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就是一出完整的戏。豫剧不求形式的真实,在表现上时空自由,出入六合,有无相生,以一当十。如:马鞭代表马,船桨代表船,蜡台代表黑夜,酒壶代表宴会,龙套代表千军万马。这种表现形式上的虚拟有助于引发观众联想,扩大舞台表现力。
请你用一句话向同学们介绍我国是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在宣传周里,为庆祝“豫剧”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学生会准备在校园宣传栏内介绍“豫剧”。请根据材料二概括豫剧的三大特性。
班级准备召开“了解豫剧,热爱国粹”主题班会,作为主持人,请你为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教师必须在平时多强调,并注意收集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同时注意一些形似字、多音字、变声字的读音。这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解答】
A.“胸脯”的“脯”应读pú,“疮痍”的“疮”应读chuāng,原题注音有误。
B.“嫉妒”的“嫉”应读jí,“鲫鱼”的“鲫”应读jì,原题注音有误。
C.原题注音正确。
D.“剽悍”的“剽”应读piāo,“凛冽”的“凛”应读lǐn,原题注音有误。
故选C。
2.【答案】A
【解析】A.正确;
B.有误,“惧掸”应为“惧惮”;
C.有误,“雌雄难辩”应为“雌雄难辨”;
D.有误,“凑和”应为“凑合”;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汉字的正确书写。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并学以致用。
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3.【答案】B
【解析】ACD.使用正确;
B.使用有误,危言耸听: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句中所述为事实,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答案】C
【解析】A.句中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B.句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未使用修辞手法;
D.句中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故选:C。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互文等。其中比喻包括暗喻、明喻、借喻,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学生要明确其各自特点,并加以判断。
做好本题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做到准确区分要多做练习加以巩固。
5.【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我知道今天卫生委员安排谁打扫教室?”是陈述句,句末应用句号,而不能用问号。
故选:D。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6.【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三父子”指的就是苏轼三父子。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7.【答案】【小题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小题2】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小题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小题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小题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解析】(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易错字:钟)
(2)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重点字:菲)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重点字:篁)
(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重点字:雌)
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诗文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重点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并注意重点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与书写。
8.【答案】【小题1】二十四孝图,《朝花夕拾》,老莱娱亲
【小题2】略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与常识的识记。阅读题干所给的语段,根据其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孝”等关键词,可知这里提到的“薄薄的一本书”指的就是《二十四孝图》。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结合阅读的记忆,写出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孝道故事中的一个即可,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等。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与阅读感悟的表达。《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正因为如此,作者说“对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然后再结合我们现在的社会与生活,表述中学生孝敬父母的正确方法即可,如:听父母的正确建议,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
答案:
(1)二十四孝图;《朝花夕拾》;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哭竹生笋、陆绩怀橘、子路负米、黄香扇枕
(2)因为作者在读了这本书后,感受到了书中故事的不合理和欺骗性,感受到所谓“孝道”是不顾人情、灭绝人性的,自己无法做到,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积累能力。《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9.【答案】(1)示例:①礼貌用语大串联?
②礼节规矩我传承?
③礼仪知识我知晓?
④生活处处有礼仪?
⑤知书达礼赢天下
(2)①久仰?
②莅临?
③拜读
(3)示例一: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示例二: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解析】
(1)本题考查活动版块的设计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内容要丰富,版块名称格式力求一致。首先审清题意,要出的是“黑板报”,有范围的限制;主题是“礼仪”,限制了选材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条件设计合适的版权块。本题示例:①礼貌用语大串联;②礼节规矩我传承;③礼仪知识我知晓;
?
④生活处处有礼仪;?
⑤知书达礼赢天下等。
(2)【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句意选词填空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常见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
①“久违”指好久不见,是久别重逢的用语;“久仰”指早已仰慕,是与人初次见面时说的客套话,符合此处的语境,故选“久仰”。
②“莅临”指光临、来临,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光临的一种褒义词,符合此处语境;“光临”的敬重程度不够,故选“莅临”。
③“阅读”指一般性读,“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符合此处语境,故选“拜读”。
(3)本题考查学生观点的表达。这是一道开放题,赞成与否定皆可,关键在于陈述的理由要充分。如果赞成,可从热情待客的角度来谈;如果不赞成,可从来客的喜好以及卫生的角度谈。示例一: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示例二: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10.【答案】【小题1】大嫂?
?
母亲急性子、利索干净、泼辣、能干、慷慨?
?
老妇人?
?
阅尽沧桑、宽容、豁达
【小题2】???????①梨花一枝春带雨?
②杏花春雨江南?
③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小题3】???????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个角度来写春雨,突出了春雨如少女般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小题4】???????①突出雨的温柔和使万物生生不息的母性特征;②总领全文,为下文描写和赞美雨奠定感情基调。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句子或段落去概括。仔细阅读文章,抓住“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概括。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仔细阅读描写春雨的段落,抓住第⑥段即可找到答案。
3.?此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写作手法等)+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题目要求从感官的角度赏析,如: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个角度来写春雨,突出了春雨如少女般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此题考查学生对开头段作用的分析能力。开头段的作用主要有:?总领全文;开篇点题;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设置悬念等。开头段的作用有时有几个方面,需仔细分析。结合文章分析,①突出雨的温柔和使万物生生不息的母性特征;②总领全文,为下文描写和赞美雨奠定感情基调。
11.【答案】【小题1】约定
【小题2】离开
【小题3】同“悦”,愉快
【小题4】每天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
③句意:不也高兴吗?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④句意: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日:每天。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引,拉,牵引。顾,回头看。句意:客人很惭愧,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
②重点词语:知,知道。好,爱好。句意: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结合句意分析。句意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故断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积累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依靠平时积累。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本题考查学生表达阅读感悟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则,从学习方面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
答案:
(1)①约定;②离开;③同“悦”,愉快;④每天。
(2)客人很惭愧,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
②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5)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包含一个普遍的道理:能者为师。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就说我们班吧,有学习优异者,有绘画高手,有书法能人,有运动健将等等,多向他们学习,一定获益匪浅。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
①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②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
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
⑤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⑥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2.【答案】那一刻,我流下了的泪水
??????
早晨醒来,微风轻轻地抚摸着大地,不免有丝寒意,把头探出窗外,一位老爷爷正在清扫着马路,我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那件令我记忆犹新的事。
??????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而在北京的气温却只有零下几度,一位八十几岁的高龄老人正在一丝不苟地打扫着一座被称为“连心桥”的大桥,当他正要去够某一个东西时,一不小心从高高的大桥上跌落下来,那时的老人脸色煞白,但面容安详,似乎是睡着了,可他就这样与世长辞了。据相关报道介绍,这位老人名叫窦珍,是居住在“连心桥”附近的居民。自二零零二年这座大桥落成后,他就十一年如一日地在这座大桥上做起了清洁工作,老人把这座大桥看作自己的亲生子女,每天从天亮开始就拿着自制的工具来到大桥上,帮她梳头洗脸,使她容光焕发,老人每天要打扫四五次桥,每一次都要走一百就是六个台阶,照这样算来,老人每天差不多要走八百个台阶,可他从来不嫌苦,不嫌累,总是默默无闻地为大家做贡献。
??????
有的居民劝他说:“窦老爷子,您这么老了,也该在家享享清福啦,这些工作就交给年轻人来做嘛。”可他去总是乐呵呵地说:“我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到这里来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服务大众,这不是一举两得吗?这么好的事上哪去找啊!”就这样,他就连生命的最后一刻,也留给了这座桥,这座陪伴了他十一年的桥。就在这一刻,我不禁泪如泉涌。这位平凡的老人,放着丰衣足食的晚年生活不过,而是顶着风,冒着雨去守护一座跟他互不相干的大桥。这时,我想明白了许多: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才使得这个社会建设的更加美好吗?我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哪怕得不到任何好处,哪怕只是平平凡凡的度过了短暂一生,哪怕不被人记得……
?????
不知为何,在不知不觉间,泪水从我眼角滑落,淌在唇边,滴进心里。
?????
那一刻,我流下了的泪水是感动的泪,甜蜜的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命题作文的能力。作文标题中“眼泪”在这里是一个中性词,既指喜悦的眼泪,也指悲痛的眼泪。因此写作的思路很宽了。可以选择生活中曾经感动过我们泪流满面的故事与事件,“我”得到某个意外的惊喜而喜泣的场面,也可以写我们做错事以后后悔得无地自容的经过,饱含的泪水是后悔的见证,是改掉错误的决心。当确定材料以后,确定怎么样的主题是作文的核心问题了。“眼泪”这个题目,很多同学容易理解偏差,把父母的严厉要求理解为父母的不通人情,把老师的严格要求理解为故意刁难。为此,很多同学容易借此作为责备长辈的途径,这种主题思路是错误的,写作时要注意。而思路要围绕经历过的事情来考虑,想想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想想发生的趣味插曲,也就是把“我”“流下了的眼泪”的原因写好了,一篇作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就丰富了。但是,这还不是一篇优秀的作文。一篇好作文,还必须选材新颖独到,写自己独特的经历或者感悟。
这篇叙事的文章,叙述了小作者流泪的经过,同时也明白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才使得这个社会建设的更加美好”的涵义。文章语言清新活泼,结构独特合理,是一篇成功的习作。
13.【答案】【小题1】(1)此题应在材料一中寻找答案,抓住“国家依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加投入,切实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这样做有效地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概括作答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中的“豫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豫剧实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综合艺术”可以概括出京剧的综合性;从“而且形成了相对固定、相对规范的表演程式”“都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把这些程式根据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就是一出完整的戏”可以看出豫剧的程式性;从“这种表现形式上的虚拟有助于引发观众联想,扩大舞台表现力”可以看出豫剧具有虚拟性。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3)拟写时要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注意要贴合主题。紧扣“了解豫剧,热爱国粹”这一主题,可简介豫剧文化,或举一两个与豫剧相关的故事来引入,并注意修辞的运用,让开场白富有文采。还要注意语言有现场感,情感要真挚。
答案:
(1)国家依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加投入,并积极参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
(2)①综合性②程式性③虚拟性
(3)示例:豫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只就表演这一项,就包括唱、念、做、打四种门类。豫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在我们一起来走近豫剧,了解豫剧!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第二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提炼概括能力。第三题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
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地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第2页,共15页
第1页,共1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