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课题简单磁现象教科书书名: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年7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的性质,能利用磁体辨别方向。(2)知道磁极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判断磁体的南极和北极。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磁体特性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概括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2)经历“解释应用”的过程,“从物理走向社会”,会用物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活动设计、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中,初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2)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将科学服务于生活、生产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磁性、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难点:探究得出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3min新课引入【教师】:展示“心灵螺丝”情景魔术,桌面放着一对螺栓和螺母,把螺母拧在螺栓上,让螺母旋转它就旋转,让螺母停止旋转它停止旋转,螺母为什么会如此听话呢?学完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它的奥秘了。【学生】:观看情景魔术,尝试揭开其中的奥秘。【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兴趣。【教师】:介绍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和用途(在地磁场的作用下为航海活动指路)。公元1世纪初,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记载到:“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指南针的始祖司南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你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吗?【学生】:了解司南、指南针的作用。【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指南针切入磁现象,感受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8min一、探究磁体的特性【教师】:最常见的磁体就是磁铁,用视频展示常见的磁铁,下面我们就用磁铁来研究磁体的特性。【学生】:观察常见磁铁的大小、形状等特征。【设计意图】:了解一些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磁现象。【教师】:※进行探究实验:实验一:磁铁能吸引哪种金属?(教师提供钢钉、铁钉、圆柱体铁、圆柱体铜、圆柱体铝、壹分、贰分、伍分、壹角、伍角、壹元硬币)※探究结果1: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作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作磁体。实验二:探究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是否相同?(提供条形磁铁、铁粉)※探究结果2:磁铁两端能吸引较多的铁屑,而磁铁中间几乎不吸引铁屑,说明磁体的两端磁性最强。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作磁极。思考:如果磁体断开,每块磁体有几个磁极?【学生】:思考,根据生活经验猜想。【设计意图】:观察实验现象,感知物体的磁性、磁极,培养学生猜想和动手操作能力。实验三:“指南针”是如何得名的?【教师】:将小磁针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观察小磁针红色一端指向地理的北极,白色一端指向地理的南极。用手拨动小磁针至东西方向,使其自由旋转,待小磁针静止时,再观察小磁针的红色一端的指向?白色一端的指向?(提供小磁针、条形磁铁)。【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观看实验视频进行验证。※探究结果3:磁铁静止时,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我们把指北的那个磁极叫作北极(N),指南的那个磁极叫作南极(S)。【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想实验结果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验结果的预期。【教师】:磁体的两个磁极磁性最强,如果我们把两个磁体的磁极相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进行探究实验:实验四:用一个条形磁体的N极分别靠近另一个条形磁体的N极或S极,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探究结果4:N、N排斥,S、S排斥,N、S吸引。得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述实验结果的能力及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6min二、磁化现象及其应用【教师】:同学们对磁现象有一些了解,那么物体是怎么获得磁性?※进行探究实验:实验五:怎样使铁钉具有磁性?【学生】:猜想,交流实验结果。实验六:怎样使物质长期保持磁性?【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我们用钢钉代替铁钉,重复上面实验,移开磁体后,观察钢钉还能保持磁性吸引曲别针?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学生】:猜想,交流实验结果。※探究结果6:(1)铁钉不能吸引曲别针。(2)铁钉在磁铁的作用下具有磁性,能够吸引一些曲别针。(3)当铁钉离开磁铁后,大部分曲别针会落下来,铁钉几乎没有磁性了。说明铁钉获得磁性后,其磁性不能长时间保留。(4)用钢钉代替铁钉,重复上面实验。当磁铁离开钢钉后,可以吸引曲别针,说明钢钉获得磁性后,其磁性能长时间保留。※总结: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作磁化。像钢棒这样,磁化后能够长期保存磁性的物体叫作永磁体。能够直接或者间接产生磁性的物质叫作磁性材料(例如天然磁石、铁、钴、镍及其合金等)。【设计意图】:观察实验现象,对比分析并概括和表述磁化现象的特点。【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0“相关链接”,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磁性材料?有哪些分类?2.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列举一些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阅读“相关链接”,并回答问题。按磁化后去磁的难易程度可将磁性材料分为软磁性材料(磁化后容易失去磁性)和硬磁性材料(磁化后不容易失去磁性);按用途将磁性材料分为永磁材料、软磁材料、磁记录—矩磁材料、旅磁材料、压磁材料等。磁性材料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列出:门吸、黑板磁力贴、冰箱门密封磁性胶条、擦玻璃神器、银行卡、磁性火车票、磁带、硬盘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推动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列举生活中磁性材料应用的实例,发现磁性材料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7min三、应用与拓展※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磁现象知识,完成课堂练习。1.有甲、乙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一根有磁性,一根没有磁性。现用甲钢棒的一端接触乙钢棒的中部,发现两根钢棒没有相互吸引,由此可知()A.甲钢棒有磁性,乙钢棒没有磁性??B.乙钢棒有磁性,甲钢棒没有磁性??C.无法判断哪根钢棒有磁性??2.如图1所示,弹簧测力计下吊着一个小铁球。在磁体水平向左移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A.逐渐变大??B.逐渐变小?C.先变大后变小D.先变小后变大【教师】:借助实验视频,放大实验现象,验证实验结果。【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观看实验视频验证结果。【设计意图】:设计基础练习题,检测和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请同学们根据磁体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拓展性作业。1.在圆形底座中心立一支柱,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依次把环形磁体套在立杆上,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2.制作磁悬浮陀螺。实验材料:1支铅笔、1块泡沫砖、6块相同的环形磁铁、1张光盘。3.北京磁浮线是北京中低速磁悬浮交通运营示范线。全线长10.2千米,西起门头沟区的石门营站,东至石景山区的苹果园站。于2017年12月开通,运营速度约100km/h,重约134吨。测试的四名小朋友在30秒内用力能拉动磁浮列车前进吗?4.揭秘“心灵螺丝”魔术。【教师】: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磁现象知识解决问题。【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观看实验视频,尝试作出解释。【设计意图】:设计拓展性作业,建立从理论到模型再到应用的思维方式,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1min四、课堂小结知识上,我们学习了磁性、磁极和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了解到磁化现象及其应用。方法上,我们学习了转换法,用磁体吸引铁屑的多少反映磁性的强弱;用接触磁体后的铁(钢)钉去吸引曲别针判断铁(钢)钉是否被磁化。我们也学习了对比法,通过比较铁钉和钢钉被磁化后去磁的难易程度区分软磁性材料和硬磁性材料。【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及应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形成知识脉络,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