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第3节平面镜成像备课时间11、17课时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1、重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2、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教学准备及方法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和平面镜的应用。教学中以实验为主体,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观察和实验,直接获得平面镜成像的信息,由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成像的原理、感悟物理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过程调整修改环节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观察在家里照镜子的情形,猜想:1、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大小;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二)、设计并进行实验:1、实验器材:一块、两根相同的、、。在设计和操作实验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下的问题:平面镜如何放置?怎样比较物与像的大小?怎样测定像的位置?移开后面的蜡烛,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蜡烛的像?做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并完成下面的表格。2、实验步骤:(1)如上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纸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镜前,观察它在平面镜后面所成的像。(3)将另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大小的蜡烛B竖立在平面镜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重合,蜡烛B此时的位置就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注意观察蜡烛B的大小和蜡烛A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4)把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蜡烛A的像出现。(5)移开玻璃板,将把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6)改变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按上述步骤重复几次实验,并将相应实验现象或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次数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1233、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像和物体的大小;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③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④成的像是正立的像;(选填“实”或“虚”)也可以表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思考: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2、实验要求玻璃板和桌面垂直是因为:3、刻度尺的作用是:4、选取两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5、为什么要多次测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到平面镜的距离:6、实验中如果有两块玻璃,分别是3mm和5mm的,你会选择哪个?7、为什么两个棋子的顶端分别涂红左右半部分?环节二、平面镜成像原理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虚像: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不能用光屏接收,都是正立的。(正立、等大、虚像)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环节三、平面镜的应用(1)生活中的镜子(2)牙医用的小镜子(3)水中的倒影(4)塔式太阳能电站(5)潜望镜等等。凸面镜和凹面镜:他们统称球面镜。1、凸面镜:对光线起作用。应用: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2、凹面镜:对光线起作用。应用:太阳灶、汽车前灯的反光装置、手电筒反射面反馈训练1、画出图甲和乙中平面镜的位置2、在上图1中画出物体ABC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3、作图:(1)作出下图甲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2)图乙中S为镜前一发光点,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后有一条经过A点,试作出这条光线.4、某发光点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分别沿O1A和O2B方向射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发光点S的位置.?5、决定物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的因素是()A、物到镜的距离B、镜的高度C、镜的宽度D、物的大小6、人站在窗前照镜子,他想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像,应该()A、让自己的脸正对窗口B、让镜子正对窗口C、让镜子尽量靠近自己的脸D、换大些的平面镜7、树在水中的倒“影”和立竿见影,前者是树的____像,后者是竿的影子,从它们的成因看前者是由于____引起的,后者是由于___引起的。8.一人从平面镜中看到对面墙上钟的像如下图所示,则实际时间为()A.3:40B.4:20C.8:20D.9:409.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关系;(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