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日期 周次 课时 / 课题 4.4 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材 解读 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资源问题) 2、体会可持续发展观点 3、建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环境、与环境协调、和谐的价值观 重点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难点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学情 教学 准备 投影仪、PPT 环节 师生活动 占用时间 教学 过程 设计 一、引入: 1、思考:面对温室气体含量升高、全球变暖、森林和湿地面积剧减、大气和水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问题,我们人类应该怎样面对? 人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并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发展模式。 内容包括: 生态、经济、社会这三个方面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1)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例如,使用的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其再生速度; 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其可再生替代资源的开发速度; (2)良好的生态环境 例如,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能够得到恢复。 计划砍伐,植树造林,可保证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活动:关于我国的发展之路有三种观点。 观点1 :把能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先把经济发展起来,等到拥有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后,再来解决环境问题; 观点2 :利用发达国家现在正在实行的高投入、高技术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模式,来解决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观点3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承受的能力,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请收集有关材料和事实,说明我国目前为什么不能走前面两种道路,而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可持续发展的三要素 (1)环境要素: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2)社会要素:要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 (3)经济要素: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增长质量。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4、可持续发展在行动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 世纪议程》 将可持续发展由概念、理论推向行动,要求各国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规划,迎接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思考:为什么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的一致行动?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只有合作才能真正得以解决。 阅读:我国发布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 (二)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人口控制、环境污染的防治、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需要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解决。 1、科学可以为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例如,我国2010 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2、科学可以为解决资源危机提供理论基础。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技术、开发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都需要依靠科学。 例如,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其蕴量巨大。我国在2011年的装机容量比2010年增长39.4%。 3、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探究自然灾害的成因,从而提高自然灾害预报的准确性,为防灾减灾服务。 例如,人们利用卫星云图来监测台风的活动情况,为准确分析天气和预报天气提供依据。 4、科学可以为防治环境污染提供理论基础。 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环境噪声等防治和处理,我们都需要依靠科学知识。 5、科学可以为完善经济结构转型、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促进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审视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实现清洁生产技术,减轻环境压力。 例如,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通过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商品有机肥等措施,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当堂 检测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 ) A.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B.自然资源的保护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 控制“三废”的排放 2、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A.水土流失 B.工业废水 C、动植物资源破坏 D.以上都是 3、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A.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B.砍树造房,解决住房问题 C.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D.多开采石油,满足能源需要 培优 扶差 作业 1.作业本 4.4 实现可持续发展 板书 设计 4.4 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