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近三年(2017-2019)浙江省九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考试试题(化学部分)精选选择题(1)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NaOH和盐酸快速全部推入,用压强传感器测得一段时间内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两种溶液先后推入目的是先后与CO2反应 B.气压变小的原因是CO2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 C.ab段压强不变是因为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bc段压强变大是因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2.生活处处有科学,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蔗糖溶于水 B.水果榨成果汁 C.铁变成铁锈 D.汽油挥发 3.如图给出了三种物质可能存在的转化关系,根据所学的物质性质及化学变化规律,下列选项判断正确的是( ) A.三种物质彼此间均能一步实现转化 B.实现①转化,可加入碳酸溶液 C.实现④转化,只能加稀盐酸 D.实现⑥转化,可加入熟石灰 4.下面是毅行活动时,同学们沿路捡拾的垃圾,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A.泡沫饭盒 B.饮料瓶 C.易拉罐 D.塑料袋 5.向AgNO3、Cu(NO3)2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称量,发现滤渣的质量等于加入Zn粉的质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滤液中的溶质至少有两种 B.取反应后的滤液滴加稀盐酸,一定无白色沉淀 C.取反应后的滤渣滴加稀盐酸,一定有气泡生成 D.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6.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质量为m1的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经多次过滤洗涤,得到滤渣和无色滤液。将滤渣烘干,称的质量为m2.向滤液中滴入氯化钠溶液,发现有沉淀产生。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滤液中只有硝酸银和硝酸镁 B.滤渣中只有银,没有镁和锌 C.m1<m2 D.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体放出 7.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示金属的活跃程度。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解释下列实例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氧化 B.用铁制的容器配制浸种用的波尔多液(含硫酸铜) C.用锡壶来装酸性物质 D.氢气不能还原氧化铁,所以工业炼铁的还原剂用一氧化碳 8.如图中“一”表示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一”表示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戊,下面四组选项中符合图要求的是 ( ) 甲 乙 丙 丁 戊 A HCl Zn H2SO4 Al CuCl2 B C CuO H2SO4 O2 CO C Mg HCl NaOH CuCl2 MgCl2 D Na2CO3 Ca(OH)2 NaNO3 HCl CO2 A.A B.B C.C D.D 9.如图所示是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其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A.塑料袋 B.奶茶杯 C.易拉罐 D.一次性快餐盒 10.某容器中盛有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向容器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溶液中溶质种类为2种时,容器中的金属单质一定为2种 B.当溶液中溶质种类为1种时,容器中的金属一定能和盐酸反应 C.a~b段溶液减少的质量为该阶段反应生成Ag的质量减去参加反应Zn的质量 D.b~c段溶液增加的质量为该阶段参加反应Zn的质量 11.如图是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发行的双金属铜合金纪念币。该 纪念币材质为多种金属包钢铸造,属于金属合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形成合金后,合金往往比纯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B.把纪念币投入到足够的稀盐酸中,最后不会有固体剩余 C.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该纪念币属于混合物 D.从物质的材料角度看,该纪念币属于金属材料 12.2019年我国发行了第五套人民币,伍角硬币材质由钢芯镀铜合金改为钢芯镀镍。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A.金属的耐腐蚀性 B.金属的导电性 C.金属的硬度 D.金属的耐磨性 13.下列说法符合图中漫画情景的是( ) A.此反应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B.若金属1是锌,金属2可能是铁 C.此反应可能是Cu+2AgCl═2Ag+CuCl2 D.此反应可表示CuSO4与NaOH溶液反应 14.“愚人金”实为铜锌合金,外观与黄金极为相似,常被不法商贩冒充黄金牟取暴利。下列关于鉴别“愚人金”与黄金的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A.测质量,质量小的是“愚人金” B.灼烧,表面变紫红色的是“愚人金” C.浸没在稀硫酸中,表面有气泡产生的是“愚人金” D.浸没在硫酸锌溶液中,表面附着白色物质的是“愚人金” 15.将7.3%质量为m1的HCl溶液和未知浓度质量为m2的NaOH 溶液混合均匀,改变HCl溶液的质量m1进行实验,始终保持m1+m2=50克,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结果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3℃左右 B.HCl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C.图中A点所得溶液的溶质是NaOH D.通过计算可确定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2% 16.下列物质与对应的用途错误的是( ) A.K2CO3:促进作物茎杆粗壮 B.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稀盐酸:除铁锈 D.石蕊试液: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 17.在①二氧化碳②酚酞试液③稀盐酸④碳酸钠四种物质中,能和氢氧化钙反应且反应中表现出了“碱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将含有酚酞的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两个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硫酸铜溶液,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导电性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曲线对应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 B.M点时甲曲线的烧杯中的固体和液体中均没有离子 C.乙过程中溶液始终为红色 D.乙过程中溶液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 19.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矿石粉碎 B.粮食酿酒,电灯通电发光 C.冰雪融化,火药爆炸 D.光合作用,食物腐败 20.人若长期食用”镉大米”(镉含量超标)会引起痛痛病。研究表明水稻对镉的吸收率与土壤的pH有紧密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物质中可用于改良土壤结构,降低水稻对镉吸收率的是( ) A.生石灰 B.熟石灰 C.烧碱 D.硫酸亚铁(水溶液显酸性) 21.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是稀硫酸,b和d一定是氧化物 B.若X是稀硫酸,a可以是紫色石蕊试液 C.若X是稀盐酸,c可以是单质 D.若X是稀盐酸,d不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22.现有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Na2CO3滴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滴至a点时,溶液中反应为CaCl2+Na2CO3═2NaCl+CaCO3↓ B.滴至b点时,溶液中HCl恰好完全反应 C.滴至c点时,溶液中含HCl、NaCl两种溶质 D.滴至d点时,溶液呈碱性 23.现有HCl与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某物质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你认为X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A.水 B.澄清石灰水 C.碳酸钙 D.纯碱溶液 24.在含有H2SO4和Na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BaCO3粉末至过量,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沉淀的质量(m1)与加入BaCO3粉末的质量(m2)的关系的是( ) A. B. C. D. 25.下列关于物质的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盐酸可用来除铁锈 B.稀硫酸在实验室里常用作干燥剂 C.氢氧化钠可用于制肥皂和造纸工业 D.熟石灰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26.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溶质有2种 B.b点所对应的X值为53 C.c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 D.图中oa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 27.如图表示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到稀氢氧化钠溶液中 B.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为吸热反应 C.60s时,溶液中溶质为NaOH和NaCl D.在20s到40s之间某一时刻,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8.Fe(OH)2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Fe(OH)3.为了能较长时间观察到Fe(OH)2白色絮状沉淀,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装入药品后应关闭止水夹,等反应完后再打开止水夹 B.H2的作用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和将A中的溶液压入B中 C.装置A中铁与稀硫酸的反应是2Fe+3H2SO4═Fe2(SO4)3+3H2↑ D.Fe(OH)2的白色沉淀现象是在A装置中产生的 29.某品牌矿泉水做了如图所示广告:两个玻璃杯中分别盛有两种 水 样,水样中分别浸有pH试纸后,左侧一杯中的试纸呈现淡橘黄色(弱酸性),右侧一杯中的试纸呈现淡绿色(弱碱性)。广告宣称弱碱性的水对人体健康有利。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左侧杯中的矿泉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B.左侧杯中的矿泉水一定含有氢氧根离子 C.将右侧杯中的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能读出水样的pH值为6.72 D.用pH试纸测定矿泉水的pH应该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后涂在试纸上 30.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子古丝绸之路新的时火内,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绞 D.冶炼金属 近三年(2017-2019)浙江省九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考试试题(化学部分)精选选择题(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NaOH和盐酸快速全部推入,用压强传感器测得一段时间内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两种溶液先后推入目的是先后与CO2反应 B.气压变小的原因是CO2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 C.ab段压强不变是因为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bc段压强变大是因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答案】B 【解答】解:A、两种溶液先后推入目的分别氢氧化钠溶液与CO2反应、稀盐酸与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吸收,气压变小的原因是CO2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ab段压强不变,是因为加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bc段压强变大,是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2.生活处处有科学,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蔗糖溶于水 B.水果榨成果汁 C.铁变成铁锈 D.汽油挥发 【答案】C 【解答】解:A、蔗糖溶于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水果榨成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铁变成铁锈,铁锈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汽油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如图给出了三种物质可能存在的转化关系,根据所学的物质性质及化学变化规律,下列选项判断正确的是( ) A.三种物质彼此间均能一步实现转化 B.实现①转化,可加入碳酸溶液 C.实现④转化,只能加稀盐酸 D.实现⑥转化,可加入熟石灰 【答案】D 【解答】解:A、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会发生反应,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不会共存,所以氢氧化钠一步反应无法制备二氧化碳,同样二氧化碳也不能一步反应制备氢氧化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水,可以相互转化,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A不正确; B、氢氧化钠与碳酸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会生成二氧化碳,B不正确; C、碳酸钠与稀盐酸、稀硫酸都可以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不是只有加入稀盐酸就能实现,C不正确; D、熟石灰为氢氧化钙,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D正确。 故选:D。 4.下面是毅行活动时,同学们沿路捡拾的垃圾,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A.泡沫饭盒 B.饮料瓶 C.易拉罐 D.塑料袋 【答案】C 【解答】解:A、泡沫饭盒属于有机合成材料,属于有机物,故A错; B、塑料饮料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属于有机物,故B错; C、易拉罐属于金属材料,由金属单质构成或合金组成,不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 D、垃圾袋属于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属于有机物,故D错。 故选:C。 5.向AgNO3、Cu(NO3)2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称量,发现滤渣的质量等于加入Zn粉的质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滤液中的溶质至少有两种 B.取反应后的滤液滴加稀盐酸,一定无白色沉淀 C.取反应后的滤渣滴加稀盐酸,一定有气泡生成 D.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答案】B 【解答】解:向AgNO3、Cu(NO3)2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粉,锌先和硝酸银反应,再和硝酸铜反应,最后和硝酸亚铁反应; A、锌和硝酸银、硝酸铜、硝酸亚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Zn+2AgNO3=Zn(NO3)2+2Ag, 65 216 Zn+Cu(NO3)2=Zn(NO3)2+Cu, 65 64 Zn+Fe(NO3)2=Zn(NO3)2+Fe, 65 56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锌和硝酸银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大,和硝酸铜、硝酸亚铁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滤渣的质量等于加入Zn粉的质量,说明锌至少和硝酸银、硝酸铜发生了反应,滤液中的溶质至少有一种,即硝酸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硝酸银完全反应,加入稀盐酸不能产生白色沉淀,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取反应后的滤渣滴加稀盐酸,不一定有气泡生成,例如锌恰好和硝酸银、硝酸铜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例如硝酸铜部分反应、硝酸铜完全反应而硝酸亚铁没有反应、硝酸亚铁部分反应时,溶液不是无色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6.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质量为m1的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经多次过滤洗涤,得到滤渣和无色滤液。将滤渣烘干,称的质量为m2.向滤液中滴入氯化钠溶液,发现有沉淀产生。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滤液中只有硝酸银和硝酸镁 B.滤渣中只有银,没有镁和锌 C.m1<m2 D.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体放出 【答案】A 【解答】解:A、向滤液中滴入氯化钠溶液,发现有沉淀产生,是因为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说明滤液中含有硝酸银,即硝酸银过量,则滤液中含有过量的硝酸银和反应生成的硝酸镁、硝酸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硝酸银过量,则滤渣中只有银,没有镁和锌,该选项说法正确; C、镁、锌和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Mg+2AgNO3=Mg(NO3)2+2Ag, 24 216 Zn+2AgNO3=Zn(NO3)2+2Ag, 65 216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镁、锌和硝酸银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大,因此m1<m2,该选项说法正确; D、滤渣中只有银,银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7.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示金属的活跃程度。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解释下列实例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氧化 B.用铁制的容器配制浸种用的波尔多液(含硫酸铜) C.用锡壶来装酸性物质 D.氢气不能还原氧化铁,所以工业炼铁的还原剂用一氧化碳 【答案】A 【解答】解:A、铝的活动性大于铁,所以常温下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氧化,故A正确; B、由于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铜,不能用铁制的容器配制浸种用的波尔多液(含硫酸铜)故B不正确; C、由于锡排在氢的前边,能与素酸反应,不能用锡壶来装酸性物质,故C不正确; D、氢气、一氧化碳都能还原氧化铁,但在工业炼铁的还原剂用一氧化碳,故D不正确。 故选:A。 8.如图中“一”表示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一”表示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戊,下面四组选项中符合图要求的是 ( ) 甲 乙 丙 丁 戊 A HCl Zn H2SO4 Al CuCl2 B C CuO H2SO4 O2 CO C Mg HCl NaOH CuCl2 MgCl2 D Na2CO3 Ca(OH)2 NaNO3 HCl CO2 A.A B.B C.C D.D 【答案】A 【解答】解:A、盐酸能与锌和铝反应,硫酸也可以与锌和铝反应,盐酸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锌能与氯化铜反应,符合图示要求; B、碳能与氧化铜和氧气反应,氧化铜能和硫酸反应,硫酸和氧气不反应,丁与丙反应一步不符合图示要求; C、盐酸能和氯化镁不反应,乙与戊反应一不符合图示要求; D、硝酸钠和氢氧化钙、盐酸都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丁与丙反应一步、乙与丙反应一步不符合图示要求; 故选:A。 9.如图所示是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其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A.塑料袋 B.奶茶杯 C.易拉罐 D.一次性快餐盒 【答案】C 【解答】解:A、塑料袋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B、奶茶杯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C、易拉罐是用铝合金制成的,不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D、一次性快餐盒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某容器中盛有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向容器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溶液中溶质种类为2种时,容器中的金属单质一定为2种 B.当溶液中溶质种类为1种时,容器中的金属一定能和盐酸反应 C.a~b段溶液减少的质量为该阶段反应生成Ag的质量减去参加反应Zn的质量 D.b~c段溶液增加的质量为该阶段参加反应Zn的质量 【答案】C 【解答】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Cu>Ag,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锌与硝酸银、硝酸铜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 Zn+2AgNO3=Zn(NO3)2+2Ag 65 216 所以析出银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减少的过程; Zn+Cu(NO3)2=Zn(NO3)2+Cu 65 64 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A、当溶液中溶质种类为2种时,溶质为硝酸锌和硝酸铜,容器中的金属单质一定有银,可能有铜,金属单质不一定为2种,故A错误; B、当溶液中溶质种类为1种时,溶质为硝酸锌,容器中的金属可能有锌,不一定能和盐酸反应,故B错误; C、a~b段溶液减少的质量为该阶段反应生成Ag的质量减去参加反应Zn的质量,故C正确; D、b~c段溶液增加的质量为该阶段参加反应Zn的质量减去生成的铜的质量,故D错误。 故选:C。 11.如图是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发行的双金属铜合金纪念币。该 纪念币材质为多种金属包钢铸造,属于金属合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形成合金后,合金往往比纯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B.把纪念币投入到足够的稀盐酸中,最后不会有固体剩余 C.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该纪念币属于混合物 D.从物质的材料角度看,该纪念币属于金属材料 【答案】B 【解答】解:A、合金比纯金属有更优良的性能,形成合金后,合金往往比纯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B、纪念币中含有铜,铜不与稀盐酸反应,把纪念币投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最后有固体剩余,故选项说法错误。 C、纪念币是用铜合金制成的,合金属于混合物,该纪念币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合金属于金属材料,该纪念币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2.2019年我国发行了第五套人民币,伍角硬币材质由钢芯镀铜合金改为钢芯镀镍。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A.金属的耐腐蚀性 B.金属的导电性 C.金属的硬度 D.金属的耐磨性 【答案】B 【解答】解:A、金属的耐腐蚀性,是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需要考虑的因素,故选项错误。 B、金属的导热性,不是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需要考虑的因素,故选项正确。 C、金属的硬度,是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需要考虑的因素,故选项错误。 D、金属的耐磨性,是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需要考虑的因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3.下列说法符合图中漫画情景的是( ) A.此反应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B.若金属1是锌,金属2可能是铁 C.此反应可能是Cu+2AgCl═2Ag+CuCl2 D.此反应可表示CuSO4与NaOH溶液反应 【答案】B 【解答】解:A、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单质和化合物,所以该反应是置换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故A错误; B、金属与盐反应时金属必须排在盐中金属的前面,锌排在铁的前面,锌能置换出铁,故B正确; C、因为氯化银属于沉淀,所以铜与它不反应,金属与盐反应时,反应物中的盐必须溶于水,故C错误; D、由图示可知,该反应是金属与盐反应,不是盐与碱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14.“愚人金”实为铜锌合金,外观与黄金极为相似,常被不法商贩冒充黄金牟取暴利。下列关于鉴别“愚人金”与黄金的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A.测质量,质量小的是“愚人金” B.灼烧,表面变紫红色的是“愚人金” C.浸没在稀硫酸中,表面有气泡产生的是“愚人金” D.浸没在硫酸锌溶液中,表面附着白色物质的是“愚人金” 【答案】C 【解答】解:A、由于不知道体积是否相同,因此通过测质量不能区分两种物质; B、灼烧,由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能发生反应,合金中的铜能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因此表面不能变紫红色; C、浸没在稀硫酸中,金不能和稀硫酸反应,合金中的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因此表面有气泡产生的是“愚人金”; D、金、锌、铜等物质都不能和硫酸锌反应,因此不能区分两种物质。 故选:C。 15.将7.3%质量为m1的HCl溶液和未知浓度质量为m2的NaOH 溶液混合均匀,改变HCl溶液的质量m1进行实验,始终保持m1+m2=50克,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结果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3℃左右 B.HCl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C.图中A点所得溶液的溶质是NaOH D.通过计算可确定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2% 【答案】D 【解答】解:A.从图可以看出起始温度为21℃,说明环境温度在 21℃左右,选项说法错误。 B.由图可知,HCl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会放出热量,是放热反应,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图可以看出当30g盐酸与20g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温度达到最高,此时为恰好完全反应。而图中A点时盐酸为15g时,氢氧化钠溶液为35g,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以溶质中有生成的氯化钠和剩余的氢氧化钠,所以所得溶液中的两种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钠,选项说法错误; D.设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NaOH+HCl=H2O+NaCl 40 36.5 20g×x 30g×7.3% x=12%,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6.下列物质与对应的用途错误的是( ) A.K2CO3:促进作物茎杆粗壮 B.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稀盐酸:除铁锈 D.石蕊试液: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 【答案】D 【解答】解:A、钾肥能促进作物茎杆粗壮,所以K2CO3能促进作物茎杆粗壮,故A正确; B、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发生的是酸和碱中和反应,故B正确; C、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C正确; D、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可以用pH试纸,而石蕊试液能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但不能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故D错误。 故选:D。 17.在①二氧化碳②酚酞试液③稀盐酸④碳酸钠四种物质中,能和氢氧化钙反应且反应中表现出了“碱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答】解:①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其它碱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表现出了“碱的通性”。 ②氢氧化钙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其它碱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表现出了“碱的通性”。 ③稀盐酸能与氢氧化钙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其它碱也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表现出了“碱的通性”。 ④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其它碱不一定能与碳酸钠反应,如氢氧化钠,没有表现出了“碱的通性”。 能和氢氧化钙反应且反应中表现出了“碱的通性”的组合是①②③。 故选:B。 18.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将含有酚酞的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两个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硫酸铜溶液,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导电性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曲线对应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 B.M点时甲曲线的烧杯中的固体和液体中均没有离子 C.乙过程中溶液始终为红色 D.乙过程中溶液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 【答案】C 【解答】解:A、甲曲线的导电性先降低,恰好完全反应时减少至0,甲曲线对应氢氧化钡与硫酸铜的反应,氢氧化钡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恰好完全反应时导电性减少至0,故选项说法错误。 B、M点时甲曲线的烧杯中的固体中有离子,硫酸钡是由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氢氧化铜是由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乙曲线是氢氧化钡与硫酸钠溶液的反应,氢氧化钡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乙过程中溶液始终为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D、乙过程中是氢氧化钡与硫酸钠溶液的反应,氢氧化钡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数目减少,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数目没有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9.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矿石粉碎 B.粮食酿酒,电灯通电发光 C.冰雪融化,火药爆炸 D.光合作用,食物腐败 【答案】D 【解答】解:A、海水晒盐、矿石粉碎都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粮食酿酒,属于化学变化;电灯通电发光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冰雪融化属于物理变化,火药爆炸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光合作用、食物腐败都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0.人若长期食用”镉大米”(镉含量超标)会引起痛痛病。研究表明水稻对镉的吸收率与土壤的pH有紧密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物质中可用于改良土壤结构,降低水稻对镉吸收率的是( ) A.生石灰 B.熟石灰 C.烧碱 D.硫酸亚铁(水溶液显酸性) 【答案】B 【解答】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土壤pH=7.6左右时,水稻对镉的吸收率几乎不变即最小,而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名,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一般不用于改良土壤结构,故不符合题意;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土壤pH=7.6左右时,水稻对镉的吸收率几乎不变即最小,而熟石灰呈弱碱性,可用于改良土壤结构,故符合题意; 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土壤pH=7.6左右时,水稻对镉的吸收率几乎不变即最小,而烧碱是氢氧化钠俗称,显碱性,价格太贵,不能用来改良土壤结构,故不符合题意;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土壤pH=7.6左右时,水稻对镉的吸收率几乎不变即最小,而硫酸亚铁水溶液显酸性,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是稀硫酸,b和d一定是氧化物 B.若X是稀硫酸,a可以是紫色石蕊试液 C.若X是稀盐酸,c可以是单质 D.若X是稀盐酸,d不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答案】A 【解答】解:A、若X是稀硫酸,b和d不一定是氧化物,也可能是氢氧化铁、氢氧化铜,故选项说法错误。 B、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若X是稀硫酸,a可以是紫色石蕊试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C、若X是稀盐酸,c可以是单质,应为铁,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若X是稀盐酸,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溶液应变红色,d不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22.现有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Na2CO3滴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滴至a点时,溶液中反应为CaCl2+Na2CO3═2NaCl+CaCO3↓ B.滴至b点时,溶液中HCl恰好完全反应 C.滴至c点时,溶液中含HCl、NaCl两种溶质 D.滴至d点时,溶液呈碱性 【答案】B 【解答】解: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了,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开始生成沉淀,最后到达最高点说明已经完全反应。 A、b点表示稀盐酸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则滴至a点时,稀盐酸有剩余,溶液中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选项说法错误。 B、滴至b点时,溶液中HCl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滴至d点时,碳酸钠与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则滴至c点时,氯化钙有剩余,溶液中含CaCl2、NaCl两种溶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D、滴至d点时,碳酸钠与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溶液呈中性,故选项选项错误。 故选:B。 23.现有HCl与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某物质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你认为X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A.水 B.澄清石灰水 C.碳酸钙 D.纯碱溶液 【答案】D 【解答】解:A、向HCl与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水时,溶液的酸性减弱,pH增大,但不可能等于7、大于7,故选项错误。 B、向HCl与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石灰水时,氢氧化钙会与盐酸反应使pH值增大,但不会与氯化钙反应,曲线不会有水平一段,故选项错误。 C、向HCl与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钙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曲线不会有pH大于7一段,故选项错误。 D、向HCl与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纯碱溶液时,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酸性减弱,pH升高,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继续加入碳酸钠时,碳酸钠又和氯化钙反应碳酸钙沉淀和显中性的氯化钠,在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的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当氯化钙完全反应后,再加入碳酸钠时,溶液的pH又升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4.在含有H2SO4和Na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BaCO3粉末至过量,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沉淀的质量(m1)与加入BaCO3粉末的质量(m2)的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答】解:每197份质量的碳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233份质量的硫酸钡沉淀,硫酸钠不会与碳酸钡反应,所以加入碳酸钡粉末后,沉淀的质量开始增加的幅度大,完全反应后,沉淀增加的幅度小,故选:C。 25.下列关于物质的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盐酸可用来除铁锈 B.稀硫酸在实验室里常用作干燥剂 C.氢氧化钠可用于制肥皂和造纸工业 D.熟石灰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B 【解答】解:A、盐酸能与铁锈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可用来除铁锈,A正确; B、稀硫酸没有吸水性,在实验室里不能用作干燥剂,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B错误; C、氢氧化钠可用于制肥皂和造纸工业,C正确; D、熟石灰可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用来改良酸性土壤,D正确; 故选:B。 26.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溶质有2种 B.b点所对应的X值为53 C.c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 D.图中oa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 【答案】A 【解答】解:A、a点表示碳酸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氯化钙两种,A选项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2.2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g。设生成2.2g气体所需的Na2CO3的质量为y,生成沉淀5.0g所需Na2CO3的质量为z。则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y 2.2g 解得y=5.3g;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z 5.0g 解得z=5.3g; x=(5.3g+5.3g)÷10%=106g,B错误; C、c点的溶液中含有Na2CO3、NaCl两种溶质,由于Na2CO3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C选项错误; D、图中oa段表示生成的气体质量,D选项错误; 故选:A。 27.如图表示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到稀氢氧化钠溶液中 B.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为吸热反应 C.60s时,溶液中溶质为NaOH和NaCl D.在20s到40s之间某一时刻,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C 【解答】解:A、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即该实验是将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稀盐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图,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逐升高,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60s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说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溶质为NaOH和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D、40s时放出的热量还没有达到最高,还没有完全反应,稀盐酸有剩余,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8.Fe(OH)2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Fe(OH)3.为了能较长时间观察到Fe(OH)2白色絮状沉淀,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装入药品后应关闭止水夹,等反应完后再打开止水夹 B.H2的作用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和将A中的溶液压入B中 C.装置A中铁与稀硫酸的反应是2Fe+3H2SO4═Fe2(SO4)3+3H2↑ D.Fe(OH)2的白色沉淀现象是在A装置中产生的 【答案】B 【解答】解:A、装入药品后应打开止水夹,等把A、B中的空气排出后,关闭止水夹,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H2的作用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和将A中的溶液压入B中,使硫酸亚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该选项说法正确; C、装置A中铁与稀硫酸的反应是Fe+H2SO4=FeSO4+H2↑,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Fe(OH)2的白色沉淀现象是在B装置中产生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29.某品牌矿泉水做了如图所示广告:两个玻璃杯中分别盛有两种 水 样,水样中分别浸有pH试纸后,左侧一杯中的试纸呈现淡橘黄色(弱酸性),右侧一杯中的试纸呈现淡绿色(弱碱性)。广告宣称弱碱性的水对人体健康有利。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左侧杯中的矿泉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B.左侧杯中的矿泉水一定含有氢氧根离子 C.将右侧杯中的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能读出水样的pH值为6.72 D.用pH试纸测定矿泉水的pH应该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后涂在试纸上 【答案】D 【解答】解:A.右侧烧杯中的水样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而不是酚酞使矿泉水变红色,故错误; B.左侧烧杯中的矿泉水显酸性,其中一定存在氢离子而不存在氢氧根离子,故错误; C.用pH试纸测到的pH是一个整数,而不会出现小数,故错误; D.用pH试纸测定矿泉水的pH值应该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后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即可,故正确。 故选:D。 30.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子古丝绸之路新的时火内,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绞 D.冶炼金属 【答案】C 【解答】解:A、造纸过程中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B、火药爆炸过程中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C、蚕丝织绞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D、冶炼金属过程中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