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复习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复习教案

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四至点,能通过轮廓图认出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并知道简称和省会知道我国人口的增长情况理解原因,知道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的分布情况。记住我国人口超过500万的民族,了解部分民族的风俗习惯;能看图说出我国的民族分布特征和民族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基础知识点的提问,回顾已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求实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读图,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通过轮廓图认出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相关资料查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我国疆域
教学过程
疆域优越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位于热带,没有位于寒带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西部与多国接壤,东部有众多的岛屿和海湾。海陆兼备的大国四至点:东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西至帕米尔高原、北至漠河北端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领土、国界和海岸线: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陆上国界2.2万多千米,邻国14个、海岸线1.8万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岛屿、群岛、海峡和内海: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渤海、琼州海峡、台湾海峡行政区划1、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治县)、乡(镇、民族乡)2、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我国的人口和民族
教学过程
人口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13.4亿我国人口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增长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增长迅速。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政策调整:“二孩政策”。人口东多西少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人口密度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构成:56个民族;汉族约占92%;少数民族中人口500万以上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民族文化:语言、文字、民族节日、民族艺术民族分布特点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集中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民族政策:各民族有使用自己语言文字和保持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居区域自治制度。
安全提示
上下楼梯不打闹,放学路上要慢行!
练习设计
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板书设计
从世界看中国疆域人口第三节
民族教学内容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区和山脉的分布,知道我国地势带来的影响。能据图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并能分析其原因。结合气候相关知识,知道我国河流的概况,结合地图分析长江和黄河的自然环境和开发利用。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基础知识点的提问,回顾已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求实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加强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难点
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相关资料查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巩固我国地形和气候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地形和地势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主要山脉:东西走向: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阴山山脉、秦岭、大巴山脉、燕山山脉、大别山、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长白山脉、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武夷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弧形山脉:唐古拉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影响: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耕作业;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海拔躲在1000-2000米,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阶梯分界及内部地形区: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东北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顺着地势,我国总舵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阶梯分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气候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气温特点: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温度带:热带(一年三熟)、亚热带(一年两熟至三熟)、暖温带(两年三熟至一年两熟)、中温带(一年一熟)、寒温带(一年一熟)、青藏高原区(一年一熟)东西干湿差异显著降水特点:空间分布不均: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年际变化大。干湿区划分:湿润区(年降水量800mm以上)、半湿润区(年降水量400-800mm)、半干旱区(年降水量200-400mm)、干旱区(年降水量200mm以下)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四、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1、纬度位置: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南北温差大2、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部靠近印度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季风气候显著。3、地形:高大山地阻挡气流,造成山地两侧气候差异明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巩固我国河流和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河流以外流河为主作用: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塑造了富饶的冲积平原、为众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利于灌溉、养殖、航运、发电和旅游外流河:注入太平洋、注入印度洋、注入北冰洋——外流区内流河——内流区水文特征: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我国不同河流水文特征分析。长江的开发与治理长江的概况:发源、入海口、长度、流域、水文特征、流经省区长江开发: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存在问题及措施:水土流失、洪涝灾害、水污染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的概况:发源、入海口、长度、流域、水文特征、流经省区黄河的开发:塑造地形、提供灌溉水源、水能开发存在问题及措施:上游:土地荒漠化;中游:水土流失;下游:地上河、洪涝;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自然灾害常见的自然灾害概念: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特征: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次高、危害严重分布:洪涝:湿润区干旱:西北和华北地区寒潮:和冬季风路径一致台风:东南沿海地震:板块交界线附近泥石流和滑坡:降水多,地势崎岖,主要在第二级阶梯防灾减灾加强监测预报、建设防灾工程、灾前准备工作、及时救援、灾后重建
安全提示
上下楼梯不打闹,放学路上要慢行!
练习设计
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板书设计
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和地势气候河流自然灾害教学内容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及解决方法;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分布,理解如何合理开发土地资源;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基础知识点的提问,回顾已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求实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加强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难点
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相关资料查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
教学过程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称为可再生资源;对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称为非可再生资源;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更应当珍惜和节约使用。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我国资源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利用不合理如何保障资源供给:扩大资源进口渠道;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培养节约能源的意识;开发新材料、新能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巩固我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分类:农业用地: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我国土地资源特征: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耕地不足。地区分布不均耕地:水田:湿润区、平原、丘陵旱地: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平原、高原、丘陵草地:半干旱区、高原、山地林地:湿润区、半湿润区、山地、丘陵难以利用土地:半干旱区、干旱区、高原、山地、丘陵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存在问题: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耕地面积减少;过度放牧,草场退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污染严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保护措施:制定法律法规;在农耕区,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在易遭受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防护林,治理风沙、盐碱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概念: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丰北缺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加剧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水资源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影响:造成土地利用方式不同;水旱灾害严重、农业生产不稳定;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存在问题:人均不足、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配不均、浪费污染严重、措施: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时间分配不均——兴建水库人均不足、浪费严重——节约用水污染严重——保护水资源农业:改变灌溉方式,废弃大水漫灌、自流灌溉,推广喷灌、滴管技术;改变作物品种,种植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工业: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使用;降低生产耗水,提高利用效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家庭:生活用水一水多用;推广节水器具;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安全提示
上下楼梯不打闹,放学路上要慢行!
练习设计
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板书设计
中国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土地资源水资源教学内容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的五种现代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知道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知道农业的类型及其重要性,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并能因地制宜的安排农业布局,知道科技对农业的重要性;知道工业的生产过程及其重要性,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知道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基础知识点的提问,回顾已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求实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加强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难点
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相关资料查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巩固交通运输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各类运输方式的特点:水路运输运量最大,价格最低;铁路运输运量较大,价格较低;公路运输机动灵活,价格较高;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价格最高;管道运输修建成本高,运营成本低,持续性好。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铁路网分布:东密西疏铁路干线:南北铁路干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哈线-京广线;北同蒲线-太焦线-焦柳线;宝成线-成昆线东西铁路干线:京包线-包兰线;陇海线-兰新线;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4、铁路枢纽:北京、上海、郑州、徐州、兰州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巩固我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农业农业及其重要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重要性:提供生活用品;提供工业原料、消费市场;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东部种植业:水热条件好北方地区为旱地;南方地区为水田东北平原:水稻、小麦、玉米、甜菜、大豆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南方地区:水稻、油菜、甘蔗西部畜牧业:降水少,草场广布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光照、热量、水分、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粮则粮、宜渔则渔走科技兴农之路品种改良;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取得进步,抗灾能力明显增强;绿色、低碳、生态农业不断推广。工业工业及其重要性工业生产部门:开采自然资源(煤炭、石油、铁矿石等)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等)进行加工和再加工。重要性:现代工业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我国工业发展现状: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规模庞大,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目标: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方法:加强工业研发,鼓励技术创新,努力打造国产品牌我国工业的分布主要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分布特点:东多西少中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长江中下游多,上游少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分布条件:交通便利;科技先进、人才众多;工业基础好。
安全提示
上下楼梯不打闹,放学路上要慢行!
练习设计
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板书设计
中国的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农业工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