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光现象第一节光的色彩颜色(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色光。3.了解光的三原色,知道色光的混合。4.了解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5.了解光具有能量以及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6.探究色光的混合和物体颜色的形成,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7.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和探究物体颜色的形成。教学难点:色光的混合及物体的颜色。教法学法:引导启发、实验探究和演示与多媒体结合演示;观察体验、阅读自学和实验探究。教学媒体:三棱镜、投影仪、三基色演示仪、彩色透明纸、红黄蓝彩色玻璃、手电筒、装有水的圆形烧瓶、三棱镜玻璃砖、放大镜、三色陀螺等。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定的光学基础知识,对光有了初步的认识,大概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在能力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对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但在理论上对一些现象还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要从实验探究和生活实际两个不同角度入手,系统地研究和验证物体的颜色,实用简洁,方式自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易于理解。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新课教学一、光源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色光的混合五、光能投影: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您使我们看到了周围的世界,感受到无限美妙的自然;您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了您人类文明才得以传承;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有了您才有了生命。光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到底它有什么奥秘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光的知识。投影展示五幅图片,找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板书: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同学们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天然光源,哪些人造光源?仍然以这五幅图片看,同学们看到的不同的光源发出的光的色彩相同吗?投影:比比谁的大?彩虹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老师今天用的白光既不是太阳光也不是手电筒的光而是我们投影仪发出的一束白光。那我们观察一下,这束白光通过三棱镜能否得到彩色光带呢?老师找到了一条彩带,同学们肯定会找到更多条彩带。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板书: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演示透明体的颜色实验,这是一块红色玻璃,下面我们看一下那种色光可以透过它?大家看红光能透过红色玻璃,蓝光和绿光均不可以。这是一块绿色玻璃,下面我们看一下那种色光可以透过它?大家看只有绿光能透过红色滤纸。这是一块蓝色玻璃,下面我们看一下那种色光可以透过它?大家看只有蓝光能透过红色滤纸。由此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板书:1、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投影:兔子的图片将红光投射到兔子上将蓝光投射到兔子上板书: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一切色光,黑色物体吸收一切色光。同学们知道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那么如果我们将七色光混合,会产生什么颜色呢?红、绿、蓝三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这就是我们能看到的电脑、电视屏幕上各种颜色的成因。红、绿、蓝这三种色光自身却无法用其他的色光混合而成。我们将红、绿、蓝这三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板书: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投影图片: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绿色植物等板书:光具有的能叫光能。学习收获①首先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什么收获?②接着在科学探究方面有什么收获?③再来是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有什么收获?④最后是你感觉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小组交流讨论:若蜡烛没有点燃、电灯没有打开,它们是不是光源?再从这五幅图片分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小组交流讨论大家看实验非常认真。它告诉我们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光的色散。学生利用实验仪器,寻找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然后以小组形式汇报交流实验方法。其他同学记录其他小组的新方法。这是同学回报的几种方法:①让手电筒发出的光射向三棱镜,调整后在白纸上出现彩色条纹。②让光通过玻璃砖或装有水的圆形烧瓶,旋转到某一角度时,白纸上出现彩色条纹。③透过三棱镜看日光灯灯光。④将三棱镜对着太阳光,调整好在实验桌侧面出现彩色条纹。学生认真观察: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绿色玻璃只能透过绿光蓝色玻璃只能透过蓝色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派代表回答问题。学生认真观察:原来红色部分仍然是红色,白色部分也是红色,蓝色部分变成黑色。原来蓝色部分仍然是蓝色,白色部分也是蓝色,红色部分变成黑色。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回答,最后得出结论:不透明物体反射跟它颜色相同的色光,白色物体反射一切色光,黑色物体吸收一切色光。让学生利用手边仪器寻找单色光。将有色滤纸蒙在手电筒照上,并射向白纸,得到单色光具体做法:找几张(块)颜色相同的纸(布):白的、红的、绿的、蓝的、黑的,把它们排列在桌子上。做实验时要把灯熄灭,用今天能找到的单色光,分别打到白的、红的、绿的、蓝的、黑的各种纸或布上,记录实验现象。利用三基色演示仪演示色光的混合。①先将红光与绿光打开,在光混合出出现黄光。我们得出结论:两种光混合将产生一种新的色光。②接着调节光的亮度,混合处色光随之改变,我们得出:改变光混合比例,色光随之改变。③再将三种色光同时打开,调节光的比例可以得到各种色光,当我们把光的比例调节恰当时,我们可以看到白光。然后同学之间交流。比较观察的结果。色光颜色混合时的颜色红、绿红、蓝蓝、绿红、绿、蓝请学生阅读自学生活物理社会,观察图3-11---3-15,然后回答一下的问题:(1)光具有能量吗?(2)光能在科学上有什么应用?请举例说明。(3)光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吗?这样的新课导入激发了学生对要学的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气氛热情。通过本活动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汇报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识,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色散过程,便于学生思考和理解,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它利用生活用品改进设计成学生的活动器材,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彩色透明纸、手电筒、各种颜色的布条等来研究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让学生由现象到本质,学会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并由此得出结论。利用身边随手可得器材设计成学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同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色光混合的感性认识。三基色演示仪的实验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思维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本节课小结形式与以往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在总结课堂收获时,不仅回顾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交流的更多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这种小结方式比较好地落实了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有用。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作业布置完成课后1、2、3、4尝试解释电脑、电视上的各种色彩形成的原因课外练习完成课后检测板书设计3.1光的色彩颜色一、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光的色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三、物体的颜色1、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2、不透明体的颜色是?四、色光的混合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五、光具有能量,光能。课后反思-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