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基本操作一览表
注:实验类型代码说明—— A分组实验 B演示实验 C参观考察 D种植.饲养.采集.制作
序号 课 题 实践活动名称 类型 实践器材、药品(含自制、自备器材及挂图) 实验步骤与方法 注意点 实验意义
1-1 温度与气温 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A 温度计、温度填充图 1.手拿温度计上端(拇指、食指和中指)。2.观测时,等示数稳定时再读数(小液泡虽然敏感,但也需要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约2-3分钟)。3.视线要和温度计的示数保持相平。4.读数时,不要对着温度计说话,避免呼出的气影响温度。 1.室内温度的测量,可以在教室里挂一支气温计,便于全班同学观测。2.每天测量温度的时间和地点要一致,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3.温度计是易碎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用好后要入盒,避免放在桌子上滚落地上打碎。 掌握正确测量气温的方法。
1-2 气温的测量 A
1-3 风向和风速 制作风向标 D 硬吸管、硬纸板、带橡皮的铅笔、大头针、透明胶带、剪刀等 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或麦秆),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2、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4、剪一个圆形纸板,写上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8各方向,然后中间戳洞,把铅笔插入圆形纸板。5、确定好方向(可借助指南针),与圆形纸板上的方向一致,然后测定风向。 1、到空旷的场地上测风向。2、指南针的正确使用:方向的测定可借助指南针,指南针平方,待指针静止时,轻轻转动指南针盒,使磁针的南北两极和盒上标明的南北方向一致,这时指针盒上标明的方位就于实际方向相对应。指南针务必要远离以下列举的各种物品,才可避免磁针发生错乱:指南针应离铁丝网10米,高压线55米,汽车和飞机20米,以及含有磁铁如磁性容器等10米。 学会使用简易风向标测风向。
1-4 降水量的测量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 D 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纸带、透明胶带、剪刀、喷壶 1、在直筒的透明杯子外面贴上一张纸条,并在上面画好刻度,纸条0刻度对齐杯底。 为方便测量,也可将水倒入小口径杯子内测量,刻度要根据两杯口径比进行放大。 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5 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A 2、站直身子用喷壶对准杯子喷水,模拟降雨。3、降水5分钟后,看看降了多少毫米的"雨"。4、对照降水等级表,判断降水等级。 1、读数时,雨量器放在水平桌面上。视线和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时读取雨量器的刻度数。2、以凹面为准。
2-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A 透明的玻璃杯、盛有水的水槽、食盐、面粉、沙、筷子、搅拌棒、滤纸、漏斗、烧杯、方座支架 1、第一步:静观。把溶解的物质放入水中,静观物质在水中的变化。2、第二步:搅拌。这一环节可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否均匀,是否变成肉眼无法看见的物质颗粒。因此搅拌时要先慢后快,这样便于观察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3、第三步:静候。物质的溶解有快慢,溶解到一定程度后,物质看起来一下子溶解不了不要急于下判断,过一会还会继续溶解。 溶解的一个判断条件是在水中是否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这和粉笔末颗粒在水中的漂浮现象是不同的。 通过比较认识不同物体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理解溶解有一个“分解”和“分散”的过程。
2-2 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A
2-3 过滤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B 一贴 二低 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可适当在滤纸外围加点水)。“二低”: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1、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口,要紧靠玻璃棒,使液体慢慢流入漏斗内。2、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 ,玻璃棒稍倾斜,可呈45度角。3、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 ,可避免食盐溅起来。 1、过滤必须用玻璃棒引流,不可直接将滤液倒入漏斗 。2、滤纸要完好,无破损,否则会影响过滤效果 。3、承接滤液的烧杯要洁净,否则会使得到的滤液受到污染。附:玻璃棒的用途:玻璃棒用于搅拌液体、引流或蘸取试液。实验前后应及时洗净玻璃棒,以防沾污试剂。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击器壁,防止碰破容器或造成液滴溅出,因为化学实验对溶液的要求很高,轻微的碰触也会影响实验结果。在没有玻璃棒的情况下可以用筷子代替食盐溶解实验,但如果是搅拌浓盐酸或腐蚀性强的液体不能用筷子代替。 通过实验理解溶解后的物质颗粒是非常微小的。
2-4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A 四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筷子、高锰酸钾、药匙、食盐、面粉、沙、比较溶解记录表 1.玻璃杯内装适量水,再放入一两颗高锰酸钾颗粒。2.观察现象。3.轻搅水使之缓动,观察现象。4.继续搅拌水,使溶液颜色无均匀。 1.高锰酸钾的取放要规范。取时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上,取时用药勺,不能用手直接拿,没药勺可以用纸槽。2.勺子的使用:像高锰酸钾这样的化学物品,不能用手拿,要用小勺拿取。为了避免起化学反应,在实验中一般选用药勺,尽量避免用金属勺子。 理解溶解与不溶解的实质:物质是否在水中分解成十细小的颗粒并均匀分布在水中。
2-5 比较观察不同物质在水里的溶解 A 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状态,比较相同与不同。 对照记录表进行观察。
2-6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于水的 A 两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胶水、洗发液、筷子、小匙、醋、酒精、食用油、3只装水的试管、试管架、液体间的溶解记录表 1.取一勺胶水或洗洁精倒入水中,观察它是怎样进入水中的。当杯子静静地放着,胶水或洗发液是怎样扩散的?2.再用玻璃棒轻轻地搅拌一下,观察。3.最后用玻璃棒充分地搅拌,观察,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胶水和洗洁精:先沉到水底,再一丝一丝扩散,搅拌后形成了稳定的水溶液。 扩展溶解概念,包括溶剂与溶质都可以是液体和气体。
2-7 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A 实验在试管里做,(醋、酒精、食用油可以用小瓶子分发,也可以让学生用滴管取,如果每组只有一个滴管,先取醋、酒精,最后取油) 醋:进入水面后,就慢慢的化开来。(从上往下逐渐扩散)。 酒精:进入水中时,丝状物,集中在上面,振荡后丝状扩散。(较难看清楚扩散过程) 食用油:浮在水面,不扩散,振荡后变成小油滴,仍不扩散。 滴管的使用方法:中指、无名指夹住滴管,食指大拇指轻捏胶头,取液体时,先挤一下,伸入液体,放开胶头,竖拿。讨论:是否把酒精染色?
2-8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A 2个透明玻璃杯各装30毫升水、筷子、食盐、小苏打、汽水、开瓶器1个、注射器附橡皮帽 分别把20克食盐和小苏打均分成6份。在水中分别逐份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到不能溶解完,记录加入的量。 不同的温度、气压下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一般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更大些。 不同的物体在水(或其它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2-9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B 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水(汽水),封住注射口,抽拉注射器,看到管壁有气泡,推注射器,气泡减少或消失。 气体的溶解度与气压和温度的关系也十分紧密。
2-10 溶解的快与慢 哪一个溶解得快 A 透明玻璃杯、筷子、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方糖、溶解快与慢记录表 一样的两个杯子内装有相同量的水,放入相同量的盐,分别用搅拌与不搅拌、热水与凉水、粗盐与细盐进行对比。 一个小组选做其中一个实验。如无粗、细盐,可只在下一实验中作碾碎与不碾碎对比研究。 加热、粉碎、搅拌能加快溶解。
2-11 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A 同上让学生自主设计与实验。也可以加同时使用两种方法加速溶解。 需要教师帮助碾碎方糖。
2-12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A 装100毫升水的烧杯、筷子、药匙、记录纸、天平、精盐 1、倒100毫升水,舀一平勺食盐倒在杯里(用尺子刮平)。2、用玻璃棒搅拌,先慢后快,便于观察。3、边观察边记录。4、食盐全部溶解后,再倒一平勺食盐,用筷子搅拌,食盐再溶解后,再加入第三小份食盐……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记录加入食盐的量(份数):总勺数减去一勺。5、用天平称称出一勺几克实验,算出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1、实验使用的盐选择细盐或粉盐比较好。2、为节约课堂时间,可以把100毫升的水减半到50毫升,刚开始放盐可以两勺一次。3、食盐和水不能洒到杯子外面。4、做好的浓盐水保存下来,可做下次盐水的分离实验。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2-13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探究食盐和水会一起蒸发吗 B 浓盐水、清水、筷子、蒸发皿、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火柴、放大镜 1.将上节课做实验留下的浓盐水倒入烧杯(底部没有未溶解的食盐),水面高度做好记号。2.将烧杯放在通风处,使水分蒸发,观察盐水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要在上节课就开始做,将烧杯放置在窗户边蒸发得会快些,3天以上会有较明显的盐结晶附在烧杯壁上,并由于毛细现象而往上长。 水能蒸发,但盐不会随着水一起蒸发,所以能用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
2-14 加热蒸发皿中的浓盐水 B 1、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5—10毫升。2、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外焰加热。火柴轻轻甩灭后放至一旁。3、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避免盐晶体烧焦发黄。4、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如蒸发皿内出现较多量的食盐晶体时即应停止加热,用蒸发皿余热使剩余少量液体蒸。如果仍继续加热,附着在晶体上的少量水与热蒸发皿接触即爆沸,无水晶体各面受热不均,也会发生飞迸现象
3-1 听听声音 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B 大小音叉或大小不同的铁钉 听不同的声音,并用高、低、强、弱来描述。1.用相同力度敲击不同的间叉。2.用不同力度敲击同一物体。 铁钉可以改用长短不同的细钢管,管的一头拴上线。轻重对应强弱,高低的辨别可以对照音阶。 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
3-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使物体发出声音 A 鼓或锣、钢尺、皮筋、音叉和装有水的水槽 想办法使锣、鼓、钢尺、橡皮筋发出声音,并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研究物体研究方法物体状态是否发声鼓(锣)压(放几粒粉笔头)鼓(锣)敲(放几粒粉笔头)钢 尺弯曲钢 尺拨动橡皮筋拉长橡皮筋拨动 压、折、拉的动作要缓,时间稍长。 认识到对物体用力,使物体发生变化或运动并不一定能使物体发出声音。
3-3 观察发声物体 A 1.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2.观察音叉在水里的振动。 通过各种办法使实验现象更加容易观察到。除了看,利用触觉来进行观察有更好的效果。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4 声音的变化 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A 钢尺、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单、钉两颗钉子的木板、橡皮筋、长短不同的铁钉、粗细不同的钢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铁管、六弦琴 轻轻拨动和用力拨动钢尺,观察记录尺子的振动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如果要教师演示,用不同力度敲击三角铁(乐器),也能明显地观察到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物体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3-5 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A 1.四只杯子分别标上号。2.依次装上满杯、3/4杯、1/2杯、1/4杯水3.用小棒(金属小棒为佳)从高到低,从低到高敲击杯口,比较音的变化。 1、如果用的是口小的瓶子,敲击发出的音和广口瓶发出的音高上不一样的。2、在试管中加水,敲击试管,试管发出的声音是由试管玻璃和水振动产生的。对着试管口朝水平方向轻轻吹气,发出的“嗡嗡”声是有试管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高→低;低→高。理由:敲击试管时,振动的物体是玻璃和水,水越多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吹试管时,振动的物体是空气,空气越多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 物体振动快,发出声音高;物体振动慢,发出声音低。
3-6 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A 拨动松紧不同的两根橡筋,观察比较振动快慢与声音有什么不同。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有关,大、长、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小、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一个物体只有一个固定的音高(振动频率)。声音的高低与敲、弹、拨的力度无关。
3-7 更多的物体音高的不同 A 观察比较各种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与声音的高低有什么关系。
3-8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尺子的音高变化 A 钢尺、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单、“音高变化柱形图”表格。 1.预测音高与尺子长短的关系。2.确定尺子伸出桌面的四个长度。3.按照确定好的长度固定好尺子,拨动尺子发出声音,记录声音的高度。4.在记录表上记录相应的尺子长度和声音高低。并制成柱状图。 1.四个长度要有足够的间隔,便于分辩声音的高低。2.尺子不能与桌子碰撞,手要压在尺子与桌沿的交界处。3.要注意控制声音的强弱变化尽量小,同时防止学生误认为振动幅度大声音低或振动慢声音弱。4.可用长短不同的钢管重复实验,以达到声音强弱相近的情况下比较物体短长—振动快慢—声音高低。
3-9 声音的传播 振动与声波 A 音叉、小锤、水槽、土电话、铝箔条、米尺、棉线、尼龙绳、空气传播声音装置视频、玻璃钟罩、抽气机、闹钟或电铃 1.用击打过的音叉靠近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2.使用土电话说和听。3.想,音叉如何使水面起波纹,土电话如何传声音? 1.音叉靠近但不直接接触水面。2.若只演示,可在线中间挂一小铃,便于其他学生观察说话时线的振动。3.水波是横波,声波是纵波,是由于空气牌压缩—膨胀的反复变化中,形成一系列疏、密变化的波,将振动能量传送出去。声波还能上下传播。 利用水波理解声音也是一种波,通过空气、棉线等物体传播。
3-10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A 1.把每种材料的一端分别与音叉连接。2.另一个同学在材料另一端倾听和感受音叉的振动3.物体要绷紧,铝箔比较难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定,但要使用不同质地的材料。 声音能在各种物体中传播。声音要通过物体传播。 各种物体都能传播声音,但传播声音的本领有差异。
3-11 闹钟铃声在玻璃罩中的传播 B 1.未抽气,铃响,听得清。2.抽气,铃响声渐轻,到听不见。3.放入气体,铃声渐响。 由于一般学校缺少抽气设备,可改用玻璃烧瓶加热与降温的办法改变空气密度:1.烧瓶内装水10-20厘米3,在穿过橡皮塞的玻璃管下端悬吊一玩具小铃,将橡皮塞塞紧。2.轻轻摇动烧瓶,听见小铃声音。3.给烧瓶加热,烧至玻璃管上端橡皮管口排出水蒸气时(尽量赶出瓶内空气),关闭夹子,停止加热,待瓶内水蒸气凝结后再摇动烧瓶,听见铃声很小。4.松开夹子,听见“咝”的进气声。再摇动烧瓶时,铃声又变大。 从铃声强弱变化的对比,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要借助物体传播。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3-12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的结构和功能 C 耳的结构模型、塑料杯、气球皮、橡皮筋、音叉、少量的盐或细沙 观察耳结构模型,思考讨论外耳、中耳、内耳有什么作用。 外耳-收集声波,中耳-转化为振动并放大和传递,内耳-接收振动,刺激神经,产生信号再传递到大脑。 认识耳的结构。
3-13 鼓膜的振动 B 1.制作鼓膜模型,在鼓膜模型上放些碎泡沫。2.敲击音叉,观察“鼓膜”有什么变化。3.比较音叉发出较强、较弱声音时,“鼓膜”振动有什么不同。4.比较音叉距“鼓膜”远近不同处发出声音时“鼓膜”振动有什么不同。 1.步骤3注意控制音叉与模型的距离。2.步骤4注意控制音叉的音量。 认识鼓膜的作用。
3-14 耳廓的作用 B 录音机。 1.调录音机音量到学生不易听到。2.请学生用手挡在耳后,听录音机发出的声音。3.放开手后再比较听到的声音。 1.保持安静。2.音量控制适当,也可用音乐贺卡。3.多做几次。 认识耳廓的作用。
3-15 保护我们的听力 控制物体发声 A 塑料罐或空易拉罐、黄豆、棉花、毛巾、废报纸等 1.用塑料罐或空易拉罐、黄豆制作发声罐。2.利用棉花、毛巾、废报纸等材料使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变弱。 可以从发声环节入手,也可以从声音传播环节想办法。 减少振动和阻隔声波的传播可了降低噪音。
4-1 身体的结构 观察我们的身体 C 人体模型(可选)。 1.观察人体外部结构。2.观察人体内部结构。 可以先用听、摸的方法,结合日常经验(如吃饱后哪个部位胀?)了解人体内部结构。 认识身体的几大部分和主要器官。
4-2 骨骼、关节和肌肉 观察上肢的运动 A 哑铃或者其他重物、记录纸,人体骨胳模型(可选) 1.做握举哑铃的动作,反复屈伸前臂。2.观察手上各部位的运动。3.观察比较胳膊上的肌肉变化。 画示意图作记录。分别记录骨胳、关节、肌肉的变化。要把各部分变化联系起来。 骨胳、关节、肌肉协调完成工作。
4-3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反复呼吸的空气变化 A 塑料口袋、粗吸管、水槽、广口瓶、玻璃片、水、火柴 1.塑料袋灌入空气,袋口放一粗吸管,扎紧袋口。2.含住吸管呼吸多次。3.把呼吸一次及多次后的袋内气体装入广口瓶,与新鲜空气一起比较支持火柴燃烧的时间。 1.有不适则停止。2.在无风状态下燃烧。玻璃片要开得小而慢。 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4-4 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体验心脏的工作 A 2只水盆、水、洗耳球、塑料管、记录单 洗耳球一端接入水中,反复挤压和松开洗耳球,观察水的流动,体验手的感觉。 是否有设备能把水从一处吸到另一处?然后体验心脏的工作及强度。 心脏不停地收缩挤出血液,舒张吸回血液,工作强度很大。
4-5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模拟胃的蠕动实验 A 塑料口袋、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 1.塑料内装上水、切成小块的馒头、煮熟的蔬菜。2.反复揉搓袋子,观察食物的变化。 水量要控制好,使食物之间有足够的摩擦。 认识胃的功能。
4-6 模拟食道输送食物实验 A 透明塑料软管、熟米饭粒 在塑料软管中装入米饭,想办法使米饭向下移动,观察米饭有什么变化。 是否可以使用碎饼干? 认识食道的功能。
4-7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观察口腔 C 镜子。 观察口腔。咀嚼食物,观察食物在咀嚼前后有什么不同。 分析舌、牙、唾液的作用和共同配合。 了解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4-8 观察牙齿 C 牙齿模型。 观察牙齿或牙齿模型,画下牙齿的形状和排列。 分析三种牙齿的不同作用。 了解牙齿的分工和作用。
附3-11实验装置图与说明
3-11实验:如果没有抽气机、抽气盘,可用图1.54-6所示装置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烧瓶内装水10-20厘米3,在穿过橡皮塞的玻璃管下端悬吊一玩具小铃,将橡皮塞塞紧。轻轻摇动烧瓶,听见小铃声音;给烧瓶加热,烧至玻璃管上端橡皮管口排出水蒸气时(尽量赶出瓶内空气),关闭夹子,停止加热,待瓶内水蒸气凝结后再摇动烧瓶,听见铃声很小。松开夹子,听见“咝”的进气声。再摇动烧瓶时,铃声又变大。从铃声强弱变化的对比,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