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4平面镜课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3.4平面镜共几课时1课型新授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成的虚像。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体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过程,学会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信息。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3.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态度。通过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重点难点重点: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过程。难点:①知识难点:对虚像概念的理解。②探究活动的难点: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教学资源学情分析: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镜子所成的像学生具有一些“前概念”,比如感觉到“镜中的像与物左右相反”、“像近大远小”等。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没有仔细的研究过,对“像”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概念外显、认知冲突、概念澄清、变式练习”四阶段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学生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已经历了几次科学探究,这就为本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基础。器材准备:粉笔盒、小平面镜、大平面镜、哈哈镜、茶色平板玻璃、支架、蜡烛、烧杯、水杯、火柴、白纸、刻度尺。预习设计1.在认真阅读课本的同时思考下列问题:①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②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③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④怎样才能比较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尝试完成学程导航《互动课堂》“课前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反思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演示〗“水淹蜡烛”的实验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原来是“像”是假的,实际上不存在,是“虚”像。)二、合作交流互动探究(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师生互动、交流汇报课前预习中的四个问题,共同小结出探究中的几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猜想〗:1.像与物等大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物远像变小4.物向右移,像也向右移5.像是假的,是“虚”像,等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学生在对“像”进行测量时体验失败,在失败中总结原因、找寻解决实验难点的方法。确定探究方法:替代法1.要比较像与物A的大小,需要寻找一个与物A等大的物B,作为替代物放在镜后与像作比较。(若A=B,B=像,则物A=像)(学生操作,)(当看见像时,看不见替代物,当看见替代物时,又看不见像),(玻璃板)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能在镜前既看见像又能看见替代的物B,当物B与像重合时,物B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量出物A和物B到镜面的距离,并进行比较。〖进行实验〗(1)在实验桌上铺一张白纸,并用笔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沿直线竖直在桌面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枚相同的电池A、B(2)调节电池B的位置,使电池B与电池A在镜中的像重合并用笔做好记号。(3)不断变换电池A的位置,重做几次。(4)移开电池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评估、小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能成虚像;像与物体等大;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除了以上一些结论,你还有哪此猜想?你还想探究什么问题?教师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再组织同学们去探究。如:①把像(电池B)所在的位置与物(电池A)所在的位置连起来,它们的选线与镜面是否垂直?②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会改变?③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左右相反的吗?……(对称)〖应用〗对称法作图学生阅读课本教师说明虚像一定要用虚线来画。学生练习(二)平面镜的应用1.学生列举生活中平面镜的应用。2.观看图片,讲述铜镜的历史。3.播放潜望镜的动画,说明我国是最早发明潜望镜的国家(三)生活·物理·社会1.找错误的图片2.阅读并实物展示两种面镜的特点。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学程导航《互动课堂》“课内思考”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与物①等大②等距,是虚像。学程导航《互动课堂》“课堂检测”课后作业:学程导航《互动课堂》“自主检测”师:为什么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师: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猜想。师: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师:说出借用“替代物”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的道理。师:在物理学中,这种方法称之为“等效替代”。师:做一做,发现什么?师:那就要找一个能在镜前既看见像又能看见替代物的物品。师:在刚才设计的基础上,怎样才能比较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师:由刚才的实验,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你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师: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如小孔成像,而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师:先小组讨论好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再进行活动。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师:让学生回答它们的用途【设计意图】一、重视思维训练学生探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避免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和形式化,使探究活动达到启迪学生思、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我没有为学生直接提供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怎样做”、“应该这样做”,而是转变角色,既作为学习生活中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设计、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在学生交流环节,让学生自己分析误差产生原因:在教学反馈环节,安排了“找图中错误”等思维练习活动,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二、注重过程体验学生要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离不开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中产生的,课堂应成为学生体验、感悟、参与的舞台。创设探究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正是为学生搭建这种舞台。例如:在提出猜想的环节,让学生用小镜子观察自己或周围的同学,根据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这样的猜想有感而发,更真实、更实际。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或者兴趣自主选择、进行实验探究,同时,为学生提供电池、胶棒、国际象棋子这些色彩鲜艳、易操作、易观察的器材,让学生在可选择的条件下通过动手、动眼和动脑来完成科学探究。三、关注交往与合作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在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我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师生合作讨论的方式;在实验探究环节,采用了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的方式;在交流总结环节,采用了小组交流、师生共同评估的方式。这种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四、体现学科综合新课程倡导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改变学科本位,推进课程整合,让学生在科学情境、人文情境中感受求知的快乐。我在本节教学中,开发了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承的其它学科资源,如小女孩在镜前玩耍的生活片段,动画课件,找错误的图片,对称的自然风景,优雅的配乐等,将它们合理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力求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深刻感受科学的美,艺术的美,自然的美,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次难忘的生命之旅,学生良好的心理感受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心向,促进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了持久学习愿望的形成。《平面镜》学习单【学习目标】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成的虚像。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重点难点】重点: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过程。难点:①知识难点:对虚像概念的理解。②探究活动的难点: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课前预习】1.在认真阅读课本的同时思考下列问题:①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②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③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④怎样才能比较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尝试完成学程导航《互动课堂》“课前预习”作业【学习过程】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序号123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2)学生阅读并知道虚像的概念(3)探究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A.探究中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B.探究中使用刻度尺的目的?C.探究中为何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如棋子)D.探究中如发现另一个物体始终无法与像重合,则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4)交流学生小结:①平面镜所成的像(能/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实/虚)像。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不相等)。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不垂直)。④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不相等)。⑤像与物(是/不是)上下颠倒的;(是/不是)左右相反的。2.平面镜成像的作法阅读,提出关健词:对称法,学生作图。3.平面镜成像的应用(1)举例说明平面镜对人类有益的一面。(2)举例说明平面镜对人类有害的一面。4.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