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认识平面镜平面镜——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活动:观察平面镜中的像:请同学用平面镜观察自己的脸,思考下列问题:(1)脸和脸的像大小相等吗?(2)当你改变与平面镜的距离(物距)时,像的大小改变吗?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像距)怎样变化?【猜想】像和物体的大小可能,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设计实验④移动塑料小人的位置,再做两次,观察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并记录物距和像距大小。⑤用直线连接物和像,判断物像连线与镜面成什么关系?分别用笔标记下物体和像的位置,测量并记录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距和像距)。实验器材:两个完全一样的物体、一块玻璃板、支架一张白纸、三角板设计探究过程:①将白纸对折,展开后沿折痕画一横线,平放在桌面上。将玻璃板垂直于白纸放在横线上。②将一个塑料小人放在玻璃板前,观察玻璃板中塑料小人的像。③用另一相同的塑料小人放在玻璃板后面塑料小人的像的位置上,慢慢移动直至它们完全重合。数据表格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_______相等(等大)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相等(等距)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垂直(垂直)为什么远处物体看起来小ABABss,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的交点光屏承接法:能被人看见且能在光屏上呈现的是实像;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是虚像。作图法:由光线实际会聚成的像是实像;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是虚像。你用另一张白纸作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你从玻璃板后面直接看白纸,观察能不能承接到粉笔的像。结论: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像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_______相等(等大)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相等(等距)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垂直(垂直)4.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的_______虚像(虚像)平面镜成像作图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的像A'B'ABB’A’1、成像平面镜在生活中的作用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原理图 穿衣镜,化妆镜,展示柜台后面的镜子课堂小结一.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达标训练1、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A’B’ABCDC2、一只小猫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所示: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1.60.523、身高1.6m的学生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m,他在镜中像高是m,像到镜面的距离是m,当他后退0.5米后,人和像距离是m,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不变《平面镜成像》达标测试题1、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2、一只小猫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所示: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3、身高1.6m的学生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m,他在镜中像高是m,像到镜面的距离是m,当他后退0.5米后,人和像距离是m,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平面镜成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②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②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教学准备:分组: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演示:实物投影仪、平面镜、玻璃板、大水杯、蜡烛、凸透镜、白纸。三、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四、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明确探究主题方面,采用学生在观察平面镜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形式。为了使探究更加符合初三学生实际,降低探究的难度,设置探究阶梯,把探究主题分解为三个小课题:①怎么样确定像的位置②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吗?③像的大小和物体到镜面的远近有关吗?探究形式采用教师引导下的问题启发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探究过程并能解决基本问题并简单应用。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体以外的主要素质。五、教学过程1、投影课题:平面镜成像2、仔细观察激发问题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感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提问: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平面镜,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大家可以从平面镜的外形、材料、成像大小、远近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观察。学生开始观察半分钟。提问:(随意点一位学生)现在从这位同学开始,依次轮流回答,每个同学用一句话,说出你的一点发现。后面同学注意倾听,尽量不要重复。学生开始依次回答。回答完后,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启发:通过观察,你们产生了什么疑问吗?学生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梳理问题:教师把简单的可以马上解答的问题解答完毕,例如镜子后面镀的什么原料等等,把学生提问中有关成像特点的问题重点突出。过渡:刚才许多同学提出了有趣和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的同学提到平面镜成的像为什么会左右相反,为什么会物近像大……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和我们今天要学面镜成像特点有关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投影: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了解如何去观察物体,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梳理归纳问题,如何确定探究主题,并且由于以上活动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教学策略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这部分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思维的碰撞和互动过程。3、各抒己见提出猜想过渡:研究之前,大家能猜想一下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吗?像的位置可能在什么地方?投影:猜想:像大小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__。过渡:同学们的猜想是否准确呢?谁猜想得最符合实际情况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检验。学生的猜想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先设想,例如有的学生会猜想像在镜子内表面,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想像的大小和镜子摆放角度和大小有关等等,不要干涉他们的猜想,让他们自主想象,但最好请他们陈述猜想的依据,避免胡乱瞎想。4、设计讨论探究规律启发:请大家拿出平面镜,看见你的像了吗?在镜子前面还是后面?它距离镜子多远?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不能直接测量,不知像在什么位置,无从测量起。)因此,我们要研究成像特点,首先要弄清像在哪里?(手在镜背后作摸索状),像到底在平面镜后面什么位置呢?再启发:拿出玻璃板,请大家观察一下,和刚才的平面镜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都是玻璃做的,都能成像。不同之处:玻璃板成像模糊、透明的,可以看见后面物体,镜子成像清楚,看不见后面物体。追问:假如要确定蜡烛在玻璃板中成像的位置,有什么办法?我们今天就用这块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作实验。探究1:利用桌上的器材,你能否设法找出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学生先讨论1分钟,然后动手尝试。交流:随意请一组的两个同学上来演示定位像的方法。大家说他做的好不好?给点鼓励行不行?强调:象这种用真实的物体来替代无形物体的方法叫替代法。这里通过学生之间讨论等自主活动找到了定位像的方法,并且了解了替代法这种基本的研究物理的方法,实际上大大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也为以下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过渡:像的位置找到了,接下来研究像的特点就不难了,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探究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吗?过渡:实验之前,让我们先讨论一下实验的方案。讨论:①要测量哪两个物理量?②用到什么仪器?③就在课桌上直接测量距离准确吗?怎样测量比较准确?④仅测量一组数据可靠吗?⑤你能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吗?⑥实验步骤是怎么样的?交流小结:请一组代表把数据表格带上来,并说说实验步骤。(2分钟)学生比照着动手实验(15分钟左右,教师巡视指导,做好差生辅导)归纳小结,得到结论: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追问: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吗?(假如学生说不出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启发一下:把物像两点连起来,有什么发现?)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基于学生实际的探究基础和水平,这一个探究主题采用了教师设置一系列的有一定梯度的且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讨论的方式来引导探究的顺利完成,属于半开放形式的探究。至于一些其他的发现,例如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等,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探究3:像的大小和物体到镜子的远近有关吗?过渡:这里像的大小主要表现为高度。讨论:像的高度能直接测量到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间接反映出像的大小呢?(替代法)你准备如何来做实验?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实验并且归纳:像的大小和远近无关。启发:在不同位置像都和后面的物体重合,说明像的大小和后面的物体大小相等。当然和前面的蜡烛大小也相等。同时讲解视角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让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远处物体看起来小,加深对视角的理解。学生的一些与看似探究主题以外的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体现了他们的创造性,教师一定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发现。归纳成像特点并且板书:“等大、等距、垂直”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达为: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由于成像特点中虚象概念的理解和探究非常抽象,学生缺乏直观了解和对比,师生处理起来都很困难,可以在此节课上简要补充成像原理,用通俗易懂的凸透镜成实象可用光屏接让学生联想到平面镜的像是否也可以接来做实验虚象的特点顺理成章为后面透镜成像学习打下基础。以上探究中,把教材上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解为三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课题来进行,针对刚刚接触物理不久,还比较缺乏探究经验和方法的初三学生来说,是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准和学习心理特征的,实际的探究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假如采用完全放开的探究形式,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热闹,实质根本没有让他们体会到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学习困难学生就更加缺乏帮助和锻炼,长期下去,必然挫伤他学习积极性。5、联系实际反馈应用:练习(1)小猫照镜子可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题目很有趣,符合刚接触物理的学生的认知特点。(2)通过选择加深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6、交流小结回顾反思: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出来简单地总结一下。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鲁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ppt 鲁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doc 鲁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达标测试题.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