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资源简介

2020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考点归纳
第六章
金属
课题1
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
一、金属材料:
纯金属
合金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金属性质决定用途.如:钨的熔点高,所以被用来制造灯泡中的灯丝;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但实际生活中却常用铜作导线,因为银的价格贵。
3、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是-------银;
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是------------汞;
二、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注:合金是混合物)
重要的铁合金
生铁含碳量为2%---4.3%,钢含碳量为0.03%---2%;生铁和钢都是含碳的铁合金,不同点在于含碳量的不同。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
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4Al
+3O2
==
2Al2O3
注:Al2O3:白色固体
3Fe
+
2
O2
Fe3O4
2Cu
+
O2
2CuO
注:CuO:黑色固体
注意:(1)虽然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但是在铝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
阻止了反应的进行,所以铝在常温下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
(2)“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金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
2、金属
+

==

+
H2↑
置换反应(条件:活动性:金属要位于H
前面)
H2SO4
+
Mg
==
MgSO4
+
H2↑
2HCl
+
Mg
==
MgCl2+
H2↑
3H2SO4
+
2Al
==
Al2(SO4)3
+
3H2↑
6HCl
+
2Al
==
2AlCl3+
3H2↑
H2SO4
+Zn
==
ZnSO4
+
H2↑
2HCl
+Zn
==
ZnCl2
+
H2↑
现象:反应比较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
H2SO4
+
Fe
==
FeSO4
+
H2↑
2HCl
+
Fe
==
FeCl2+
H2↑
现象:反应比较缓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3、金属
+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
置换反应(条件:活动性:参加反应的金属要位于化合物中金属元素前面)
Fe
+
CuSO4
==
Cu
+
FeSO4
(这也是“湿法冶铜”的原理)
现象: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2Al
+
3CuSO4
==
Al2(SO4)3
+
3Cu
现象: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Cu
+
2AgNO3
==
Cu(NO3)2
+
2Ag
现象: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出现,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注意:①CuSO4溶液:蓝色
FeSO4、FeCl2溶液:浅绿色
②Fe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
二、置换反应:
1、概念: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反应物、生成物都是两种;物质种类分别是单质与化合物。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他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
Ca
a除外)
四、探究金属的活动性的方法
方法一:金属与酸反应.
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剧烈,说明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方法二: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1)两金夹一盐溶液;(2)两盐溶液夹一金
课题三、金属矿物与冶炼及保护金属资源
一、铁的冶炼: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
+
Fe2O3
2Fe
+
3CO2
2、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书上图,需注意:
(1)实验开始时先通CO再加热的目的:排出装置内的空气,以免CO与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
(2)实验完毕后继续通入CO的目的;防止氧化铁被还原成铁后,在较高的温度下重新被氧化。
(3)尾气的处理:因为CO有毒,所以尾气中的CO气体要经过处理,变成无毒的气体。可点燃使其生成无毒的CO2。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
)、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
二、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同时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
(3)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和水蒸气反应,所以铁制品可全部被锈蚀。铁锈应及时除去。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①防止金属腐蚀
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找金属的代用品
四、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
的物质。生铁、钢、不锈钢、硬铝、黄铜、青铜、焊锡都属于合金。
★:一般说来,合金的
熔点
比各成分低,
硬度
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五、生铁与钢
生铁:含碳2%-4.3%之间的铁合金。硬而脆,可铸不可锻。
钢:含碳0.03%-2%之间的铁合金。硬度大,有韧性、有弹性,可铸可锻。
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冶铁炼钢
六、冶炼金属的常用方法
电解法:K
Ca
Na
Mg
Al
热还原法:Zn
Fe
Sn
Pb
Cu
W
直接加热法:Hg
Ag
七、有关炼铁反应的计算
物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1.物质的质量分数=(纯物质的质量÷总物质的质量)×100%
2纯物质的质量=总物质的质量×该物质的质量分数
3.物质的总质量=纯物质的质量÷该物质的质量分数
第七章
溶液
课题一、溶解与乳化
一、溶液:
溶液: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均一性:一杯溶液中浓度、密度处处相同
稳定性:温度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注意:溶液是混合物
规定:固体、气体溶于液体中,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凡是溶于水的物质都是溶质,水是溶剂;没有指明溶剂时,溶剂是水,溶于水的物质都是溶质;同态相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溶质、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CuSO4溶液是蓝色
FeSO4溶液是浅绿色
Fe2(SO4)3溶液是黄色
(2)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二、乳化:
1、洗涤剂使植物油分散为无数细小的液滴溶解在水中的过程叫做乳化;洗涤剂可以去除油污。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1)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液温度降低。
(2)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液温度升高。(CaO与水反应也会放出大量热,
温度升高)
(3)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解。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课题二、物质溶解的量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注意:溶解度是指溶质的质量)
四要素:①一定温度
②100g溶剂
③达到饱和
④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
①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②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外在因素)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例:
(1)t3℃时A的溶解度为
(2)P点的的含义
(3)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4)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
的方法获取晶体。
(5)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的方法获取晶体
(5).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
>10g
>1g
<1g
<0.01g
溶解性
3、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用体积表示,例如在一瓶水中最多溶解了700瓶NH3达到饱和,NH3的溶解度就是700
(2)影响因素: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随着压强的增大而
(给水加热开始时会有气泡放出,打开啤酒瓶盖时会有气体放出的原因)
2、气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和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①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NaCl(如海水晒盐)。
②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如KNO3

(3)过滤
: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粗盐提纯.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低”
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指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课题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100%(注:S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质量分数就不变。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第八章
常见的酸、碱、盐
课题一
常见的酸和碱
一、酸碱指示剂:
1、常用的指示剂: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2、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
紫色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中性溶液不变色,仍然显紫色。
无色酚酞:遇酸性溶液变无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中性溶液不变色,仍然显无色。
二、常见的酸碱盐

氢离子
+
酸根离子

金属离子+
氢氧根离子

金属离子
+
酸根离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盐酸、硫酸、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或铵根)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1、盐酸
:化学式为HCl,无色的液体,打开瓶口会冒白雾,有刺激性气味;盐酸有很强的挥发性,挥发出来的HCl气体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形成酸雾。
用途:重要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造药物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2、硫酸:化学式为H2SO4(1)浓硫酸易吸水(可做干燥剂);(2)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
用途:重要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精炼石油、金属除锈等。
3氢氧化钠

化学式为NaOH,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并放出热量。有强烈的腐蚀性,所以俗名又叫苛性钠、火碱、烧碱;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水分发生潮解(可做干燥剂)。
氢氧化钠密封保存的原因: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而潮解,又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氢氧化钠的用途

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去处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就是利用这一反应原理。
4、氢氧化钙

化学式为Ca(OH)2,俗称熟石灰、消石灰;微溶于水,Ca(OH)2的水溶液俗称石灰水,用氧化钙可制取氢氧化钙,CaO+H2O=Ca(OH)2;氢氧化钙有腐蚀性;
用途:建筑上用熟石灰(氢氧化钙)与沙子混合来砌砖,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在树上涂刷含有硫磺粉等的石灰浆,可保护树木,防止冻伤,并防止害虫生卵;农业上可用石灰乳与硫酸铜等配制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作为农药使用;熟石灰还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等
氯化钠

化学式为NaCl,俗称食盐。易溶于水。
用途:调味剂、防腐剂、配制生理盐水、融雪剂。
粗盐的提纯: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6、碳酸钠
:化学式为Na2CO3,俗名纯碱、苏打,水溶液显碱性,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
7、碳酸钙
:不溶于水,
化学式为CaCO3,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8、碳酸氢钠

化学式为NaHCO3,俗称小苏打。碳酸氢钠是培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
三、安全常识
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在使用氢氧化钠时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在涂上硼酸溶液。
注意:(1)浓盐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2)浓硫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相当于稀释)。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切不可把水直接倒入浓硫酸
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①加速溶解
②散热。
四、酸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

+
氢气
置换反应(条件:位于H前面的金属)
H2SO4
+
Fe
==
FeSO4
+
H2↑
2HCl
+
Fe
==
FeCl2+
H2↑
(3)金属氧化物
+
酸==

+

Fe2O3
+6HCl
==
2FeCl3
+
3H2O(注FeCl3溶液:黄色)
现象: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CuO
+
2HCl
==
CuCl2
+
2H2O
(注CuCl2溶液:蓝色)
现象:黑色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4)碱
+

==

+

HCl
+
NaOH
==
NaCl
+
H2O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五、碱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碱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非金属氧化物
+

==

+

2NaOH
+
CO2
==
Na2CO3
+
H2O(氢氧化钠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
(3)酸
+
碱==

+

NaOH
+
HCl
==
NaCl
+
H2O
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2NaOH
+
H2SO4
==
Na2SO4+
2H2O
课题二、酸和碱的反应
一、中和反应:(放热反应)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
碱==

+

HCl
+
NaOH
==
NaCl
+
H2O
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2、实质:OH-+H+
==
H2O
3、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例如:如果土壤显酸性,则加熟石灰中和;如果土壤显碱性则加碳酸水中和。
(2)处理工厂的废水。例如用熟石灰中和硫酸厂的污水(含有硫酸等杂质)。
(3)用于医药。例如:用胃舒平(含氢氧化铝)来医治胃酸(盐酸)过多;不小心被黄蜂刺了(蜂毒呈碱性)可以用食醋涂在皮肤上;被蚊虫叮咬(分泌出蚁酸)涂上些含有碱性物质(如氨水、肥皂)的药水。
二、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PH值的范围:0----14
0

14
酸性增强
中性
碱性增强
2、PH值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PH=7
溶液呈中性
例如:H2O
NaCl溶液
Na2SO4溶液
PH<7
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
例如:酸溶液
PH>7
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例如:碱溶液
3、pH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读数为整数)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
4、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溶有CO2);pH<5.6的雨水为酸雨。
课题三

一、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
1、碳酸钙的化学性质:
(1)与酸的反应:CaCO3+2HCl
==
CaCl2
+
CO2↑+H2O
(2)高温分解:CaCO3
CaO
+
CO2

2、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1)与酸的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H2O
(2)与碱溶液的反应;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3、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与酸的反应;
NaHCO3
+
HCl
==
NaCl
+CO2↑+H2O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加入稀HCl,若有无色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存在CO32-
二、盐的性质:
1、酸、碱、盐的溶解性:
(1)酸:大多数都可溶。
(2)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3)盐:钾盐、钠盐、硝酸盐、铵盐都可溶;
硫酸盐除BaSO4难溶,其余可溶;
氯化物除AgCl难溶外,其余可溶;
碳酸盐除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可溶,其余难溶。
注:BaSO4、、AgCl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2、盐的化学性质:
(1)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铜”原理)
2Al+
3CuSO4
==
Al2(SO4)3
+
3Cu
(2)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2HCl
+
Na2CO3
==
2NaCl
+
CO2↑+
H2O
HCl
+
NaHCO3
==
H2O
+
NaCl
+CO2↑
HCl
+
AgNO3
==
HNO3
+
AgCl↓
(3)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现象:出现蓝色沉淀(注:Cu(OH)2沉淀:蓝色)
3NaOH
+
FeCl3
==
Fe(OH)3↓
+
3NaCl
现象:出现红褐色沉淀
(注:Fe(OH)3沉淀:红褐色)
(4)
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现象:出现白色沉淀
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现象:出现白色沉淀
三、复分解反应条件: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课题四、化学肥料
一、化学肥料
1、氮肥:含有N元素的化肥是氮肥。
(1)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苗)。
缺氮:叶发黄。
(2)常用氮肥:NH4HCO3
含氮量
17.7%

NH4NO3含氮量
35%
;CO(NH2)2
含氮量
46.7%
2、磷肥:含有P元素的化肥是磷肥。
(1)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抗旱抗寒,促进作物提早成熟。
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2)常用磷肥:磷矿粉
Ca3(PO4)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过磷酸钙
Ca(H2PO4)2和CaSO4
3、钾肥:含有K元素的化肥是钾肥
(1)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
缺钾:叶尖发黄。
(2)常用钾肥KCl
.
草木灰是农村最常用钾肥(主要成分为K2CO3),
呈碱性。
4、复合肥:至少含N、P、K中的两种元素的化肥叫复合肥。
常用复合肥:KNO3
NH4H2PO4
(NH4)
2HPO4
第九章
现代生活与化学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煤气中毒是因为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远远大于与氧气结合的能力。
酶是蛋白质,酶的催化特性:(1)高效性;(2)专一性;(3)选择性;
高温、紫外线、甲醛、重金属等能使蛋白质变性。
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淀粉属于糖类.
6、维生素:
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二、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1、人体内的常量元素,如:氧、碳、氮、氢、钙等;
微量元素,如:铁、锌、硒、氟、碘等。
2、常见元素的缺少会引发许多疾病。如:
缺铁易贫血;
缺碘易得甲状腺肿大
缺锌会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缺氟易得龋齿病,过量会引起氟斑牙;
缺钙易得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3、有损人体健康的一些物质
生活中好多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甲醛会和蛋白质反应,使其变质,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长期保存;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组织缺氧;黄曲霉毒素在霉变食物中含有;亚硝酸钠容易被当作食盐误食使人中毒;甲醇在假酒中含有。
有机合成材料
(一)、有机化合物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无机化合物;
特殊的要记住:CO
CO2
含CO32-
HCO3-
的化合物不是有机化合物而是无机化合物。
2、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1)、有机小分子:
甲烷CH4
甲醇
乙醇C2H5OH
葡萄糖
蔗糖等。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是甲烷;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棉花、塑料、橡胶等。
(二)、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1、分类: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是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2、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塑料:连状结构具有热塑性,如聚乙烯塑料;网状结构具有热固性,如酚醛塑料、脲醛塑料等。
合成纤维:包括涤纶、腈纶、锦纶等,具有强度高、弹性好、耐磨、和耐化学腐蚀等优点;
具有吸水性差、透气性差等缺点。
合成橡胶:制造飞机、汽车、医疗器械等,具有高弹性、绝缘性、耐油和耐高温等性能。
3、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
方法为:点燃后闻气味,有浓烈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的为聚氯乙烯塑料。
4、如何鉴别羊毛、合成纤维。
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线,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
化学方法:点燃,产生焦羽毛气味,燃烧后的剩余物可以用手指挤压成粉末状的为羊毛线;无气味,且燃烧后的剩余物用手指挤压不成粉末状的为合成纤维线。
(三)白色污染(塑料袋等塑料制品造成的污染)
解决途径:(1)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
(2)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3)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解塑料等;
(4)回收各种废弃塑料等。
四、特殊离子鉴别:
离子种类
检验方法(所加试剂)


Cl-
先加AgNO3溶液,再加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SO42-
先加Ba(NO3)2(或BaCl2)溶液,再加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O32-
先滴加稀HCl,再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有无色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OH-
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试液变红
H+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试液变红
NH4+
先加碱溶液(溶液)加热,再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试验
有无色气体产生,试纸变蓝
九年级下册化学方程式归纳集锦
H2SO4
+
Mg
==
MgSO4
+
H2↑
2HCl
+
Mg
==
MgCl2+
H2↑
3H2SO4
+
2Al
==
Al2(SO4)3
+
3H2↑
6HCl
+
2Al
==
2AlCl3+
3H2↑
H2SO4
+Zn
==
ZnSO4
+
H2↑
2HCl
+Zn
==
ZnCl2
+
H2↑
H2SO4
+
Fe
==
FeSO4
+
H2↑
2HCl
+
Fe
==
FeCl2+
H2↑
3H2SO4
+
Fe2O3
==
Fe2(SO4)3
+
3H2O
6HCl
+
Fe2O3==
2FeCl3
+
3H2O
H2SO4
+
CuO
==
CuSO4
+
H2O
2HCl
+
CuO
==
CuCl2
+
2H2O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HCl
+
NaOH
==
NaCl
+
H2O
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2HCl
+
Na2CO3
==
2NaCl
+
CO2↑+
H2O
2HCl
+
CaCO3
==
CaCl2
+
H2O
+
CO2↑
HCl
+
NaHCO3
==
NaCl
+CO2↑+H2O
HCl
+
AgNO3
==
HNO3
+
AgCl↓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Ca(OH)2
+
CO2
==
CaCO3↓+
H2O
3NaOH
+
FeCl3
==
Fe(OH)3↓
+
3NaCl
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
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