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光与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光与热》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光》前四课重点研究光与影及其传播特点,而本课开始从不同角度着手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本课教材主要是通过学生感受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探究光和热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明白光与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天天和光接触,他们对光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例如:手靠近点亮的白炽灯,就会感觉到热慢慢进入身体;炎炎夏季在阳光下会感到酷热,但在树荫下就人感觉到凉快。但是他们对于光与热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并没有系统的思考。热是他们感受到的,每个人感觉都会存在偏差,缺乏可视化的东西,来衡量热的大小,所以引导学生需用温度将两者连结,从而将光的强弱与热的关系转化为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设计对比试验的能力,因此有能力进行光和热的探究,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构建起有关光能与热能之间转化规律的科学概念,从中体验到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带来了温暖; 2.了解并不是所有的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能发热,明白和区分热光源和冷光源; 3.光越强温度就越高,光越弱温度就越低; 4.了解凹面镜与凸透镜能把光线聚焦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及其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究光和热的关系的过程,并能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 2.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和分组动手操作实验,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与团队合作及沟通交流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活动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难点: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转化成证据支持自己的猜想。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温度计、小镜子、凸透镜、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白炽灯、相关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光源,感受发热,引入课题 1.复习相关知识 (1)什么是光源? (自己能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你知道哪些光源?(略) (3)感受一下光源,你会发现什么?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会发出热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光源知识,顺势导入白炽灯,并强调是点亮状态,从而加深对光源概念的理解,起到对以前相关重点知识的巩固。同时让学生用手靠近通电的白炽灯,感受到热,从而导出本节课题:光与热。】 (二)提出问题,了解冷热光源 1.思考:是不是所有光源都能发光又能发热呢? (不是)因此光源根据是否能发热分为热光源与冷光源: (1)热光源:发光同时能发出热量的光源。例如:太阳、蜡烛、火把、烤火炉、白炽灯等。 (2)冷光源:发光同时不能发出热量或发出热量极少的光源。例如:萤火虫、LED灯、莹光棒、水银灯等。 2. 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带来了温暖,因此太阳是地球能感知的最大的热光源。 【设计意图:根据前面学生感受到白炽灯的发热,来提出反问从而导入冷光源与热光源概念,让学生自己明白太阳是最大的热光源。】 (三)谈感受,测一测,将热可视化成温度 1.(谈感受)现在正值炎热夏季,大家分别在树荫下与强光下,有何感受? 树荫下感觉到凉快,强光下感觉到热。 2.(测一测)请大家分组测量一下,在树荫与强光下温度是否相同。 实验一:测量树荫与强光下的温度 树荫下 强光下 温度 得出结论 温度越高,我们越感觉到热。 记录员: (3)结论:温度越高,我们越感觉到热。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经验来感受到光与热。但是,热是他们感受到的,每个人感觉都会存在偏差,缺乏可视化的东西,来衡量热的大小,所以此节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温度来衡量热的多少,从而将光与热的关系转化光与温度的关系,为以后的实验与内容奠定基础。】 (四)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1.问题与猜想:光的强度与温度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光越强温度越高,光越弱温度越低。 2.验证: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1)学生看书寻找答案; (2)师生互动,完成实验设计; (关键:通过师生互动,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进行相应的提问与反问来提示与引导学生明白通过增加反光镜子的数量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实验二:用镜子的反光来验证光的强弱与热的关系 镜子数 0 1 2 3 光的强弱 温度 得出结论 光越强温度越高。 记录员: (3)学生分组动手实验,老师现场纠正错误(见视频) (4)结论:光越强温度越高,光越弱温度越低。 (5)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在老师规定的区域进行实验活动。 2.活动严格按照组员分工安静有序进行作业。 3.用多面镜子反射光时要耐心调整,保证将光会聚在一点。 4.活动中对镜子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 5.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记录单上。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问题、猜想、设计、实验环节,来完成探究光的强度与温度的关系,来培养他们逻辑思维、团队合作、沟通能交流能力,并提高他们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做出合理的解释的能力,让他们从中充分体验到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五)应用新知,总结提升,知识检测 1.除了增加反光镜子数量的方法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光聚集起来吗? 凹面镜和凸透镜。 2. 验证凸透镜聚光能产生高温 (1)师生互动完成实验设计; (2)课外实验作业:学生用凸透镜对着太阳,让太阳光照在纸上,调整凸透镜与纸的距离,使太阳留下的光斑变得最小,测量光照着纸的部分的温度。 实验三:验证凸透镜聚光能产生高温 时间(分钟) 0 2 4 6 温度 得出结论 记录员: 3. 光与热的应用 (1)学生说出光与热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略) (2)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看太阳?(略) 4.知识检测:略(见PPT)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导入凹面镜和凸透镜知识,让学生明白它们能光线聚焦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并由此总结提升知识,了解更多光与热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通过知识检测来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七、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教学设计思路完整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注重教材处理与学情分析;重点知识突出,难点突破,将热用温度来进行可视化处理进行点破,从而将光与热的关系转化成光与温度的关系;及时关注学生上课情况,对不在状态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及时点醒;讲练结合,巩固知识等。 2.不足之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视频、动画、游戏等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虽然是多媒体教学,但是板书依然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应进行板书并且精心设计好板书;全程教师讲得太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去上台展示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