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6.5宇宙航行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 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对应的关系。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及流程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情景设置 引入美 利用多媒体观看太空、人类飞天梦想以及航天卫星图片 教师: 探索宇宙的奥秘,奔向广阔而遥远的太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 “嫦娥奔月”“神七问天” “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标志着我国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技术。那么,卫星是如何上天的?是如何到达指定高度的?会掉下来吗?是什么力使卫星能绕地球飞行?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如何走出地球,飞上宇宙,进行宇宙航行的。 合作探究 寻找美 1、引导学生猜想、提出“牛顿的设想”。 教师:我们知道,地球对周围的一切物体都有引力的作用,因此我们抛出的物体会落回地面,在地面抛出一个物体,抛出的速度越大,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越大。 演示:通过平抛粉笔头演示,抛出速度越大,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越大。 教师:如果不断增大抛出的速度,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陈述并动画演示牛顿的设想:从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上将物体水平抛出,速度越大,落地点就越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抛出的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不再落回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一颗人false造地球卫星。 将学生猜想与牛顿的设想作对比,做出肯定,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带来的快乐。 活动二:思考、讨论 切磋交流 冶炼美 2、三种宇宙速度 教师:从牛顿提出大胆的设想到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经历了近三百年,为什么呢?因为发射卫星的速度太大了,当时人类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制造这么高速的物体。那么,最少以多大的速度将物体抛出,它才会绕地球运动不会落下来? 学生自主推导: 设地球和人造卫星的质量分别为M和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卫星的运行速度为V。 false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 方法一: false false 方法二: false 教师:这就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它也是发射一个物体,使其成为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若以第一宇宙发射一个物体,它将在贴着地球表面的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 视频播放:播放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视频资料。 活动三:让学生 讨论、推导 平等对话 享受美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卫星的发射速度比7.9km/s大一点,卫星会怎样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交流完成导学案 各组分别展示所完成的导学案内容 教师:如果物体的发射速度再大,椭圆更扁,远地点离地球太远,以至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太小,物体将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离开地球。若物体的发射速度达到或超过11.2km/s时,物体将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离开地球。我们把11.2km/s这个速度称为第二宇宙速度。 物体脱离地球引力束缚后,还会受到太阳引力的束缚。如果发射物体的速度更大,达到或超过16.7km/s时,物体还将脱离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向太阳系之外宇宙空间,我们把16.7km/s这个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学生思考、讨论 创造展示 提升 美 3、卫星运行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讨论了三个宇宙速度,知道如何把卫星送上天了。现在天空中已有许多不同用途的人造卫星,实际上这些卫星并不是贴着地球表面运行的,而是用火箭把卫星送到一定高度的轨道后再绕地球运行的。提出问题: 将卫星送入低轨道和高轨道所需的速度哪一个更大?哪一个更容易?为什么? 卫星在不同轨道绕地球运动的速度又怎样算?它与卫星的发射速度是同一个速度吗? 为简化问题,我们将不同轨道上运行的卫星看成匀速度圆周运动,请同学们用已学的知识探究卫星绕地球运行的速度、周期和轨道半径的关系。 学生自主探究并完成导学案对应内容: 根据 Gfalse= mω2·r = mfalse 可得:???? ?? ???? 学生按组分别派学生上黑板展示 学生总结,教师适当补充: 发射速度是指卫星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的初速度,一旦发射后再无能量补充,被发射物体仅依靠自己的初动能克服地球引力上升一定的高度,进入运行轨道,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运行速度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当卫星“贴着”地面飞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当卫星的轨道半径大于地球半径时,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卫星运动的速度、角速度、周期都与卫星质量无关,仅由轨道半径决定。当卫星环绕地球表面运行时,轨道半径最小,运行速度最大,此时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相等。故第一宇宙速度既是卫星最小的发射速度也是最大运行速度。 (4)同步卫星 所谓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和地球具有相同周期的卫星,T=24h。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导学案对应内容。 4、梦想成真 学生观看视频人类航天发展史中的主要标志性事件: (1)1957年10月4日晚: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1961年4月12日:苏联27岁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 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环绕地球一周,成为飞出地球大气层进入外层空间的第一人 (3)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上的宇航员奥尔德林、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人类第一次将足迹留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 (4)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 (5)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板书及作业布置 宇宙航行 一、牛顿的设想 二、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V1=7.9km/s (1、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2、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3、卫星的最大运行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 V2=11.2km/s,卫星挣脱地球引力束缚所需的发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 V3=16.7km/s,卫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所需的发射速度 卫星的运行规律 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 同步卫星 四、梦想成真:了解了人类的航天发展史。 作业:P48 1,2,3 教学反思 这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没有让学生机械的记忆,而且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学生的思考、推导、讨论、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不足之处在与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参差不齐,对学生整体上的把握还不是很好,没有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课堂容量有点偏大,不能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没有足够消化的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