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3内能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共1课时。内能涉及到微观世界的抽象内容,内能概念的建立基于机械能、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内能也是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能量,是学习内燃机原理的基础。通过六年级科学和八年级物理热传递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知道内能以及自然界中其它形式的能量,内能可以转移或与其它形式的能进行转化。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在同学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分子动理论知识,从物体内部结构层面揭示物体内能的本质,结合已学知识探讨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初步体会模型构建的科学思维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和认知规律,通过与机械能类比以及分组实验、活动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学习习惯,提高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体会物理学习过程是由现象到本质不断探究的过程。不断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日常学习中。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类比、讨论等方式,知道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和物体内能等概念,发展模型构建的科学思维2.知道内能的单位,知道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3.通过对内能概念的深入思考讨论,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体积、状态有关,培养深度思维习惯。4.经历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的过程,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感受比较、归类的科学方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对内能的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2.难点:内能的概念;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区别。四、教学资源与实验器材1.演示实验:电子打火器,酒精,气球,红外线温度计,压缩点火仪2.学生实验:(11组)铁丝,砂纸,小烧杯,热水,冰块3.课件:自制PPT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瓶内燃气将瓶盖冲出演示实验,引出内能的概念。再通过联系分子动理论知识,以及与机械能类比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的概念。引导学生对内能深入思考,联系分子动理论和宏观现象,并借助模型分析,知道内能与温度、体积、状态有关。创设探究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对改变内能的方法进行分类归纳,从而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从能量的角度进行分类,理解两种方式的本质区别。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内能的概念,通过瓶内燃气对瓶盖做功,引出燃气具有的能属于内能,结合分子动理论和机械能知识,揭示内能本质,归纳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方法是:创设探究情境,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来改变铁丝的内能。将各种方法交流,运用比较归类的科学方法,归纳出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1)内能概念的理解。通过演示实验的分析和学生依据已有知识,运用类比和模型构建的科学方法,使抽象知识直观的呈现,有利于初中学生对物质内部能量的认识,再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可以有效突破理解内能概念这一难点。(2)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区别。方法是:通过分组实验和将改变内能的方法分类,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分析做功改变铁丝内能的原因,一类是内能的转移过程,另一类是内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过程。本设计通过演示实验、自主探究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复习、类比、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逐步建立、理解有关内能的知识。要求学生解释一些有关内能的现象,体会物理知识和生活生产的联系。六、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教学流程说明:情景Ⅰ演示实验:“瓶内燃气顶出塞子做功”通过演示实验,请同学分析瓶内燃气推动瓶盖做功,引出内能的概念。活动Ⅰ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机械能知识,通过类比和分组讨论,使抽象知识直观的呈现,有利于初中学生对物质内部结构的认识,形成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的概念,发展模型构建的科学思。情景Ⅱ展示图片“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冰块是否具有内能”分析图中冰块具有内能,进一步设疑在自然界中是否有内能为零的物体,从而得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的结论。引出影响内能大小因素的讨论。活动Ⅱ学生实验:“试用多种方法改变铁丝内能”使用提供的各种材料,自行设计方案,分组进行实验。将方法、现象和结果记录在活动卡上,进行交流,比较归纳出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今天,让我们共同见证一个伟大的时刻——将这只“小狗”送上太空。演示实验:瓶内燃气对塞子做功,由于能够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从而引出内能的概念。新课1、内能(1)内能的本质是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请同学结合分子动理论,展开想象,类比篮球的机械能,形成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从而归纳出内能的概念。(2)分析图片“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冰是否具有内能”,进一步提出在自然界中是否有内能为零的物体,归纳: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3)问:物体机械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出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的讨论。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1)通过学生活动:如何比较质量相同的两杯水内能的大小?结合分子动理论,讨论得出温度影响物体的内能。借助情景热胀冷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得出体积影响物体的内能。通过观察烧杯内的冰块吸收热量,熔化为液态水,得出影响内能的因素还有状态。例题1.一个温度为10℃的铅球以5米/秒的速度被抛出,跟它静止在地面上被加热到25℃相比较,哪一种情况下它的内能大?哪一种情况下它的机械能大?通过例题的分析,知道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3、改变内能的方式(1)学生实验:“试用多种方法改变铁丝的内能”使用提供的各种材料和仪器,自行设计方案,分组进行实验,将改变铁丝内能的方法记录在活动卡上;(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思考:影响同一物体内能的因素有三个,根据桌上的器材,我们采用改变哪个因素来改变铁丝内能较为方便?这些方法中从铁丝内能的来源(是能量的转移还是不同形式能的转化)角度,可以分几类呢?学生讨论,比较归纳。引导学生分析能量的转移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进行的,不同形式能之间的转化是通过做功的过程进行的。从而总结出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做功。(3)演示实验压缩点火:“压缩气体做功”观察实验现象:棉花燃烧,理解外界对物体做功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内能增加。(4)气球内气体放出时对外界做功,用红外线温度计定量测量气球温度的变化,理解物体对外做功时,物体的内能减少,内能转化为机械能。(5)在同学们看不到的情况下,使铁丝的内能增大,问能否判断出是通过哪种方式改变的,从而说明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时效果相同。(6)热传递和做功的实质从能量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中,铁丝获得的内能从哪里来?得出热传递的本质是内能的转移,做功的本质是其它形式的能与内能的转化。例题2.“物体内能减小,一定是放出了热量”,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的理由。结束语:.这节课开始提出的将“小狗”送入太空,虽然在课堂上没能实现,但我国已经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使“上九天揽月”的伟大梦想成为了现实。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三)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分析火箭发射时能量的转化。2.社会调查:请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家庭生活、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改变内能的实例,并分析是通过何种方式改变的。板书设计5.3内能1.定义2.一切物体具有内能3.影响内能的因素:温度、体积、状态4、改变内能的方式(1)热传递;(2)做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