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章第一节质量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单位换算。??(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初步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教学重点:天平的使用教学难点:天平的使用教具、学具:?教师演示用具: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橡皮,笔,水,小烧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桌子和椅子的图片让学生分类,并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铁锤和铁钉哪个含有的铁多一些?桌子和椅子哪个含有的木材多一些?二.讲授新课(一)质量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可见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但是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二)质量的单位???(1)请学生自学书本有关质量的内容。思考:质量有哪些单位呢?符号各是什么?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关系?????(2)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1t=1000kg、1kg=1000g、1g=1000mg???(3)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3700mg=3.7g?3000g=3kg??0.04t=40kg?8kg=8×106mg???(4)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读出“大头针的质量、新生儿的质量、成人的质量、鲸的质量”。???(5)提问个别学生,“你知道自己出生时多重吗?”引出生活中所说的“重量”其实就是物理中的质量,同时告诉学生公斤、斤、两与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6)提问个别学生“你觉得我的衣服的质量怎么样”,引出生活中人们口中的质量不一定是物理中的质量。(三)质量的测量???(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称???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请学生观看课件展示的“常见的测质量的器具——秤”。这些都是市场上测量质量的工具,在学校的实验室我们常用托盘天平测质量。(2)托盘天平的构造(a)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6.1-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请一位学生填出课件上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称量)多大?③最小刻度值(感量)多大??????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3)天平使用前的注意事项学生齐读p109页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并分析如果不按这些要求做,会出现什么问题。1.如果超过天平的称量,将会损坏天平。???2.用湿手拿砝码会使砝码腐蚀,造成砝码质量不准,测量的质量也不准。???3.潮湿的物体或化学物品直接放在托盘上,会损坏天平的托盘,造成测量质量不准。???(4)天平的调节?????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放平,然后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教师指出: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横梁也平衡;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5)天平的使用—如何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①左物右码;②向天平盘加减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物体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6)学生活动:完成课本p110页的分组试验。交流总结试验方法。(四)质量是物体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并思考:泥团变成泥人,冰化成水再烧开,国旗被带上太空,它们的质量会改变吗??????教师小结: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五)本节小结:(略)(六)作业布置:完成课后对应练习(七)板书设计:???????????????????????????质量??????????1、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质量国际单位:千克(?kg)?????????????质量的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3、单位换算:1t=1000kg、1kg=1000g、1g=1000mg??4、质量的测量:选、放、移、测、读、收??5、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随其形状、物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