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滑动与滚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滑动与滚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6课,是在《运动与摩擦力》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一堂科学探究课。本课由两个探究活动组成。 第一、认识物体的两种运动方式滑动和滚动,知道小车“行驶”“刹车”两种运动情况下形成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测量并比较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明白用滚动代替滑动是减少摩擦力常用的方法之一,制止轮子滚动是轮驱动车辆刹车的通用方法。 第二、认识和制作滚珠轴承。知道滚珠轴承的应用非常广泛,是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机械装置,通过动手做一个“滚珠轴承”的制作体验活动,为下一课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摩擦力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重量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但对物体的运动方式跟摩擦力的关系还不太清楚,因此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小车运动入手,通过观察、体验,认识滑动和滚动这两种运动方式,继而在体验中发现 问题: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运动方式有关?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的的科学探究能力,能主动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在体验探究中发展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观察、实验,能说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2、通过观察、思考,能说出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3、通过制作,初步了解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出小车轮子滚动与滑动摩擦力的对比实验,并通过实验证实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2、能用简单物品模拟制作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及真实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的态度。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2、设计科学合理的对比实验,证实小车轮子的运动方式(滑动或滚动)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小车一辆、抹布一条。 学生:两辆小车、透明胶带、测力计、6个钩码、大小盖子两个、玻璃珠、轴承。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情境:请一位学生上来帮老师擦桌子,再把车从桌子一端推到另一端。 2、提问:同学们观察到抹布的运动与小车的运动有何不同? 预设:抹布是以平滑移动的方式运动,小车通过车轮转动的方式运动。 3、提问:大家赞同这样的说法吗? 4、讲述: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的方式有:像这样直接平滑移动物体的方式称为滑动,借助轮子转动移动物体的方式称为滚动。 5、举例:同学们,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滑动和滚动的例子吗? 预设:擦黑板、拖地、滚弹珠、拉动黑板....... 6、夸赞:同学们对滑动和滚动理解的很好。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展开思维,在众多方法中凸现“滑动”和“滚动”两个概念。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举出更多的例子,使学生对“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形成初步认识,为后继研究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及这两种运动方式相互转化做好预设与铺垫。) 二、导入新课 1、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更深入的来探究滑动与滚动。 板书:滑动和滚动 2、课件出示:古代人在物体的下面放上了滚木。现代,用装有轮子的车来移动物体。 3、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要用滚动的方式移动物体? 4、学生猜测:可能滚动比滑动省力。 5、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比滑动省力? 预设:我认为滑动时候的摩擦力比滚动时候的摩擦力大。 6、讲述:同学们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的时候会形成摩擦力。 三、初探小车运动形成的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 1、出示小车提问:用什么办法使这辆小车运动起来? 预设:推 2、怎样使这辆正在行驶的小车停下来? 预设1:拉 预设2:前面当一物体。 3、生活中,正在行驶的车是怎么停下来的? 预设:刹车。 4、刹车为什么会使小车停下来? 预设:因为刹车的时候车轮受到了很大的摩擦力。 5、刹车会不会使小车立刻停下来? 预设:不会,而是滑行一段距离才会停下来。 6、小车正常行驶时,车轮是以什么方式运动的? 预设:滚动。 7、刹车时,车轮是以什么方式运动的? 预设:滑动 8、小车正常行驶时,车轮与地面形成的是什么摩擦力? 预设:滚动摩擦力 9、刹车时,车轮与地面形成的是什么摩擦力? 预设:滑动摩擦力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分析小车运动方式的改变形成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手操作改变小车的运动方式,并通过初步的体验,感知两种运动方式形成的摩擦力有所不同,继而引发学生的猜测与思考。) 四、探究物体运动的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力大小 1、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材料,请小组长取出来,利用这些材料来探究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出示实验材料)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并汇报。 预设:将其中一辆小车的车轮用透明胶带固定。由滚动变为滑动。 3、提问:钩码有什么用途? 预设:钩码是用来增加重量的吧! 4、实验中,如何控制不变量? 预设1;小车的载重相同。 预设2:接触面要相同 5、如何控制变量? 预设:改变的是滑动和滚动。 6、为了使我们在实验中获得更精确的数据,应该注意什么? 预设:测力计要调零,水平读数,多测几次。 7、好,四个人一小组完成实验,并填写桌面上的记录单。 8、完成的小组把你们的数据填写在黑板上的这张表中。 9、提问:同学们,从这张表上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滚动摩擦力都比滑动摩擦力小。 小结: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都比滑动摩擦力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经历“猜测——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在获取科学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 五、制作滚珠轴承 1、出示自行车:自行车的车轮上有这样的一个物体,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预设:滚珠轴承。 2、观察: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轴承,观察轴承的结构,想想它有什么作用? 3、中间夹了一些滚珠,减小了摩擦力。 4、体验活动:利用桌面材料体验。 (1)将小盖子扣在大盖子上转动,体验。 (2)再将玻璃球夹在中间,扣上再体验。 5、有什么区别? 预设:夹玻璃球转起来更灵活了。 小结:轴承是将滑动转化成了滚动,减小了摩擦力。 (设计意图:将探究所得拓展到具体的应用中,引导学生在深入的体验活动中,深化对“滚动”和“滑动”方式的认识及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相互转化。)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滑动与滚动 滚动 小 同一物体 摩擦力 滑动 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