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技能目标:经历观察测试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过程;瓦楞纸的结构并作出解释、提出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点: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过程中关注实验的公平性 教学准备: 1.教师材料:钩码盒20个(模拟桥墩)、垫圈、瓦楞纸板、记录单10张、直尺 2.小组材料:钩码盒每组2个(模拟桥墩)、垫圈每组30个、双面胶每组1卷、大小相同的纸每组5张、瓦楞纸板每组4张。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纸椅子视频欣赏 复习回顾: 回顾所学纸内容,用什么方法可以提高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增加纸梁的宽度和增加纸梁的厚度,哪种方法更能提高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实例导入:用钢材的不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探究新知: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一)猜一猜: 一张纸的抗弯曲能力可能是几?(用垫圈的个数表示) 你有办法增强这张纸对抗弯曲能力吗? (二)折一折:注意:1、不能改变纸的长度 2、每张纸只能折一次,不能反复折 3、保留一张纸不折 4、小组分工要明确 (三)画一画:用简单的图画把你折好的纸的侧面画出来 (四)测一测: 温馨提示: 1、先预测再实测,注意实验的公平性。 2、测试有些形状的抗弯曲能力时,如果放垫圈有难度可借助双面胶来帮忙,把纸的形状固定好(不能把纸固定在桥墩上)。 3、每个小组选择自己设计的三种形状进行测试,未折过的纸必测。 4、小组分工明确,相互合作,一边实验一边做好记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观察测试的数据,与没有折的纸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并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 二、瓦楞纸板的研究 1、师(出示瓦楞纸板)这是包装箱用的瓦楞纸板,仔细观察它的形状与构成,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聚焦问题:瓦楞纸板的秘密。 3、学生分组解剖纸板进行研究,并完成活动二的观察记录。 4、学生反馈 5、集体交流。 6、教师小结。 三、寻找生活中的实例 学生思考:在你身边,有哪些材料是改变了形状从而增加抗 弯曲能力的例子? 教师补充(PPT播放实例图片) 课堂小结 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有不少的收获吧!请把你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利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谁来给大家解释解释纸椅子的抗弯曲能力为什么比较强? 五、课后探究 利用所学知识做一个通过改变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创意手工(如纸桥 、纸椅子等等) 六、板书设计 形状 与 抗弯曲能力 弱 改变 改变 薄材料 增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